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大自然裡上課

*本文為《半月談》2024年第18期內容
廣東省肇慶市肇慶新區中心小學(下稱肇慶新小)是優質教育資源相對短缺的一所新辦農村學校,這所農村新學校從2021年3月開辦,僅3年多就成為當地創新教改標杆,吸引了雲南、廣西等地中小學校前來觀摩交流。這所學校的創新訣竅在於把學校向大自然延伸,圍繞自然教育展開跨學科學習、探究式學習、專案式學習。
老師如何設計課程?家長如何正確陪伴孩子?如何激發學生自驅力?這些在城市學校碰到的難題,在這所農村學校有了可喜的探索。
把課堂教學融入大自然
在“尋找春天”的主題任務推動下,肇慶新小二年級學生楊釗從吃花生中獲得靈感,與父母一起用花生殼製作貼畫,描繪出花生從地裡發芽、生長、成熟的過程。這是肇慶新小推進自然教育的一個縮影。
肇慶新小位於鼎湖山保護區。肇慶新小黨支部書記陳志光說,該校結合肇慶當地資源,以自然教育為切入點,撬動教育改革創新。
學校打造“五感園”“驚蟄園”等自然生物園區,設計了相應的教學課程、探究活動,將自然教育融入各個學科的教學內容。老師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把課堂教學置於真實情境、問題、任務、專案之中。
在數學課上,教學活動從教室內轉移到“五感園”裡,基於植物的生長形態進行測量、記錄、比較,瞭解各類植物枝葉按一定角度生長的規律,提升小學生數學形象思維能力。在語文課上,師生探究中國農耕文化二十四節氣的物候特徵,欣賞各種農作物,吟誦經典詩詞,設計文創作品,表達作品創意。在英語課上,老師引導學生觀察農場如何培育植物和養育動物,並用資訊卡和新句型進行英文表達。
開啟正確陪伴方式
長期以來,單純的刷題作業令學生感到厭煩。不少學校改變作業模式,佈置的各種手工、實踐作業又讓許多家長、孩子感到頭疼,這類作業孩子不會做、家長很難輔導。
肇慶新小根據學生家長大多來自農村,學歷不高,但普遍有豐富的種植、養殖經驗的現狀,將作業與自然教育相融。
今年暑假,肇慶新小四年級學生家長李鎮希收到孩子的暑假作業不是習題和抄寫,而是種植農作物。具有豐富耕種、養殖經驗的她,面對孩子在種植韭菜時的各種難題,一改往日輔導作業的焦慮,成為受孩子崇拜的媽媽,親子關係大大拉近。

自然教育探索親子活動

為提高家長參與自然教育的積極性,肇慶新小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親子有效陪伴”“五育融合”等家長培訓系列講座,為各年級家長和學生編寫自然教育指導手冊等材料。陳志光說,學校開展的家校合作,把握平時課外與寒暑假家校時空銜接、教師與家長責任接力的關鍵,將推動親子有效陪伴作為孩子“五育融合”的有力保證。
如今,家長們經常相約在節假日和寒暑假帶孩子走進大自然,就地取材,形成創意作品。在這種泛在性非正式學習中,父母成為陪伴在孩子身邊的最好老師。
好奇心激發學習自驅力
自然教育讓肇慶新小的孩子們發生不小變化,他們對身邊的事物產生強烈好奇心,開始自主選“題”探究。“孩子放下了手機,他每天觀察韭菜,記錄變化,學習移栽、施肥等技巧。”李鎮希說,“後來,孩子又主動提出種太空西紅柿。”
孩子更愛觀察了,更愛問問題了,更愛動手實踐了,更愛表達了……目前,肇慶新小收到學生上交的3000多份綜合實踐作業。半月談記者看到,這些作業或撰寫自然觀察工程筆記,或製作“植物身份證”,或製作植物壓花,無一雷同。
學習自驅力帶來的自主探究,也催生了學科作業的多元樣態。精美畫作、中英文繪本,環保公約、成長手冊,與名山大川、自然風物關聯的詩歌、謎語,甚至還有連結音訊的二維碼……孩子們將觀察自然的好奇心遷移到知識學習上,打開了各門學科的興趣之門。
半月談記者:鄭天虹
原標題《把學校延伸到大自然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