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支援教育的人,都應該被銘記

香港李兆基先生辭世了,享壽97歲。
因為工作關係,我多年前服務過一些他與北大捐贈相關的具體事務,曾有遠遠看過,並沒有機緣當面交流。但這個名字在北大並不陌生,甚至非常熟悉。

未名湖東北岸的“李兆基人文學苑”是北大中文系歷史學系哲學系的所在地,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成片人文學科樓群。每天路過,看多了便覺得親切。又因這三個字刻在巨大的泰山石上,且名為“兆基”,又且背後是北大文史哲這樣百年學系,“斯文在茲”,更覺厚重。在進一步想,支援教育的事,確是基礎;教育所做的事,正是基礎;文史哲所做的事,更是基礎。而捐錢出力,又是做成很多事的背後的基礎。“兆基”,確如其名。
2018年,北大120週年校慶,學校採訪一些慈善家“北大築夢人”,錄製了一些寄語。李兆基先生在影片裡說的話樸素而真誠,今天聽來更加讓人動容。
他說:“我做慈善,一直最重視教育。因為,受益的不單只是學生,更是全家受惠,同時傳給下一代,對整個社會是有好大回報。我捐助北大,設立獎學金,建設李兆基人文學苑,希望可以發揚中華文化,培育更多人才。我祝願北大再創輝煌,亦希望北大同學學有所成,回饋社會,貢獻國家。
想起曾經參觀上海交通大學校史館,在晚清盛宣懷的雕像前致敬。盛宣懷本是大官員、洋務派的實業家,但他不僅專注實業,而是提出“練兵、理財、興學”的救亡方略,認為國家欲圖自強,籌設學堂、培育人才是關鍵,所謂“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他在國家民族危亡之際,先後創辦了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南洋公學(今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為中國近代大學教育的創立和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也因此被後人永遠銘記和緬懷。
南洋公學校門
支援教育,不僅僅是政治家、教育家、實業家的責任,而是方方面面應有的自覺行動。教育是個人的希望,也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國家的希望。所有的進步,先導性的都是教育。沒有教育的培養,就沒有一大批工程技術人員,建起工業體系、打造驚世產能;沒有教育的培養,就沒有科研攻關,沒有DeepSeek等等的橫空出世。所有的事業,如果需要被銘記傳承和弘揚發展,都需要教育培養出來一代一代的人。
期待所有人都能關心教育支援教育,“因為,受益的不單只是學生,更是全家受惠,同時傳給下一代,對整個社會是有好大回報。”而所有支援教育的人,都應該被銘記。那些在樹根上培土、在泥土上澆灌的人,都應該被感恩。
謹此致敬貢獻教育的李兆基先生和許許多多支援教育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