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眼,點選卡片關注,加星標,以防失聯
昨天(3月9日),南洋理工學院的禮堂舉行了公民宣誓儀式,近千名新公民正式宣誓入籍,成為新加坡的一員。
新加坡國務資政李顯龍在儀式上強調移民對新加坡的重要性。他說:“如果我們把自己封閉起來,機會就會溜走,我們的後代也會因此過得不好。”

移民是新加坡的生命線
李顯龍在演講中多次提到,移民對新加坡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他說:“我們沒有自然資源,也沒有廣闊的腹地,唯一能依靠的就是人。”他還用資料說明問題:新加坡每年只有大約3萬名嬰兒出生,即使去年是“龍年生育潮”,出生率也沒達到預期。

與此同時,新加坡本地勞動力已經接近“充分就業”,而且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如果沒有新公民的加入,我們的經濟會逐漸減速,甚至可能脫軌。”
他還舉了國際大都市的例子,比如紐約、倫敦和上海,這些城市之所以能成為全球樞紐,正是因為它們不斷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矽谷的科技公司裡,10個頂尖人才中可能有8個的祖輩來自不同的大洲。
新加坡要保持‘小紅點’的光芒,就必須繼續吸引全球人才。”李顯龍還特別提到了兩位新公民代表——Prithikka Divyashini和Pham The Hanh博士,他們的故事證明了新移民如何為新加坡做出貢獻。
很多新公民其實已經是“老熟人”了。來自越南的Pham博士說:“我教過的學生超過5000人,但直到今天兒子入籍,我才真正感覺‘紮根’了。”一位基層志願者也提到,很多新公民早就是社群活動的常客,“有些人做義工的時間比他們當公民的時間還長”。
資料顯示,近年來約40%的新公民與本地人有親屬關係,還有30%是透過留學或工作逐漸融入的。“他們不是突然出現的陌生人,而是和我們一起生活了很多年的鄰居、同事。”李顯龍在演講中這樣說道。
李顯龍:拒絕封閉才能避免被淘汰
面對一些人對移民擠佔資源的擔憂,李顯龍沒有迴避問題。
他說:“競爭壓力確實存在,但封閉只會讓我們失去活力。”他舉了歐洲一些國家的移民危機為例,強調新加坡必須在引進人才和確保社會融合之間找到平衡。
“我們每年批准大約2.2萬名新公民,這個數字是經過精密計算的,既要填補人口缺口,也要保持社會平衡。”

政府近年來推出了多項融合措施,比如新公民需要參加“新加坡公民之旅”來了解國情,人民協會也組織了各種社群活動來促進交流。
李顯龍還對新公民喊話:“你們要主動了解我們的‘潛規則’,比如組屋樓下聊天的‘咖啡店文化’。”
他也呼籲老公民“開啟心胸”:“別把新鄰居當外人,多聊聊怎麼帶孩子、怎麼選學校,這些共同的煩惱最能拉近距離。”
融合難題:如何讓“雙向奔赴”落地
儘管政府努力推動融合,挑戰依然存在。
一位新加坡本地居民說:“孫子班上30個孩子,12個是新移民家庭,剛開始確實擔心文化衝突。”但她補充道,“後來發現這些家長和我們一樣為孩子的PSLE(小六會考)焦慮,反倒多了共同話題。”
對此,李顯龍提出了“雙向改造論”:“新移民會讓新加坡變得更像他們一點,我們也會讓他們變得更像新加坡人。就像海南雞飯,從中國海南傳到新加坡,變成了獨一無二的新加坡味道。”

他還特別提到國民服役制度:“當新公民的下一代穿上軍裝,他們會真正理解什麼是‘風雨同舟’。”
“我們的祖先都是移民,現在輪到我們成為別人的‘祖先’。”李顯龍用這句話結束了演講。隨著新加坡總人口中公民比例穩定在60%左右,關於移民的討論還遠未結束。
但正如李顯龍所說:“開放可能會帶來一些陣痛,但封閉只會讓我們走向消亡。小紅點要繼續發光,就必須永遠做世界的‘會客廳’。”
HQ丨編輯
HQ丨編審
新加坡總理公署丨來源
新加坡總理公署丨圖源
免責宣告:
1.凡本公眾號註明文章型別為“原創”的所有作品,版權屬於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註明:“文章來源:新加坡眼”。
2.凡本公眾號註明文章型別為“轉載”、“編譯”的所有作品,均轉載或編譯自其他媒體,目的在於傳遞更多有價值資訊,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相關閱讀

-
2024最新版申請新加坡公民流程,這些材料都要準備好


精彩影片

新加坡眼旗下影片號你關注了嗎?
點選下面影片,檢視更豐富的內容!

想第一時間瞭解新加坡的熱點/突發新聞,可關注新加坡眼旗下“看南洋”微信公眾號,同步下載新加坡眼APP,不失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