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副院長
肖蕾|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青年研究員
自2008年比特幣問世以來,加密貨幣領域呈現蓬勃發展之勢,衍生出豐富的創新應用。儘管爭議不斷,加密貨幣已然成為無法忽視的金融現象。對待加密貨幣,既不應因其未能成為一般等價物而全盤否定,也不應因比特幣價格走勢強勁就盲目推崇。更有價值的做法是,基於現代貨幣功能與體系,結合加密貨幣技術特點,探索其在金融領域更具可行性的應用路徑。
黃金能夠成為金融性資產,得益於三重優勢:一是黃金在大多數文化中是財富的象徵;二是在相當長的時期、相當大的範圍內,黃金充當貨幣角色;三是黃金還有一定的生產和生活用途。其他金屬並不能成為這樣的資產。銀、銅、鐵等早已退出貨幣領域,也不是金融性資產。
這一規律同樣適用於加密貨幣領域,並非所有加密貨幣都能如比特幣一般成為備受追捧的金融性資產。比特幣地位獨特,得益於其四大特性:一是技術上和機制安排上的首創性;二是發行機制的獨特性;三是發行量的有限性;四是發行和流通機制的穩定性。
如果融入現代金融體系,加密貨幣作為穩定幣、代幣等,能為創新支付結算模式開闢三條路徑:一是發行法定數字貨幣。在各種場景快捷、方便支付的功能,並不能保證法定數字貨幣能被廣泛接受。一方面,需要一套從製作、發行到流通管理的合適制度安排;另一方面,需要探索數字化生存環境下數字貨幣的應用模式。
線上下環境中,人們用隨身攜帶的支付工具進行支付,比如現金、信用卡、支票等;但在線上環境中,完成交易需要開啟專門的支付介面。如果數字貨幣App只有支付功能沒有其他數字化生存場景,這個支付工具再方便也沒有用處。因此,數字貨幣僅實現任何場景下的即時支付是不夠的,需探索數字化生存下的應用模式。
二是穩定幣和代幣等應用模式創新。現代紙幣和信用貨幣實際上是在借據、錢幣保管憑證、錢幣兌換憑證等基礎上產生的,並由此在法定貨幣之外又產生了本票、支票、匯票、信用卡等輔助支付工具。利用加密貨幣技術,建立各種穩定幣、代幣發行管理機制,將其應用於各類跨境和國內支付環境,可能大大簡化現有的代理行、清算行體系,極大提高支付結算效率,甚至創新出規避美元體系的新型支付結算體系。
不過,在銀行賬戶體系電子化、網際網路化以及第三方支付已經非常成熟的條件下,穩定幣、代幣模式的適用場景還有待探索。
三是數字證券的創新應用。股票、債券、REITs(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等傳統證券化產品是股權、債權、收益權等的證券化憑證,與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不同,它們都有現實的資產作為支援。數字加密技術完全可以作為數字憑證在資本市場領域發揮作用。

責編|王 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