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記者|卡生

日本作為全球少子和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十分擅長拍攝有治癒感的老年題材作品。從《日日是好日》《澄沙之味》《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到紀錄片《人生果實》……在這些電影裡,老年人透過日常的微小堅持,將衰老與死亡轉化為“向死而生”的力量。在人生遇到無法突破的瓶頸時,這類電影總是會以一種“過來人”的長遠視角撫平中年人的焦慮。
《九十歲,有什麼可喜可賀》乍一聽很喪氣,但卻是一部輕鬆、幽默的電影。它以獲得直木獎的日本作家佐藤愛子為真實原型,講述了90歲的作家伊藤愛子在封筆之後,因為遇到中年編輯吉川真也而重燃寫作熱情。正經歷著事業和婚姻雙重危機的吉川也在與愛子互相救贖的過程中,重獲了新的人生方向的故事。

電影裡,出版了最後一本小說《晚鐘》之後,伊藤愛子封筆不再寫作,過上了普通老人的退休生活。與大多數同齡人相比,愛子的身體還不錯,與女兒、孫女住在一起,每天看看電視、報紙打發時間。
一輩子積極要強的愛子不改年輕時候的脾氣,依然犀利、毒舌。她抱怨電視裡女主播說話太快,完全不顧及老年人,看到報紙上“家庭主婦歷數老公大男子主義”的求助信時,她腦補著自己訓斥女人,“這樣混賬的男人不讓他滾還等什麼呢?”愛子也抱怨自己日益下降的聽力與記憶力,以及日漸不聽使喚的腿腳。女兒勸她出去走走,曬曬太陽,找老朋友喝茶、聊天,她說,“好友都去了天國,只剩下自己活成了千年王八”,在愛子看來,人一旦老了,什麼事情都會變得麻煩。自己真是活夠了,一把年紀只是等死罷了,有什麼可喜可賀?

在出版社工作的吉川正在經歷事業婚姻的雙重中年危機。他因為愛訓斥下屬,爹味太重,被下屬投訴而調離管理崗位,與此同時還收到了妻子發來的離婚協議。接下來,是否能說服封筆的愛子重新為雜誌每週寫散文,成為了他職業生涯能否逆風翻盤的決定因素。
吉川三番五次邀約均被愛子拒絕,原因是,她認為在《晚鐘》之後,自己想表達的一切已經寫盡,對這個世界已經沒有表達的慾念,但實際上,她所擔心的是作為一個時代的落伍者,所說的話還有誰會願意聽呢?吉川上演了“中年人潰敗的苦肉計”,最終說服了愛子重拾與世界對話的勇氣。

當愛子拿起筆時,她想說的並不是那些促使人們變得更快、更強的話,她書寫著一個“時代落伍者”對高速發展時代的困惑與擔心。她說,對智慧手機的虔誠會讓全民變成傻瓜,科技的高速發展促使人們越來越追求方便和快速,人會在這個過程裡越來越不滿足;當愛子在報紙上看到有人擔心小孩會影響午休而抗議在家附近新建託兒所時,她寫道,小孩子的嬉鬧是一個國家朝氣蓬勃的象徵,作為戰爭的親歷者,她憶起當空襲警報響起時,大街小巷的寂靜讓人恐懼。最感人的一則散文是寫自己撿來的狗小八去世前的十幾年,愛子每天都會給它做黏糊糊的飯,盼望它活得高壽。小八去世後,友人前來祭奠小八,她對愛子說,小八的願望是最後還想吃一次你做的飯……養寵人此刻簡直淚奔。

九十歲的人生是什麼樣的?時間似乎既緊迫又漫長。影片並沒有將老年生活浪漫化或是悲情化,而是透過瑣碎的真實構建了一副充滿缺憾但生機勃勃的晚年圖景。愛子的生活裡,已經沒有什麼大的人生志願,只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愛子用筆娓娓道來,有笑有淚。讓愛子和吉川都沒有想到的是,由專欄集結成冊的書《九十歲,有什麼可喜可賀》受到了讀者們的歡迎,一個月之內竟然賣出去了五萬冊,連續五週成為了全國書店的銷量第一。
九十歲的愛子在寫作中重新尋得表達的意義,“發怒也好,大笑也好,開口咒罵、大發雷霆也好,對這世間的事物所產生的反應,變成了我活下去的動力”。吉川也在愛子的寫作裡感受到了一種活在當下的重要性,中年的吉川將目光投向從未仔細傾聽與照顧過的妻女,總以為來日方長,實現人生抱負是比兒女情長更重要的人生使命。直到妻子提交離婚協議,女兒當面斥責父親的缺席……

影片並沒有讓認識到錯誤的吉川與妻子、女兒共建美好生活,最終吉川選擇了放手。向妻子道歉、握手告別這段是我很喜歡的處理,也在某種程度上點題——人生終究不是完美的,與遺憾共存才是大多數人生的結局。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愛子和吉川的扮演者。飾演伊藤愛子的女演員草笛光子,在上世紀50至70年代非常活躍,而她在影片中出演時已是90歲高齡。在片中,她所塑造的作家形象顛覆了老年女性的固有形象,與那些缺乏活力的年輕人形成鮮明對比,愛子充滿活力,她的機智和幽默絲毫未被歲月磨滅。觀看這部電影,觀眾會不時停下思考,無論年齡多大,都能活出自己的風采。至於吉川的扮演者唐澤壽明,這位曾被譽為“日劇初代貴公子”的英俊演員,出人意料地完美演繹了一個深陷中年危機的失意男子。

電影結束時,出現了原型作家佐藤愛子不同人生階段的照片,並寫著:“2023年,佐藤愛子100歲”,真實的故事比電影本身更讓人感到振奮。
佐藤愛子出生於1923年的日本大阪。她的父親是作家佐藤紅綠。愛子受父親影響,從小就愛上了寫作。佐藤愛子的人生並不順遂,她的青春期在戰爭中度過,第一任丈夫在軍隊裡藥物成癮,於1951年去世;第二任丈夫的公司在1967年倒閉,欠下3400萬日圓,她為了償還債務,只能進行大量商業寫作,最終以離婚收場。她的一生,筆耕不輟,寫了足有130本書。

在她九十三歲那年,散文集《九十歲,有何可喜?》問世,首周便榮登暢銷書榜首。有人好奇地詢問她為何選用這樣一個標題,她坦率地表示,這個書名意在表達一種無所謂的態度。書中收錄了多篇現實主義批評文章,例如2015年大阪寢屋川市的初一女生遇害事件、2016年廣島府中市的初三男生被錯判偷竊事件,以及前大阪市長橋下徹卸任後成為電視綜藝紅人的現象等。這本書一經出版,便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目光,知名女主播安藤優子在她的書評中提到,“讀完這本書後感到暢快淋漓,佐藤愛子犀利地批評了日本社會的種種問題,同時又讓人感到一種莫名的溫馨。”
當《九十歲,有何可喜?》超越村上春樹的《騎士團長殺人事件》登上暢銷書榜首時,佐藤愛子卻平靜地表示,“真令人費解,我的書為何如此暢銷?書賣得好有什麼值得高興的?”更引人注目的是,這本書的出版還催生了日本出版界的“百歲潮”,例如,作家、抽象畫家篠田桃紅繼《活到一百零三歲才明白的事:單身一人也有樂》之後,又推出了《一百零五歲,我也會去死》。即將百歲的作家吉澤久子也出版了《一百歲還想活下去》,描述了老人獨居卻並不孤單的生活狀態。

不僅在日本,去年我還看到義大利老奶奶莉西亞·菲爾茨出版了自傳《90歲,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我們常以為隨著身體衰老和精神力減退,人生會逐漸走向低谷,直至終結——我們似乎接受了這樣的命運設定。然而,看到那些在暮年依然活躍的人們,無疑給沉悶的年輕人注入了一針令人愉悅的強心劑。雖然無人能躲避死亡,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度過最後的時光。
電影雖然有一些戲劇化的改編,但故事絕大部分還原了佐藤愛子在90歲時的人生態度。比如,她也一度感到人生的價值在漸漸離她遠去,也曾感到對這個世界已經無話可說。佐藤愛子還曾寫過一本書《真高興我有了點年紀》,她寫道,從感覺自己“要老不老”開始,很多人以為自己不可能比年輕時更快樂,於是沉湎於年少輕狂的點點滴滴,其實,有了點年紀並非享受人生的障礙,反而是開心過日子的原因——只要你懂得如何生活。

佐藤愛子在被問到保持生活愉快的秘訣時說,“順從我的自然而活”,這讓我想起另一部日本的治癒系電影《澄沙之味》裡,一生喜愛做紅豆餡餅的德江通過錄音機留下的一段人生遺言:我們的到來,是為了親眼見識這個世界,體味其中的韻味,所以,雖然成不了什麼,活下去還是有意義的。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實習生、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