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新立異——看看鷗鷺在藍田縣的新發現!(一)

鷗鷺學社 · 鷗鷺鄉土
2024/09 陝西藍田探訪之旅
“標”新立異
標準化農業引領農業新風尚
注:藍田調研報告分為一、二兩部分。此推文為第一部分。
      2021年4月,國務院在《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曾多次重點提到標準化在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的重要性。
標準化
      標準化是指在經濟、技術、科學和管理等社會實踐中,對重複性的事物和概念,透過制訂、釋出和實施標準達到統一,以獲得最佳秩序和社會效益。可以簡單理解為機械、規模、系統。簡單來說,標準化就是將複雜的活動、行為和系統透過特定形式進行壓縮與簡化的一種表達。
      但是,標準一旦被確立,往往難以逆轉或改變,像交通燈的顏色含義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標準在系統內變得根深蒂固,並且對整個社會有深遠影響。
        因此,不難看出,標準化是一把雙刃劍,標準化不僅是一個技術上的現象,它更是和我們的社會經濟文化結構緊密聯結,並且一經建立,積微成著,牽一髮而動全身。因而,我們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國家關於標準化的經驗,而是需要依據我國鄉村振興的特點和當地的經濟文化實際,堅持唯物主義辨證法,對標準化進行揚長避短,以期讓其在我國、尤其是藍田縣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發揮出最大的優勢,這也是本調研報告的主旨之一。
藍田縣 
      陝西省藍田縣地處秦嶺山脈北麓,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氣候溫和,屬暖溫帶半溼潤氣候區。其農業生產受地形和氣候影響,以種植業和林果業為主。主要農作物包括小麥、玉米和油菜,此外,蘋果、核桃、櫻桃等經濟林果也佔據重要地位。
      山區地帶的農業生產受地形限制,機械化水平較低,多以傳統耕作方式為主,不易開展大規模的“標準化”農業作業。縣農業局王副局長在與調研隊的座談會中指出,藍田縣地形主要由川、嶺、塬構成,地形分散,因此農業呈現“滿天星”的分佈,具有多樣化的特點。雖然沒有平原地形的優勢,但是並不意味著標準化在藍田縣是無法實現的。
      本推文便旨在研究:
      如何因地適宜,創新性地將標準化與中國鄉土的生產與發展有機結合。
       下面讓我們一同開啟探究之旅!
藍田縣之於標準化——
“此標準非彼標準”
鷗鷺鄉土
陝西省藍田縣
推行“標準化” 不可照搬西方模式
      根據經濟學家Ester Boserup的人口壓力理論,在傳統農業社會,人口增長是推動農業技術進步的主要動力,隨著人口壓力的增加,農業生產會逐漸“集約化”,從休耕農業(透過暫停土地上的耕作活動,讓土地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從而恢復並增強土壤肥力的一種農業管理方式。)轉向永久耕作方式。
      因此,Boserup指出,對於農業生產而言,技術變革的動力源於內部需求的變化,需要根據當地的資源條件和人口密度,發展因地制宜的農業技術。特別地,她提出,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西方模式不可以簡單地複製;忽視當地的人地關係,一味地採用外來的農業制度,會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下。
      對於平原地區,尤其是對於需要精耕細做的作物,目前的高強度耕作可能已經使得土地的生產力接近或達到上限,單純依靠機械化或許無法進一步提高產量。因此,考慮到藍田縣的社會實際情況和地理特點,照搬歐美國家過去的經驗模式,盲目追捧機械化、集約化的標準是不可行的。
此“標準”非彼“標準”
      對於歐美國家而言,農業生產發展的重心是勞動增效,即透過技術發展,提高每個工人勞動的生產率。然而,在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發展的重點應該放在土地增效上,正如中國傳統農業一直以來強調的“精耕細作”,即,提高單位土地的產出率。
如圖:
      所以我們得出結論——要把精力放在提高地的產量上,同時注重人的質量,發展特色的“標準化”農業。
      這是因為兩種經營模式下的“標準”不同,更近一步來講,是因為兩種模式的供需不同。
藍田縣生產與經營:
針對性地“標準化”分析
鷗鷺鄉土
本欄主筆  傅師慧
藍橋鎮的“區域性標準化”現狀
      藍橋鎮在藍田縣。其山區地貌較為複雜,對規模化種植存在一定的限制。不過,政府依然可以依據當地地形和氣候特點來對品種和設施進行以一定標準化的管理。
      如,我們可以:
  1. 透過評估氣候條件和土壤特性,選擇適應當地環境的食用菌品種。
  2.  政府支援建設溫控大棚、溼度調控系統和合理的通風設施,以確保菌類的生長環境得到最佳化。
  3. 完善排水系統以防止積水導致的病害。
      雖然種植大棚條件簡陋,但是透過使用空調和被子來調節溫度,種植戶依然能夠滿足種植所需條件,並有效降低成本。採摘的蘑菇經人工分類後,會被運往附近冷庫,再銷往全國各地。種植戶每年會更換蘑菇品種,並與浙江微生物所合作,劃分一小塊地進行四到五個蘑菇品種的試驗,以篩選出最優品種進行大規模種植。
      種植戶透露,來年的種植品種屬於商業機密,甚至只有他本人知道實驗品種在大棚中的具體位置。總體而言,調研團隊採訪的種植戶展現出較高的靈活性和自主性,但在標準化方面相對薄弱,如大資料管理、大棚建設和品種規範等方面。
這反映了商戶在微觀層面的意願與政府宏觀層面的目標可能存在的衝突。
矛盾:小散戶 & 大經營
      鄉鎮府若能對蘑菇種植進行規模化管理,例如建立更先進的大棚、確定品種、實施數字化管理,確實有助於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類似於長沙市望城區靖港鎮復勝村的數字羊肚菌種植模式。
      然而,從小散戶的角度來看,“小而美”的經營模式也能帶來可觀收入,並確保自身競爭力,更好地滿足個體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標準化的推廣和機械化的應用會受到一定限制,且

這種模式是否真正惠及小型種植戶,仍有待進一步探討。

當前的標準化是否真的幫助到了農民?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石槽村已經實現了全面脫貧,小麥的收割也主要依靠機械化完成。然而,根據調研團隊對幾戶村民的採訪,我們仍然發現了一些問題。
例一:“烘乾機”大討論
      近年來,為了緩解村民在小麥烘乾方面的困難,政府購買並配備了烘乾機。然而,村民們,尤其是耕地面積較小的農戶,反映他們很少使用這些烘乾機。
主要原因有兩點:
  1. 烘乾機的容量:烘乾機每次處理的最低數量高達十噸,這對於種植規模較小、主要用於自家食用的小戶農民來說並不實用。
  2. 費用問題:村民反映烘乾機的使用成本較高。與其他機械化收割裝置一樣,使用烘乾機的費用需要村民自掏腰包。因此,由於自身需求與烘乾機提供的服務不匹配,再加上費用的負擔,所以村民們更多選擇自己晾曬小麥。這些問題在民李村的村民中也得到了證實。
      由此,我們發現烘乾機存在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管理和分配層面的問題,二是費用層面的問題。
      這也引出了一個更深層次的思考:標準化和機械化措施是否真正幫助了村民,還是在某種程度上脫離了小農戶的實際需求?儘管初衷是好的,但在標準化和機械化措施真正落地時,可能會導致資源浪費。
例二:“種植”引發的思考
      由於政策要求和土壤條件的限制,石槽村的村民主要種植棉糧油作物,以小麥和玉米為主。種植小麥的優點在於,村民不僅能夠獲得一定的補貼,還不用擔心糧食的銷售問題。更重要的是,從自給需求的角度來看,村民表示,自家種植的小麥磨成的麵粉食用更放心,且口感更好。
      隨著小麥畝產量的提高,每兩畝地小麥一年的產量基本可以滿足一個家庭三至四年的口糧需求。因此,對於擁有四五畝地的村民來說,除去糧食種植外,他們有時會對剩餘的幾畝地進行多元化投資,例如將其承包給承包商,用於種植經濟作物,如白皮松等。透過把地承包給承包商的方式,村民們或多或少的參與了白皮松的種植。
      然而,經濟作物的種植往往存在諸多問題。第一點是承包商無法正確把握市場的供需變化,村民也跟風承包土地進行種植。由於白皮松的生長週期較長,再加上市場波動和供應量增加導致價格下降,最終白皮松無法售賣,承包戶虧損之後會無法支付給村民承包費,並且白皮松佔用土地而無效益。
      白皮松的種植反映了缺乏標準化所帶來的問題,即,沒有統一的協調和指導,村民只能自行探索如何種植經濟作物,結果是經濟作物不一定能夠帶來經濟收益。
      總的來說,烘乾機和白皮松的案例反映了標準化在實際操作中的痛點。一方面,一些標準化和機械化的措施

並未真正幫助到村民

,尤其是

耕地數量小

的村民;而另一方面,缺乏標準化的規劃也導致了另一種

經濟和土地資源層面的浪費

我們該如何應對這個問題——
開拓新的“標準化”模式
電商嘗試
      在電商方面,民李村的村支書展現出強烈的探索精神和企業家才能。他在村裡建立了直播間,售賣餄餎、杏子醋等當地特色產品,為民李村打造屬於自己的“村播。”儘管直播間仍處於建設和試驗階段,但是村支書已展示出鄉村振興的關鍵——即執行者須具備一定的創新精神,能夠在創新與穩定之間找到平衡點。
▲ 民李村直播間
      此外,村支書還利用自己的人脈,從省畫院請來專業人士建立畫室,不僅豐富了村民的興趣愛好,還為接待旅遊團提供了場所。正如村支書所說:“先幹著看看。”從民李村的村支書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創新與標準化似乎是一對矛盾的詞語,但是如果創新模式取得成效,我們也可以在小範圍內推廣這種模式和進行區域性標準化。
拓展商品的文化內涵
      民李村目前的直播平臺主要是抖音,這是一個電商直播百花齊放的領域,要在其中脫穎而出絕非易事。在直播間內,調研團隊透過觀察發現,雖然民李村直播間內的產品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但是難以引人注目。例如,餄餎和杏子醋等產品只是簡單地進行售賣,缺乏更深層次的包裝與文化賦值。如果能夠為產品賦予一定的文化屬性,或許可以更好地賦能產品,使其在電商競爭中更具優勢。
      除了打造產品,直播人員也需要具備較高的銷售水平。這一切都需要擁有專業技能的人才來操作,並對後續的人員進行培訓。這可以有助於提高引流效果,並讓直播人員更好地承接平臺流量,形成良性迴圈。如果資金允許,政府可以邀請具有成功經驗的鄉村直播人員進行培訓,以摸索出一套適用於民李村的模式。一旦民李村的模式取得成功,這種直播模式就可以以一定的標準化形式保留下來,並作為示範推廣到附近的村莊。
藍田縣種子種植的經營與管理
鷗鷺鄉土
本欄主筆  於祝焱
      依據國家規定,在2023年度,藍田縣種子管理站主要業務包括:
  1. 做好種子法律法規宣傳培訓及市場日常監管工作。
  2. 堅持新品種的示範、展示、推廣工作。
  3. 紮實開展種子質量管理工作。
  4. 完成小麥種子“三田”管理工作。
  5. 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
  6. 開展包鎮進村保三夏工作。
  7. 完成農業局交辦的其他工作。
藍田縣的種子種植現狀
      根據《種子法》的規定,只有經過審定和登記的品種才能進入市場銷售,這對藍田縣的種子市場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確保了農民購買到的是質量合格的種子。這促使地方政府加強了對種子生產、銷售環節的監管力度,透過市場檢查、抽樣檢測等手段,保障了種子的質量安全。對於當地農戶,藍田縣根據《種子法》的要求,積極推廣適合本地區氣候條件的優良品種,農民種植這些品種後,作物產量和質量明顯提高,經濟效益得到顯著提升。透過審定和登記的種子一般具有較高的抗病性和適應性,農民在種植過程中面臨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得以降低。
      然而,目前藍田縣種子管理仍存在問題:
(一)種子管理技術薄弱,專業指導資源
      縣種子管理站編制5人,現有7名在職人員,其中僅2人為專業技術人員。由於在種子管理站中,瞭解專業技術的人員較少,業務精通者更少。專業知識的相對缺乏,導致進行種子管理時效果不理想,對管理效率有所影響。
(二)種子市場管理難度增大
      新的《種子法》降低了種子零售門檻,只需企業委託而無需許可證,就可以進行銷售,並允許銷售不再分裝的包裝種子。但是,許多偏遠地區的經銷商缺乏相關知識,有時會銷售未經審定或不合格的種子。此外,新法規提高了經營許可證的辦理門檻,一些無法續證的企業只能無證經營。市場上銷售的種子品種繁多,標籤不規範,部分零售商採取“游擊戰”策略,增加了執法難度。
矛盾:勞作習慣&現代科技
      農戶和種子的經銷戶大多分佈在偏僻農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對種子的知識瞭解不全面。雖然,農戶對於種子的種植和栽培相關知識已熟練掌握,尤其是有多年種植經驗的老農戶,他們對於種植佈局、病蟲害防治,以及肥料的使用都有豐富的經驗,但是他們缺乏對新的栽培技術的瞭解,比如大棚種植、新品種種植等。與此同時,他們對《種子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知識的瞭解也很有限
      同樣地,種子經銷戶沒有掌握全面的種業知識,對出售的種子的適宜區域、特徵特性等專業資訊瞭解不全面,也會影響種子的規範售賣。大多數群眾由於缺乏法律意識,不懂得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當種子出現問題後,也沒有能力採用有效的方式妥善解決問題。
矛盾:農民的法律需求&生產需求
      當種植戶遇到種子問題時,種植戶可以首先聯絡購買種子的銷售商或生產企業,說明情況並提供相關證據,如購種發票、種子包裝、問題田塊的照片等。很多情況下,企業會願意透過更換種子、賠償損失等方式來解決問題,以避免糾紛升級。
      種植戶可以向當地的農業主管部門(如農業農村局或種子管理站)投訴。這些部門負責監管種子市場,可以組織技術人員進行現場調查、取樣和檢驗,確認問題的原因,並協調處理種植戶的損失賠償問題。如果協商無果,種植戶可以透過法律途徑,如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銷售商或生產企業承擔法律責任並賠償損失。在這種情況下,農戶需要提供充分的證據支援自己的主張,可能還需要專業律師的幫助。
      但是,普通農戶是否有維護種業市場和法律秩序的動機,以及是否有必要從法律層面追責,卻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對於大多數普通農戶來說,他們的主要關注點是保障自己的生產不受影響
     因此,如果種子出現問題,損失較大的話,他們可能有較強的動機去維權。尤其是對於依靠農作物收入維持生計的農戶,種子問題可能直接關係到他們的生計,他們自然會有維護自己利益的強烈動機。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於訴訟成本(如時間、金錢、精力等)較高,而單個農戶購買的種子量少、價值低,因種子問題而導致的損失可能不大。因此,普通農戶可能認為從法律層面追責不划算。農戶可能更傾向於透過協商解決問題,而不是訴諸法律。
      此外,由於法律程式複雜、週期長、結果不確定,許多農戶不熟悉法律知識,同時可能也不願意承擔這樣的風險。
      在一些情況下,多個農戶可能會聯合起來,共同維權。這種集體行動可以分攤訴訟成本,提高維權的有效性。如果一個地區的大量農戶都受到了問題種子的影響,那麼透過集體訴訟或聯合投訴,農戶可以更有效地施加壓力,促進問題的解決。對於一些農戶來說,如果損失較小,可能不會覺得追責值得;但對於損失較大或問題普遍的情況,集體維權則成為一個合理的選擇。無論如何,加強農戶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他們才能在遇到問題時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如何解決以上矛盾?
      對於以上問題,最重要的是關注人員素質提升和市場監管兩方面問題。透過執法和技術培訓,提升執法人員的專業水平與服務意識。強化種子企業員工的法律與技術培訓,確保他們掌握種子加工、儲藏等技能,提高企業的守法經營意識。
      此外,藍田縣的地形包括川、嶺、塬等,地形高度差異明顯。這種地形多樣性導致不同區域的氣候、土壤條件、灌溉條件差異很大,因此對種子的適應性要求也各不相同。在實施《種子法》時,應考慮到這種自然多樣性,確保推廣的種子品種能夠適應各類地形的條件。
種子種植如何與標準化有機結合?
      種子種植之於標準化,主要是依靠《種子法》來實現的。換言之,《種子法》的頒佈與實施是推動農業種子標準化的重要法律保障。
規範生產與市場準入
      法律的出臺為種子的生產、銷售和管理設立了明確的法規框架,規定了種子的品種審定、質量控制和市場準入等關鍵環節,確保種子行業有章可循。這種法律約束力不僅提升了種子行業的整體管理水平,也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優質、合規的種子資源,減少了市場上假冒偽劣種子的流通,從而促進了農業種子的標準化發展。
規範加工與經營
     《種子法》透過具體條款促進了種子生產和經營的規範化。例如,法律明確要求種子經營者必須取得相關許可,並且規定了種子生產、加工、包裝、儲存等環節的技術標準。這些規定迫使企業在生產和經營過程中嚴格遵守標準化流程,避免了不規範操作帶來的質量問題。同時,法律鼓勵種子企業和研究機構加大對優質品種的研發投入,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農業種子的技術進步和標準化發展。
強化市場監管
      《種子法》透過加強市場監管和執法力度,進一步推動了農業種子標準化。法律賦予了執法部門更多的權力和責任,要求他們對市場中的種子質量、包裝標識和經營行為進行嚴格監管。透過定期抽檢、審查和執法行動,杜絕了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生,確保市場上流通的種子符合國家標準,保障了農民的利益。透過這一系列措施。
  《種子法》與農業種子標準化之間形成了一個相互促進的關係,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期待第二篇的精彩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