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百度一下”不再只是為了“知道”,搜尋的意義也在悄然轉變。從資訊檢索工具到複雜任務交付,百度正在重塑使用者的搜尋體驗。這場搜尋大改版背後,藏著怎樣的產品邏輯與戰略意圖?本文將從產品形態、使用者路徑、AI驅動等多個維度,拆解百度搜索的演進方向,探討它如何從“答案提供者”轉向“決策助推器”。
———— / BEGIN / ————
在網際網路剛興起的年代,當我第一次在搜尋框輸入關鍵詞時,感受到一種新奇感:只要敲下幾個字,就能快速地獲取資訊。到後來,隨著網際網路上內容的體量爆炸式增長,搜尋又多了一層價值:幫我們從海量內容中篩選出有用的答案。
現在,AI正在開始滲透到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對搜尋的期待也在發生變化:不只是“找到”答案,而是希望它能直接“做到”更多事情。
在這樣的背景下,圍繞使用者需求的變遷,百度在今年7月2日的AI DAY上釋出了近十年來最大的一次改版。我花了一些時間體驗了新版百度搜索,下面就給大家分享這次改版的主要變化和我的體驗感受。
搜尋入口: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輸入框
最先注意到的變化,是搜尋框本身。
它從原來的單行文字框,變成了一個更大的輸入區域,不僅支援文字搜尋,還支援直接輸入檔案、圖片、語音等多種內容。在搜尋框下方,也集成了AI寫作、AI 畫圖等AI 工具,整體更像是一個統一的“超級入口”。

在實際體驗中,尤其在需要輸入長文字的時候,這種更寬敞的輸入區域確實會比之前更直觀,也更方便檢視和修改內容,新的形態在處理複雜問題時的體驗會更好。
生成式AI相機:拍一張圖,直接得到答案
在輸入方式上,除了搜尋框的變化,“生成式 AI 相機”能力也讓圖片搜尋的體驗有了明顯的提升。
以前的拍照搜尋,做的只是“識圖搜尋”,對於使用者需求的理解能力還不夠,需我們加文字來補充描述,現在基於百度最新的“生成式AI 相機”能力,可以實現只需拍一張照片,系統就能智慧分析需求,生成答案或完成操作。
比如當我在旅遊的時候,拿起手機拍攝景點,它就會自動給我生成一份“導遊”式的景點介紹,並且還支援語音播報,可以邊玩邊聽,輕鬆取代傳統景區裡面的景點講解器:

從體驗來看,這個能力對很多即時搜尋的場景非常友好,使用流程上高效不少,整體已經具備“用一張圖完成一次搜尋”的效果。
搜尋結果:一次性整合內容與服務
當輸入端變得更自由高效,這次百度搜索在輸出端也發生了同樣重要的變化。
以前搜尋引擎的邏輯,更多承擔的是“索引”的功能:我們輸入關鍵詞後,返回一組連結,然後自行判斷、篩選、再跳轉到各個頁面尋找答案,最後進行內容整理、二次創作或應用。
在面對複雜問題的時候,這種方式顯得很低效,也並沒有滿足使用者的最終需求。
比如我搜索“如何進行個稅申報”的時候,需求滿足的終點絕不僅僅是獲得相關的連結進行查閱,而是要獲得一份最新、最全的個稅申報指南,甚至直接完成個稅申報。
如何更好地滿足使用者這樣的需求呢?
新版的百度搜索給出了答案:百看,它可以將多模態內容、AI智慧體、真人服務進行有機整合,給到使用者一個富媒體結構化內容,有效降低使用者的判斷和操作成本。
當我搜索“個人所得稅資訊怎麼處理時”時,它會對全網內容及進行總結,把相關法律解釋、處理辦法、甚至個稅所得稅查詢的入口,都整合到一個答案中,一次性滿足我的需求:
這種集中展示確實降低了判斷和篩選的成本,尤其在遇到多步驟的複雜查詢時,會比傳統模式節省很多時間。比如我搜索“如何練習英語口語”,不只得到一個指南和教程影片,還能直接一鍵呼叫AI陪練或者真人老師。這種把資訊和服務合在一起的模式,讓搜尋不再只是答案的中轉站,而更像一個交付中心,可以直接把最終結果交付給我們。
內容創作:從蒐集資料到一鍵生成
在體驗過程中,我發現有兩個能力,尤其對內容創作者來說,與以往的搜尋體驗相比,差異非常明顯。
以前,想製作一條短影片,通常需要先在搜尋引擎裡查詢資料,再自己撰寫指令碼、拍攝、剪輯,整個過程往往要耗費幾小時甚至幾天。搜尋只是這個流程裡輔助獲取資訊的工具,用來查資料、查寫作技巧或對比案例。
現在,百度把AI創作能力直接整合進了搜尋裡。
透過智慧創作能力,只需要輸入一句話,就可以生成一條3分鐘的影片短片。相比很多隻能生成幾秒素材的工具,百度搜索的生成時長更接近目前短影片平臺的需求。同時,使用者可以對生成內容進行二次剪輯,再一鍵釋出到主流影片平臺。
除了文生影片和圖文的能力,如果想用現有圖片直接生成動態影片,還可以透過繪想來實現。
繪想背後接入的是百度自研的影片生成模型Muse Steamer,這是全球首個支援中文音影片一體化生成的影片模型。目前,Muse Steamer的Turbo版本已經在AI影片創作平臺「繪想」上線,並開放限時免費公測,使用者可以直接體驗從一張圖到成品影片的完整流程。
從搜尋引擎到 AI 生態
這次改版中,對我觸動比較大的一點,是百度搜索在角色定位上的變化。
它不再只是一個搜尋引擎,而是逐步演化為一個開放的AI生態入口。
在模型層面,百度不僅集成了自研的文心大模型和繪想圖生影片模型,也主動接入包括DeepSeek在內的行業優秀模型。對使用者來說,這意味著搜尋背後的生成、推理能力不再是單一來源,而是更接近“多模型協作”,提高了響應的豐富性和準確性。
在應用層面,這種“生態化”體現得更直接。百度開放平臺收錄了超過1.8萬個MCP服務,覆蓋生活、金融、電商等多個垂直場景,比如天氣、網盤、二次元等MCP server。
對於使用者而言,這種體驗有一個很直觀的變化:很多原本要跳轉到APP或小程式完成的操作,現在在搜尋裡就能閉環,這在以前的搜尋體驗裡,是很難實現的。
對於接入平臺的MCP和AI 應用來說,百度則提供了零門檻的接入方式和分發通道,讓生態夥伴可透過搜尋免費獲得最精準的流量,直達使用者需求,提升曝光的同時帶來實打實的業務收益。
在這個新的AI生態中,搜尋和服務之間的路徑正在急速縮短。當所有AI能力、第三方工具都在搜尋裡打通,使用者的需求路徑會變得極短,也更接近“隨用隨取”的理想狀態。
結語:AI時代,搜尋被重新定義
在體驗完這次改版後,我能感受到一個很明顯的變化:AI加持下,搜尋不再只是一個用來檢索答案的工具,而開始嘗試成為一個真正能幫使用者完成事情的入口。
對內容創作者來說,過去需要反覆搜尋資料、編寫指令碼、拍攝剪輯的影片,現在可以透過一句話直接生成;對普通使用者來說,學習一項技能、查詢一個服務,不再只依賴自己到處翻找,而是能在同一個介面裡完成資訊、工具、服務的獲取。
這背後反映的是一個趨勢:當資訊和服務越來越豐富,使用者對“更高效、更直接”的需求在持續增長,面對這個趨勢,百度搜索已經完成了從資訊檢索走向內容生成和任務交付,也在逐步成為連線AI能力的中樞。
百度一下,依然是獲取答案的開始,但現在,它除了讓我知道,還可以幫我做到,這或許就是AI時代搜尋應有的樣子。
———— / E N D / ————
本文作者: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