別慌!一個大利好,被忽視了!

作者:興興還是旺旺
來源:米筐投資
全文2341字,預計閱讀需4分鐘。
最近,在市場突如其來的調整中,很多小夥伴沉浸在擔憂之中,而忽視了一則重磅資料。
3月1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2月份製造業PMI資料——
製造業錄得50.2,環比升1.1個百分點,重回擴張區間!
非製造業PMI也錄得50.4%,環比升0.2個百分點;綜合PMI產出指數更是達到51.1%,環比升1個百分點。
同時,3月3日,公佈的2月財新中國製造業PMI錄得50.8,較上月回升0.7個百分點,製造業景氣度連續第5個月維持在榮枯線之上。
這一系列資料的反彈,不僅超出了市場預期,還明顯超過了季節性因素帶來的影響。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中國經濟正在悄然回暖,而這可能是一個被忽視的大利好!
2月PMI的強勢回升,市場卻反映平平,是因為很多人並沒有真正理解資料,甚至對資料存在一定誤解。
很多人認為,2月PMI的回升主要是季節性因素,受到春節復工復產的短暫效應,不具有持續性。
而據西部證券研發中心的資料,1、2月製造業PMI均值為49.65%,高於去年同期49.15%。
同樣,財新也對比了歷年春節同在1月的年份(2014、2017、2020、2023),2月PMI環比升幅平均在0.8pct(含2023年疫情擾動後的大幅反彈),今年2月的升幅明顯超過季節性。
這說明,經濟回暖不僅僅是春節後復工復產的短暫效應,而是有著更為堅實的支撐。
另外,從官方製造業PMI資料看,2月製造業的回升,主要由大企業帶動,這也引發大家對中小企業復甦步伐相對滯後的擔憂。
從資料看,2月大型製造業企業PMI回升2.6個百分點至52.5%,在本輪復甦中扮演好了中流砥柱的角色;
但中型製造業企業PMI下降0.3個百分點至49.2%,小型製造業企業PMI下降至46.3%。
從下圖可以看到,2020年四季度以來,小型企業PMI長期處在50榮枯線下方。
這主要是因為經歷了特殊事件後,儘管2020年事件得到一定控制,出口有所增長,但帶來了人民幣匯率升值,在主動補庫存趨勢下,也帶來了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這對小企業來說,有較強的擠出效應。
同時,儘管經濟有所復甦,在在特殊事件中,對線下消費和服務業的打擊是比較大的,不少中小企業又是以線下服務和消費為生,因此復甦之路確實更為艱難些。
但注意,我們在開頭給大家放了2月財新中國製造業PMI的資料,錄得50.8,環比升0.7個百分點,為近三個月來高點。
這裡為什麼要強調財新PMI呢?
先清楚一點:
官方PMI調查的樣本企業,以大中型製造業為主,主要是央企、國企,反映的是大企業的狀況,小型企業和民企的權重比較低,對PMI的讀數影響就比較小
而財新PMI,以中小企業為主,而且都是民企。財新PMI的樣本企業,雖然沒有明確對外公佈,但市場主流觀點認為主要是東部沿海地區,出口佔比比較高的民營企業
官方中小企業PMI有一定收縮,而財新PMI卻持續景氣,這就說明,儘管中小企業整體復甦不夠強勁,但東部沿海地區的中小民企當起了扛把子,對未來經濟復甦的預期是很樂觀的。
東部沿海地區是中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有著發達的製造業、先進的技術和完善的基礎設施,當地的中小企業能率先復甦起來,又怎能說不是好事一樁呢?
當然,我們也期待後續能有更多的政策支援中小企業的發展,靜待大中小企業出現全面復甦的態勢。
謹防走丟,請關注經財時新
如果對官方PMI資料進行更細化的分析,則可以看到更多的驚喜。
先來看需求。
經濟增長的趨勢往往由需求驅動,需求是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畢竟“天下熙熙皆為利來”,企業是為了利潤而幹活,而要有利潤,得先有訂單。
我們主要看新訂單指數這是PMI最重要的一個分項,佔了讀數權重的30%。
2月新訂單指數從49.2反彈到51.1,環比上升1.9個百分點。
其中,高耗能行業新訂單環比+3.4pct至接近51%,創2023年4月以來新高;
消費品製造業環比+2.3pct至51%以上,1月15日“以舊換新”政策擴圍加力,1月20日以來各地區逐步落實,對2月商品消費需求有一定提振。
有了訂單,企業才能過冬。
新訂單資料還可以結合產成品庫存資料來看,新訂單與產成品庫存之差,可以作為生產的領先指標。
因為只有在新訂單消化了產成品庫存的前提下,後續生產才能繼續旺盛。反之,如果新訂單連產成品庫存都消化不了,說明需求還不夠旺盛,企業擴產的動力也就不足
2月新訂單與產成品庫存的差值為2.8個百分點,較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
這說明企業對經濟的預期正變得樂觀。
2月生產指數從49.8升至52.5;出廠價格指數48.5,較上月升1.1個百分點,也從側面說明對企業對供需關係預期是比較緊的。
在庫存方面,原材料庫存環比-0.7pct至47.0%;產成品庫存環比+1.8pct至48.3%。
這個資料是要注意的。
一般來說,產成品庫存往上、原材料庫存往下時,可能意味著企業更傾向於減緩採購力度(原材料庫存下降),同時由於生產的慣性導致產成品庫存還在積累(產成品庫存往上)。這往往發生在需求不好時,企業預期庫存賣不動,所以想減少採購。
但從2月資料來看,採購量環比+2.9pct至52.1%,彰顯的是節後企業復產、積極備料的信心。
那麼,原材料庫存環比下降、產成品庫存環比上升,更可能是企業積極為旺季備貨,原材料消耗加快。又由於企業生產意願提升,產成品庫存邊際抬升。
儘管整體經濟資料表現亮眼,但我們也要看到,經濟的復甦有一定的不均勻性。
比如高能耗製造業的生產反彈更明顯,而貼近下游的消費品製造業的生產修復斜率相對偏慢,下游產業的實際需求仍有待進一步提振。
但綜合來看,2月份的PMI資料還是釋放出了一個明確的訊號——
製造業的景氣水平總體回升,中國經濟正在回暖。
這不僅預示著中國經濟的回暖,也為未來的經濟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相信隨著後續政策的發力,需求可以進一步回暖,生產有望繼續加速。
讓我們拭目以待,迎接2025年經濟復甦的浪潮。
為了防止讀者朋友們走丟,
請大家關注我們的矩陣號經財時新
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