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1%生產率增長到亞洲初創第一城,新加坡做對了什麼?

▲ 新加坡眼,點選卡片關注,加星標,以防失聯

2025年2月27日,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在國會預算案辯論中發言,表示支援本屆財政預算案,並回顧新加坡獨立60年來的經驗和成就,重申變局孕育新機,創新決勝未來。號召以獨立60年的積澱為基石,政民同心再書新華章!

以下內容為新加坡眼根據英文翻譯整理:
議長先生,我支援本屆財政預算案。
2025年預算案是一份為所有新加坡人制定的預算案。它為面臨成本壓力的家庭和企業提供即時支援,同時推動我們未來的增長前沿。 
在應對當前挑戰的同時,也為新加坡的長遠發展定位,這一直是本屆政府的工作重點,也為新加坡帶來了良好的效益。
甲子回望:站在實力高地迎國慶
今年適逢新加坡獨立60週年。我們有很多值得慶祝的事情。
我們一個從資源匱乏的蕞爾小國,發展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團結,人民安居樂業的花園城市。
我們的人民生活得更長壽、更健康,居住在經濟實惠、充滿活力的社群。
我們的職工在現代經濟中享有良好的工作和不斷增長的工資。
我們的學生學有所長,成年人終生學習。
當我們共享這份預算案中的SG60民生禮包之際,我們更應感恩先輩篳路藍縷,感念國民對政治領導層的信任託付。
應對瞬息萬變的全球環境
雖然我們在過去60年做得很好,但未來的變化將會加速。
在世界正朝著多極經濟秩序發展的背景下,總理發表了預算宣告。
許多國家的國內政治更加兩極分化和支離破碎,使理性決策變得更加困難。
全球政治和安全動態以及貿易和投資流動正在迅速變化。
氣候和人口變化對人類的未來產生著不可阻擋的影響。
科技進步正在改變我們的經濟。試想一下,今天我們口袋裡的智慧手機的計算能力超過了將人類首次送上月球的阿波羅 11 號登月艙!
人工智慧、量子計算、衛星通訊、機器人技術、生物技術、自動駕駛汽車和核聚變等顛覆性技術井噴。所有這些都將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作為主席,我一直與我在國立研究基金會和未來經濟諮詢委員會的團隊合作,持續追蹤這些"地殼運動"的脈搏。
破局變局:駕馭全球結構性變革
我們如何才能駕馭這些變化,為新加坡人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現在,我們必須保持創造力,在逆境和劇變中開創新機,從而變得更加強大,就像我們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全球金融危機和最近的COVID-19中所做的那樣。
我們還必須投資於創造我們的未來。因此,我提出三大戰略方向。
新加坡經濟轉型三重奏
首先,我們必須深化經濟轉型引擎。
在上一次預算辯論中,我概述了我們最新階段的經濟轉型,從2017年成立未來經濟諮詢委員會開始。
去年,我們釋出了一份報告,對我們的努力進行了總結。
從2016年到2023年,新加坡的勞動生產率每年增長2.1%。這使我們在人口、面積和國內生產總值相近的小型發達經濟體中躋身前三名。
現在,我們的職工和企業都從中受益。我感謝我們商界、工會、行業協會和商會(TACs)以及學術界的領袖們,是你們給予了我們支援和專業知識。
但是,轉型本身是困難的,尤其是在面臨近期的逆風時。
面對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和更高的成本,啟動轉型專案的公司越來越少。
但我們必須堅持下去,創造新的附加值,保持競爭力。
因此,在企業充分利用本次預算案中的企業所得稅回扣和累進工資抵免來應對眼前的成本壓力的同時,我敦促他們也充分利用政府的紅利措施來實現轉型。
讓我們以已經建立的夥伴關係和結構為基礎,相互支援。
無論是透過三方平臺,如全國職工總會的公司培訓委員會,還是透過公私合作平臺,如由貿工部(MTI) 和 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SBF)領導的企業競爭力行動聯盟(Alliance for Action on Business Competitiveness),我們都將透過共同努力,在轉型之路上走得更遠。
第二,加註科研創新賭注。
我們的目標是透過科技創新改善生活。
現在,我已經談到了繼續推進轉型。第二個領域是繼續投資於"研究、創新和企業"(RIE)計劃,並加倍努力。
科學、技術和創新正在加速發展。
這些進步將重塑和顛覆各行各業,改變競爭態勢,改變我們的生活和社會。最近關於人工智慧、新一代晶片和 5G/6G 通訊的熱議只是一個開始。
鑑於技術和創新的重要價值,國家和公司的戰略和經濟實力將取決於誰能取得突破並保持領先地位。
利害關係前所未有,這也是大國競爭愈演愈烈的原因。
但在世界各地,有足夠多的參與者相信合作,以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 
因此,我們必須繼續將新加坡定位為一個值得信賴的、中立的全球—亞洲科技、創新和企業節點,讓志同道合的夥伴在這裡攜手合作。
我們在"研究、創新和企業"(RIE)計劃的投資不僅將支援我們的經濟轉型,還將直接和間接地造福於我們的人民。例如 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將使日常工作自動化,增強我們日益減少的勞動力,提高工作質量;科學的學習,教我們如何探索、使用人工智慧學習工具,併為每個學生和員工提供個性化學習;我們的“全國精準醫學計劃”(National Precision Medicine Programme)旨在根據我們的基因構成進行個性化治療;老年科學,如女皇鎮保健區(Queenstown Health District)正在研究的老年科學,旨在讓我們的老齡人口保持更長時間的健康和活力;低碳燃料和智慧城市可以讓我們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面積,同時減少碳排放。
多年來,我們每年投入約1%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支援"研究、創新和企業"(RIE)活動,並承諾為當前的"研究、創新和企業"(RIE 2025 plan)計劃投入280億新元。
與私營公司的研發不同,這些公共研究支出所產生的效益將惠及整個經濟和社會。遺憾的是,我們看到了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即一些政府由於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些領域的價值,正在削減這些領域的開支,從長遠來看,這有可能給自己帶來巨大損失。
包括陳舜娘(Jessica Tan)女士和 畢丹星(Pritam Singh)先生在內的一些議員曾問,進展看起來像什麼?現在,讓我舉幾個例子。
我們的"研究、創新和企業"(RIE)支出支援了我們的研究人才,提高了新加坡的研究質量。新加坡的領域加權引用影響力(FWCI)是衡量研究影響力的指標,從2010年的1.29上升到2022年的1.52,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52%。
我們的大學、研究機構和學術醫學中心在全球享有盛譽。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躋身亞洲五大名校之列。
跨國公司、中小型企業和初創企業都與我們的研究生態系統合作,透過公司研發中心、20 多個企業實驗室和創新中心等平臺開發新產品和服務。
事實上,正如各位議員提出的,創新是關鍵!我們的機構組織了知名的創新平臺,如新加坡創新科技周和新加坡金融科技節。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從2012年的14.8%增至2022年的23.6%。現在,我們的研究、教育和創新投資支援大學的創業和孵化計劃,這些計劃催生了一批初創企業。事實上,根據《2024 年全球初創企業生態系統指數報告》(the 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Index Report 2024),新加坡在亞洲排名第一,在全球排名第七。
議長先生,我想說,多年來,我們的"研究、創新和企業"(RIE)投資支援了經濟增長,創造了良好的就業機會,改善了新加坡人的生活!
帕雷克(Neil Parekh)先生還問,我們還將做些什麼?
RIE 2030 – 兩項新舉措
我們將在今年晚些時候敲定 2026 年至 2030 年的投資計劃,但請允許我與大家分享我們正在為"研究、創新和企業"2030計劃(RIE2030)開展的兩大新計劃。
應用人工智慧計劃
第一個舉措是應用人工智慧。昨天,郭獻川(Henry Kwek)先生就人工智慧的重要性發表了精彩演講。我們關於應用人工智慧的第一項倡議,包括將人工智慧應用於醫療保健、教育、金融、先進製造、互聯互通、物流和運輸等重點領域。
我們已經開始這方面的工作。去年10月,我們啟動了一項價值1.2億美元的 “人工智慧科研 ”計劃(AI for Science),支援研究人員利用人工智慧加速先進材料和生物醫學等領域的發現。
應用人工智慧是人工智慧與領域知識的交叉點。我們的從業人員和研究人員在醫療保健、教育、金融、工程和許多其他領域都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在此基礎上,我們將加大投資力度,培養 “雙語 ”科研人才,能夠在人工智慧技術和領域專業知識之間架起橋樑。
RIE旗艦專案與RIE大挑戰計劃
第二項新舉措是制定名為 “旗艦專案 ”和 “大挑戰 ”的新的大型橫向研發計劃,以產生更大的影響。
“旗艦計劃 “將推動在關鍵經濟部門創造價值,”重大挑戰計劃 "將解決國家戰略優先事項。
這些“旗艦專案”和“重大挑戰”研發計劃,將彙集我們的大學、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和其他研究機構、公共機構以及私營部門的相關研究和轉化能力,形成一整套有目的的協調和協同計劃。
研究、轉化和商業化之間的聯絡將更加緊密,以推動關鍵經濟領域的發展,生產新產品和新公司,解決現實世界的需求和問題。
我很高興這些計劃的範圍和設計工作已經開始:第一個 “大挑戰 ”計劃是應對 “健康長壽 ”(Healthy and Successful Longevity)的機遇和挑戰;第一個 “旗艦計劃 ”將重點推進我們的半導體和微電子研發工作。
我們將在稍後公佈更多細節。
我們必須牢記,儘管新加坡的科研投入巨大,但這只是全球研發支出的一小部分。因此,我們必須與本地區和世界各地誌同道合的夥伴合作,實現協同效應。舉例來說,我們在五年內的投資額為280億新元。僅美國一年的投資額就達 9230億美元,中國為8120億美元。即使按佔其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計算,它們也要高得多。因此,我們必須與本區域和世界各地誌同道合的夥伴合作,以取得協同效應。
除了為新加坡帶來影響,我們還必須為應對全球挑戰做出貢獻,因為這些挑戰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因此,作為全球—亞洲節點的一部分,我們將在未來幾年加強國際合作。
在推出新舉措的同時,我們將繼續投資於基礎研究,培養大學人才,並升級我們的研究基礎設施。除了總理在預算案中宣佈的內容,我們還將投資於新的資料和計算能力。
透過便利的法規和深厚的人才支援創新
我曾就經濟轉型和投資研究發表過講話。為了獲取我們研究的價值,第三個領域是加強我們的創新和企業生態系統。
我們有一個良好的開端,新加坡在三份報告中都名列第一: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世界競爭力排名、世界數字競爭力排名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全球創新指數。
為了保持競爭力,我們必須繼續堅持外向型發展。
企業在新加坡投資,不僅是為了我們的市場,更是將我們作為通往本地區的門戶。在過去的60年裡,新加坡很好地扮演了這一角色。
今天,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國內生產總值約佔全球的40%。預計中期增長率為 4-5%,是 G7 發達國家的兩倍。
未來的經濟將由科技和創新驅動,因此,新加坡必須將自己定位為21世紀的 “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在這裡,企業和創新者可以測試新的解決方案,然後將其推廣到本地區乃至全世界。我們可以成為企業的跳板,讓它們大膽地走向新的未來,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市場。
在這方面,我們的監管機構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們需要履行職責,安全有效地進行監管,同時緊跟變化,促進新理念和創新。
例如,新加坡金管局肩負著監管和發展金融業的雙重使命,並在數字金融和可持續金融等新領域不斷推陳出新;新加坡食品安全域性是世界上第一個批准將養殖肉類用於商業銷售的機構;新加坡運輸管理局正在推動自動駕駛汽車的試驗,以運輸貨物並保持公共道路清潔。
因此,我相信我們的監管機構將繼續加強能力和心態建設,在管理風險的同時促進創新。
人才是我們創新戰略的另一個關鍵支柱。政府致力於幫助每一位新加坡人發揮潛能。
在我擔任教育部長期間,我們啟動了一項應用學習計劃,以激發年輕人對科技的興趣。
早些時候,我曾支援時任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主席的楊烈國(Philip Yeo)先生,以A*STAR獎學金的形式,將有前途的新加坡年輕人送往世界頂尖大學深造。迄今為止,已有近1,400人完成學業並學成歸國,他們為我國科研機構的前沿工作做出了貢獻,並提升了我國企業的研發能力。
在未來幾年,我鼓勵更多新加坡人掌握流利的商業和科技 “雙語”。充分利用預算案的優勢,培養新技能。
同時,我們也要歡迎世界各地的精英來此發展。正如百鍊成鋼,強者之間也會相互磨礪!
事實上,新加坡經濟發展局計劃推出 “全球創業者計劃”( Global Founder Programme),吸引更多經驗豐富的全球創業者在新加坡創辦有影響力的新企業。
在多元文化社會中成長起來的新加坡人,完全有能力成為連線世界各地思想和人才的橋樑。
我們可以一起向最優秀的人學習,與最優秀的人合作,為子孫後代建設一個更美好的家園。
議長先生,現在讓我用華語講幾句:
今年新加坡獨立60年(SG60),是我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60年來,國人和政府齊心協力,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難,共同創造了令人矚目的經濟奇蹟,打造了一個多元化的和諧社會。
然而,在國際局勢不穩定,大國之間博弈、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等因素的籠罩下,我們要如何繼續保持新加坡經濟發展的勢頭、為國人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呢?
科學、技術和創新正在加速發展,對各國的戰略實力和經濟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在各國想要在這些領域優先取得突破,並保持領先地位的情況下,形成了相互競爭的局勢。
同時,在全球各國其實還有許多科研人員,願意與他國科研人員合作,一起應對我們所共同面對的挑戰。
所以,我們將繼續發展新加坡的研究、創新及企業( RIE )生態系統,並加強國際聯絡與合作,鞏固新加坡作為一箇中立、可信賴的全球-亞洲樞紐的地位 。
這樣,新加坡能夠和國際夥伴緊密合作,一同應對人口老化、對抗大流行病等方面的共同科學挑戰。
有鑑於此,我們正在探討“RIE旗艦專案”、以及“RIE大挑戰”計劃,分別在選定的經濟領域,還有國家戰略優先領域,推動多方合作專案。
國家研究基金會和相關部門,將在較遲時候,公佈更多詳情。
此外,我們還得繼續推動經濟轉型,以更好地應對變化的全球局勢。
我們從2017年制定產業轉型藍圖(ITMs),推動了經濟和企業轉型。在這期間,我國的勞動生產力,還有國人的工資都提高了。
我瞭解,轉型工作並不容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果的。但是,轉型對企業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所以,我鼓勵企業善用預算案裡的措施,繼續進行轉型工作。
同時,國人也必須不斷自我提升,學習新技能,與時俱進,加強就業保障。
我理解國人對人工智慧和數碼科技迅速發展,感到擔憂。
我在東海岸選區走動時,就會有居民問我,“副總理,你覺得人工智慧(AI)會取代人類嗎?”
其實,在大概30年前,我們也有過同樣的擔憂,擔心電腦科技發達會取代人類。事實上,我們學會了如何善用電腦科技,簡化了許多繁瑣的工作,讓我們大大地提高生產力,取得了更高質量的經濟增長,國人的工資也大幅度提高了。
所以,我們要以積極的角度看待人工智慧和數碼科技,學習如何利用這些最新的科技,來驅動我們未來的發展。
我籲請國人,利用“技能創前程進階計劃”SkillsFuture Level-Up Programme)和其他補助計劃,來進行技能培訓。
議長先生,我國能有今天的成就,是政府和幾代國人辛勤付出、風雨同舟,幾經艱難,才建立起來的。
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以 “齊心前進、邁向未來”作為主題,十分貼切。它提醒我們,必須延續新加坡人一向來不屈不撓、精益求精的態度,才能確保新加坡在未來的60年裡,繼續繁榮、繼續綻放異彩!
我很肯定,只要政府和國人繼續團結一心,迎難而上,我們就能譜寫“新加坡故事”的下一個輝煌篇章!
結語
在結束髮言之前,請允許我簡要回顧一下SG60。
十年前,我擔任SG50督導委員會主席,與新加坡人民一起表達他們對新加坡的熱愛和希望。我們的先驅者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年輕人的活力讓我深受鼓舞,也讓我感到謙卑。
當時,我正在編制我的第一份財政預算案,並認真思考如何支援新加坡人在即將到來的變革中乘風破浪。
即使在十年前的SG50,我們就知道大變革將會到來。我們投入了資源、希望和精力,建設一個有韌性的國家。我們從未想過我們會遭遇一場決定一代人命運的全球大流行病,但我們團結一致,挺了過來。
今年慶祝新加坡政府60週年的新加坡,與慶祝新加坡政府50週年的新加坡相比,更加堅韌、更加強大、更加仁慈、更加富有同情心。
展望新加坡政府70年及以後,我希望我們繼續投資於所有新加坡人,無論老少。
讓我們投資於為新加坡進步做出巨大貢獻的老年人,讓他們享受健康、充實和富有成效的長壽。
讓我們投資於我們的年輕人,讓他們充分發揮潛能,發展人類獨有的技能和能力,在人工智慧、機器人和其他技術進步的世界中茁壯成長。
特別是,讓我們繼續投入時間和精力,繼續深化我們的多種族、多宗教、多文化社會。如果我們能夠開闢前進的道路,我們今天的青年將成為寶貴的橋樑建設者,連線世界各地的思想和人才,解決人類面臨的緊迫挑戰。
在科技創新突飛猛進的今天,世界正走向更加激烈的競爭和分化,新加坡人可以發揮橋樑和紐帶的作用。
新加坡可以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中立的全球-亞洲科技、創新和企業節點。
我們可以一起向最優秀的人學習,與最優秀的人合作,為子孫後代建設一個更美好的家園。
我相信,在我們慶祝SG60和邁向未來的時候,眾議院的同事和所有新加坡人都會支援這項呼籲。
謝謝大家!
CF丨翻譯
CF丨編審
新加坡國會丨來源
新加坡國會丨圖源
免責宣告:

1.凡本公眾號註明文章型別為“原創”的所有作品,版權屬於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註明:“文章來源:新加坡眼”。

2.凡本公眾號註明文章型別為“轉載”、“編譯”的所有作品,均轉載或編譯自其他媒體,目的在於傳遞更多有價值資訊,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相關閱讀
  • 新加坡這18000個裝置即將停用,還有這些即將消失的記憶
精彩影片
新加坡眼旗下影片號你關注了嗎?
點選下面影片,檢視更豐富的內容!
想第一時間瞭解新加坡的熱點/突發新聞,可關注新加坡眼旗下“看南洋”微信公眾號,同步下載新加坡眼APP,不失聯。
點選文末閱讀原文Read more
新加坡眼官網搜尋更多關於新加坡的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