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見過的那些穩定盈利且輕鬆跑贏買房的普通人

作者:碧樹西風
來源:記憶承載
文章已獲授權
那天聊宏觀經濟的時候,有讀者留言問我,基本面這件事,對於高頻交易者來說,有沒有作用,或者,有沒有部分作用?
我過去將近小二十年以來的經驗是基本沒用,約等於零。
交易這件事最重要的還是策略,策略對了,蒙上眼睛和睜開眼睛沒啥區別。
交易者之所以睜開眼睛,並不是覺得基本面分析對自己有用,而是他們關注黑天鵝,確切地說,不是經濟層面的黑天鵝,是二向箔層面的。
例如天空中飄來一張A4紙之類的。這種對高頻交易實際上是有極大影響的。
但這種二向箔又不會有人通知你,即便人家知道資訊,也沒法通知你。
因為知道資訊的人未必瞭解你做的事情,也未必瞭解他掌握的訊息對你的生意而言就是二向箔。
這就是為什麼即便是高頻交易者,也會時時刻刻留心基本面,因為你要透過對自己無用的基本面,去找到對自己有用的那部分。
也許數年,乃至十幾年才發生一次的二向箔。
上面這是站在交易者,尤其是日內交易者的角度去看待基本面這件事。
那麼如果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其實基本面是非常重要的。
我舉個例子,找個案例來現身說法。
2008年的時候,我剛開始接觸國際市場,我做的就是交易,當時認識了很多國外的交易者,白人,在外的華人,都有。
有些人就一直做交易,有些人做著做著,就不做了。
其實有個白人,他是我08年認識的,他比我早,05年就開始做交易了,大學裡的教授。
他們的那個頭銜跟咱們不一樣,名片上印professor,但實際上他的職位類似於咱們的助教或者青年講師這種,就是說他遠沒有混到終身教職。
而且他是研究那種很偏的學科,屬於哲學大類,也沒啥錢,也掙不來外快,但是空閒時間多,於是就喜歡上了交易。
我剛接觸國際市場的時候,他已經做三年了,我就喜歡跟人家聊天,於是就認識上了。
那麼後來他就不做了,09年他就不做交易了。
他後來做啥去了呢?就是最簡單的被動式投資。
市面上的產品分兩種,一種是主動式的,俗稱選公司,選板塊。
類似於木頭姐這種就是主動式的,她會去選擇高科技板塊,高科技裡面又去選擇七姐妹。
如果踩對了節奏,收益率就會非常高,但如果押錯了,或者遇到調整,也會吃很大的回撥。
這個東西咋說呢,你的最大盈利,除以你的最大回撤,是一個比值。
比如張三一年之內,最大盈利40%,最大回撤10%,兩者一除是4;李四同樣的一年,最大盈利是50%,但是最大回撤是25%,兩者一除是2。
你說就這一年之內的成績誰靠譜?
還是張三更靠譜些。
儘管他跑輸了李四,但是人家回撤的幅度也小呀。
這是一條路,主動型投資,人們在這種投資中,一方面希望儘量短時間內有高回報,一方面也會考慮對方的最大回撤不要太大,否則投資體驗太差。
那麼還有一種是什麼呢?就是被動型。
類似標普500這樣的。
那你說後者這種無腦的,近乎於買大盤的,為什麼還有人選擇呢?
因為費用低呀。
短期投資佣金不是問題,好比你翻倍了,付人家幾個點的佣金,你也不心疼。
但是長期看,有賠有賺的情況下,主動型的大部分的收益,都歸了那些金融從業者了,都給人家發高薪,養活他們去了。
這就是被動型的優勢,佣金低呀,費用低呀。
所以巴菲特也推薦被動型的模式,因為簡單嘛,懂不懂都行。
那這個白人professor呢,他的方式就非常簡單,他只投標普500。
用巴菲特估值法,或者標普500席勒市盈率。任何一個指標進入歷史低位區間,他就買入,越低越買,暴低大買,買到沒有積蓄了為止,他不去加槓桿的,所以買到沒子彈了,也不影響生活,大不了吃高校的食堂。
兩個指標都回到正常區間呢,他有積蓄了就買,沒積蓄就算了。
如果有一個指標進入到歷史高位區間,他就賣,一點點賣,漲了他就賣,再漲他再賣。
他不會賣光的,他就一點點賣。
就這麼一直迴圈一直迴圈,從09年到現在,收益率也是非常可觀的。
當然不可能去和加槓桿的人比。
加槓桿的人,哪怕人家只是炒房客,5倍槓桿萬一押對了,那收益率不是這種被動型能比的。
但是和不加槓桿的比,哪怕是全款買房抄到底的,也沒他收益高。
他2012年的時候本來打算買房,那時候他看上的房子正在低價,當然到現在已經漲了很多了。
美國這些年房價的漲幅也很猛的。
即便如此,也沒有他的投資收益高。
當然,這個對比是全款的情況下,如果當初2012年他加槓桿買房,那還是買房的增值大。
問題是,對比要公平,要加都加 ,要不加都不加。
都不加槓桿,他過去這些年的投資回報高;都加同比例槓桿,也是他過去這些年的投資回報高。
這就是我知道的一個非常非常普通的投資人。
應該說他也不算投資人,他就是個工薪階層教書匠,他所用的方式不涉及任何複雜的金融策略。
就是我前面說的,三段論,高區間,中區間,低區間分別怎麼處理。
但是這裡我們要注意一個問題,他是美國人。
美國的那種指數,是優勝劣汰的。
好比一個指數覆蓋了多少家公司,問題是,這些公司是變動的,是優勝劣汰的。
一家公司牛,它原來不是指數範圍內,也可以被選進去,不牛了,它原來屬於這個範疇內,很快就會被踢出去。
這意思就是說,我們學校永遠都有年級前十名,但年級前十名是誰,那可是隨時波動的。
誰行,誰就上。
這就是為啥你看到美國的指數,長期看,總是漲的,因為現在的這波好公司,不是很多年前的那波好公司,已經替換八百回了。
他們的企業上市,有點像他們的大學,考上容易,畢業不容易。
上市更容易,但是退市也容易,搞的不好,就讓你走人了。
這一點,國內可不一樣。
國內的上市就像國內的大學。
進去的時候是很難的,可你一旦進去了,就沒有那麼容易被退學。
過些年,你變LOW了,你也還賴在那裡,這就是為啥我們的指數不容易漲。
正因為國內沒有人給你做這個優勝劣汰的事情,你自己就要手動的去做。
你要自己去看看,哪個行業是新質生產力,然後你可以基於新質生產力,去投一籃子。
明白這意思吧?投資打包組合沒問題,但既然沒有人給你優勝劣汰。
作為投資人,你自己就要去優勝劣汰,至少你要把落後產能,從你的投資組合裡,剔除掉。
這樣你才能夠拿到一個類似於那個美國人的投資效果。
那麼為了清晰的理解這些不同的行業,瞭解經濟的基本面就是不可避免的。
我那天聊宏觀經濟面,實際上對宏觀基本面關注更多的並不是職業交易者,而是老百姓。
因為老百姓更多的情況下就是像這個白人professor一樣,粗粗的劃分區間。
經濟的基本面到底是低是中還是高,具體到地產,到底是低是中還是高,每個城市的未來怎麼樣,不同的板塊怎麼樣,不同的行業怎麼樣。
老百姓不求精準的,也不需要精準。
不割肉,不接盤,就滿足了。
老百姓自己選擇城市也好,給孩子選擇專業也好,包括跳槽,轉行,所求的就一件事,避免出現49年加入國軍的行為就行了。
這就是基本面的作用,讓你心裡大致有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