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圖由豆包生成 提示詞:一隻手握著智慧手機,螢幕中間是微信的 logo
起猛了,微信接入滿血DeepSeek R1了!
2月15日,不少使用者發現在微信對話方塊頂部搜尋入口出現了AI搜尋的字樣,點選進入後,顯示出“快速回答”和“深度思考”兩個選項,其中深度思考由DeepSeek R1提供回答。

據矽星人測試後發現,搜尋資料來源融合公眾號推文和權威網頁內容,答案下方附10篇參考資料,獲取答案後可一鍵轉發至朋友圈/群聊,無需複製轉發等二次操作。
但目前該功能仍然受到部分限制,第一不支援多輪對話問答;第二不支援檢視歷史問答記錄,部分複雜問題響應時間約15-30秒。目前處於小範圍灰度測試中,預計未來2-4周全面開放。
矽星人從騰訊方面瞭解到,微信搜一搜在呼叫混元大模型豐富 AI 搜尋的同時,近日正式灰度測試接入DeepSeek R1。
而接入的模型確認為DeepSeek-R1滿血版模型。
矽星人也獨家獲悉,此次微信的接入,以及同期騰訊雲AI程式碼助手、騰訊元寶等的接入只是開始,騰訊接下來會有更多產品接入DeepSeek。
短短的12小時內,該功能已經被網友們“玩壞了”!
有不少公眾號博主開始問起了微信搜尋,關於自己的介紹和評價自己聰不聰明,也有使用者強烈要求打破傳統AI搜尋的限制,能否根據聊天記錄的內容給答案,微信搜尋秒變“記憶提取”器,甚至有人希望他能總結工作群聊天訊息,成為工作備忘錄。

事實上,在微信搜尋接入R1前,騰訊元寶剛剛宣佈接入DeepSeek R1,允許使用者在選擇模型時,自由切換騰訊混元大模型和DeepSeek R1。也是自研大模型廠商中,第一個將R1接入主力產品的公司。
但相比於元寶,微信的接入意義非比尋常。作為中國最大的國民級App,微信的一舉一動都在鎂光燈下,也正是因此,在AI方面的探索上,相較於支付寶、抖音等超級APP,微信格外的小心謹慎。
據矽星人向微信內部員工瞭解到:從2023年開始,微信團隊便開始思考如何與AI進行結合、怎麼結合,部分團隊提出了AI功能的改造,但因為微信使用者非常龐大,任何一點小改動,都可能影響上億人的體驗,所以非常謹慎。最終都並沒有體現在產品中。
而AI搜尋,恰好成為了一個最佳著陸點。
一方面,在最近兩年行業探索AI應用的時間裡,AI搜尋已經成為了一個比較核心和成熟的落地場景,且快速培養了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也驗證了可行性。另一方面由於微信公眾號高質量、差異化的內容,使得微信搜尋在其他搜尋產品中擁有特殊功能。
此前微信搜尋團隊在2024年便開始試水AI搜尋,在搜一搜頁面,有機率置頂內容會出現AI搜尋的整合答案。

此次接入DeepSeek意味著微信的AI搜尋又邁進了一大步。畢竟,此前的AI搜尋只是常規搜尋的補充,生成式內容只作為搜後內容的概覽,提高使用者的資訊獲取速率,而接入DeepSeek的AI搜尋相當於開闢了一個全新的內容板塊。
搜尋是一個相對安全的試驗田。它既不會干擾使用者的核心社交體驗,又能真實解決資訊獲取的痛點。特別是微信擁有獨特的公眾號內容生態,這使得AI搜尋能夠產生差異化的價值。在灰度測試的過程中,微信退可回到AI整合概覽,進可重塑生態鏈條。
畢竟,微信接入R1之後,不僅是一種技術升級,還可以讓使用者在不離開微信的情況下,完成從資訊獲取、深度分析到內容創作的全流程。特別是一直以來,在整個微信龐大的生態中,搜尋都是一個關鍵的聯結器,連線著小程式、公眾號、微信小店……等各個部分,當搜尋向AI敞開了大門,整個生態的連線必然也會發生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