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專欄
熱點
國際
活動

透過創新、整合和數字化轉型解鎖未來金融。(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從中國和新加坡等數字優先經濟體,到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等快速變化的新興市場——亞洲的支付趨勢正在改變企業和人們的交易方式。
這種轉變不僅僅是一個便利的問題;它象徵著最先進的技術、消費者對無縫支付的渴望以及該地區特定的社會經濟景觀之間日益複雜的融合。
跨境支付系統和開放銀行計劃等新興趨勢正在打破傳統障礙,促進亞洲金融格局的連通性和效率。
然而,快速發展也伴隨著挑戰。數字化支付的轉變帶來了對網路安全、欺詐和監管合規性的擔憂。蓬勃發展的亞洲市場面臨著雙重挑戰:既要保護數字基礎設施,又要確保金融包容性,縮小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之間的技術差距。
本文探討了改變當今支付方式的五個關鍵趨勢,它們共同推動了亞洲構建了更高效、更強大的金融生態系統。
1. 中國在數字支付採用方面再次領先

資料來源:貝恩公司、谷歌和淡馬錫聯合撰寫的《履行承諾:東南亞數字金融服務的未來》
數字支付正在亞洲各地快速普及。
截至2024年6月,中國在數字錢包普及方面仍保持領先地位,超過88%的移動網際網路使用者(約9.69億人)使用移動支付。據CNBC報道,2023年,數字錢包占中國電子商務支出的82%和實物購買的 66%,交易總額約7.6萬億美元。
根據Worldpay的《2024年全球支付報告》,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在中國數字支付領域佔據主導地位,使其成為全球最大、最具影響力的錢包市場。
到2025年,東南亞數字支付交易額預計將超過1萬億美元。根據貝恩公司、谷歌和淡馬錫的一項研究,53%的行業專家認為,與純粹的金融科技相比,消費科技平臺更有可能推動金融服務發生革命性變化。
2023年,信用卡支付佔日本所有無現金交易的52.2%。然而,該國消費者對信用卡和電子貨幣的依賴已逐漸減少,而二維碼和條形碼支付則經歷了顯著增長。
與此同時,《經濟時報》報道稱,2024年1月至11月,統一支付介面(UPI)在印度促成了價值223億印度盧比(2585.9億美元)的交易。到2025年,UPI預計將成為一個無處不在的網路,透過WhatsApp等訊息平臺將聯網裝置轉變為潛在的支付端點。
2. 跨越亞太邊界的即時支付
得益於區域合作和技術進步,即時跨境支付正在成為現實。例如,新加坡的Nexus專案旨在連線整個地區的即時支付系統,進一步促進無縫跨境交易。這一舉措表明人們越來越重視支付領域的區域合作。
與此同時,企業的努力,例如Visa推出的跨境二維碼支付舉措,也進一步推動了跨境即時支付的普及。
亞太地區的即時支付正在蓬勃發展。其中,新加坡的PayNow和泰國的PromptPay已成功建立了跨境聯絡,而馬來西亞的DuitNow和印度尼西亞的QRIS整合已運行了幾年。
可以說,這一趨勢是由區域合作、企業創新和技術進步共同推動的,為該地區更加互聯互通和高效的金融生態系統奠定了基礎。
3. 嵌入式金融被譽為金融科技的未來
LexisNexis的一項研究顯示,到2028年,嵌入式支付市場全球交易額預計將達到2.5萬億美元。在亞洲,嵌入式金融的採用為各個行業創造了機遇。
中國是數字錢包普及率全球領先的國家,得益於其廣泛採用的數字錢包,其嵌入式金融市場已將支付無縫整合到大規模消費者應用中。微信和支付寶等平臺讓使用者可以輕鬆進行日常購物、交通甚至醫療服務交易。
印度的統一支付介面(UPI)是嵌入式支付的另一個支柱。UPI的變革性影響凸顯了一體化金融系統的潛力。
據世界經濟論壇報道,印度有近3億個人和5000萬商戶使用UPI進行交易,UPI已成為該國使用最廣泛的支付方式。如今,UPI的影響力已超越印度國界,新加坡和阿聯酋等國家都採用了該系統,標誌著其全球影響力不斷增強。
據Business Wire報道,在日本,儘管現金仍被廣泛使用,但嵌入式金融已經開始獲得發展勢頭,預計到2029年市場規模將達到362.9億美元。樂天還在日本推出了自己的加密貨幣錢包和交易系統,允許透過比特幣和以太坊充值樂天現金餘額,將嵌入式金融提升到新的水平。
LexisNexis報告還指出,到2029年,全球嵌入式融資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3848億美元,而到2025 年,傳統銀行將透過嵌入式融資從中小企業獲得920億美元的額外收入。
嵌入式金融的主要優勢包括更快的支付處理、更高的運營效率、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客戶滿意度,這對金融和非金融企業來說都是一個有吸引力的選擇。
隨著亞洲繼續引領全球支付趨勢,嵌入式金融正在為創新、包容和增長釋放新的可能性,使該地區成為塑造金融服務未來的先驅。
4.開放銀行API正在塑造支付的未來

來源:Twimbit分析,2024年12月
開放銀行業務在東南亞正處於快速擴張的邊緣,儘管各國的進展不盡相同。這一趨勢正在促進金融服務領域的創新和競爭。
在新加坡,政府支援的API Exchange正在推動API標準化。另一方面,印度尼西亞推出了標準國家開放API(SNAP),以支援該國的“印度尼西亞支付系統藍圖(BSPI)2025”計劃,目的是提高銀行數字支付的效率。
在中國香港,滙豐銀行在本地滙豐香港應用程式上推出了首個開放銀行功能,使其客戶能夠即時檢視自己名下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和恒生銀行的賬戶餘額。這項功能是透過香港金融管理局的銀行間賬戶資料共享(IADS)計劃實現的。
開放銀行API還會促進該地區的B2B支付產業發展。據PYMNTS稱,API有可能解決應付賬款、應收賬款、審批工作流程等方面的複雜性,使企業之間的交易更加高效和安全,而這通常只是整個流程的一部分。
在B2B支付領域,API允許金融機構、支付處理商和商業軟體平臺將支付功能無縫整合到其現有系統中。透過簡化整合流程,它降低了企業採用數字B2B支付解決方案的門檻,從而實現更順暢的過渡和更高的可訪問性。
這一發展可能會對亞洲的整體支付生態系統產生重大影響。
5.亟需強有力的網路安全措施來打擊金融犯罪
普華永道報告稱,到2025年,東南亞數字經濟的商品交易總額將超過3000億美元,這將帶來巨大的金融犯罪挑戰。新進入該系統的非銀行金融服務機構通常缺乏應對複雜網路威脅所需的強大網路安全基礎設施。
消費者對快速支付和驗證環節簡約化的需求日益增長,加劇了這一缺陷,增加了金融犯罪的風險。採用生物識別和會話內分析解決方案等預防技術對於全面保護至關重要。
萬事達卡正在努力實現到2030年逐步採用令牌化和生物識別技術來淘汰密碼,而在採用數字身份的亞洲國家方面,新加坡透過其智慧國家計劃旗下的Singpass倡議走在這一領域的前列。
Singpass使用生物識別技術,可以安全便捷地訪問800多個政府機構和企業以及2,700多項服務。與此同時,馬來西亞正在穩步推進其MyDigital ID計劃,為在不久的將來推出包括eKYC驗證在內的先進數字身份解決方案鋪平道路。
普華永道報告還提到,根據2020年全球網路安全指數(GCI),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在網路安全方面在全球排名靠前,而緬甸、寮國和柬埔寨等其他東南亞國家在182個國家中分別排名第99位、第131位和第132位。
這種差異表明,該地區迫切需要加強網路安全。實施數字身份證和相關認證機制可以在打擊犯罪活動中發揮關鍵作用。
採取統一的方法來打擊金融犯罪至關重要,而依賴跨境數字身份證可能是消除合成身份證欺詐的關鍵。透過政府間或公私夥伴關係增加戰術資訊共享可以提高金融透明度並建立更強大的金融犯罪防禦體系。
未來的機遇與挑戰
展望未來,亞洲的支付格局顯然處於全球金融創新的前沿。該地區對數字錢包、即時支付、BNPL服務、加密貨幣、開放銀行和先進網路安全措施的廣泛應用正在創造一個充滿活力且相互關聯的金融生態系統。
這種轉變不僅關乎便利,還關乎金融包容性、經濟增長和技術領導力。然而,偉大的創新伴隨著巨大的責任。隨著這些趨勢的加速,監管機構、企業和消費者必須共同努力,確保這場數字金融革命保持安全、包容和可持續。
網路安全和監管合規方面的挑戰十分嚴峻,但前所未有的金融服務和經濟賦權機會也同樣巨大。亞洲2025年的支付趨勢說明,這不僅是一個適應金融未來的地區,更是一個積極塑造金融未來的熱土。
從中國在數字支付領域的主導地位到越南和印度尼西亞加密貨幣產業的崛起,從新加坡和泰國的跨境創新到東南亞的BNPL熱潮,該地區正在為全球金融科技創新設定步伐。
RE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