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有北京冬奧會爆火的“斯坦福少女”谷愛凌,與就讀於耶魯的冬奧會花滑冠軍陳巍作為楷模;
今有巴黎奧運會的斯坦福擊劍冠軍江旻憓,和中國首位奧運網球單打冠軍鄭欽文作為新榜樣,

鄭欽文
這些牛娃們在奧運會和名校學業上的雙重成功,點燃了很多中國家庭的“體育爬藤”夢。
但這些華裔運動員的成功並非偶然:
他們的背後往往有著相似的國際化背景家庭背景和“體育爬藤”成長經歷。
許多華裔家長認為,透過體育特長進入美國頂尖名校是一條捷徑,但事實果真如此簡單嗎?“體育爬藤”的真正價值又是什麼?
華裔"雞娃"新高度
體育學術兩手抓
體育特長生例來是美國藤校及TOP學校最偏愛的招生群體之一,被稱為美國名校錄取的“後門”。
谷愛凌就讀的斯坦福曾經有一項調查,說是美國名校錄取的新生中:66%以上有體育方面特長。
隨著美國頂尖大學的錄取情況越來越嚴峻,很多華裔家長轉戰“體育爬藤”,想要提升被藤校錄取的機率,“雞娃”方式已經next level!

這也體現在各項世界體育賽事中,“體育學術兩手抓”的華裔體育健將遍地開花:
今年的巴黎奧運會上,斯坦福擊劍冠軍江旻憓,斯坦福本科,人大碩士,港中文博士,中英粵語切換流利,關鍵還相當招人喜歡,簡直是各項buff全部疊滿的“六邊形運動員”;

擊劍冠軍江旻憓
在2022年冬奧會上奪下2枚金牌的谷愛凌,是首位在自由式滑雪中完成兩週偏軸轉體1440度的女子運動員,2020年被斯坦福大學錄取,即將前往牛津大學交換學習;

谷愛凌
2017年世界花樣滑冰大獎賽總決賽冠軍、2022年北京冬奧會花樣滑冰男子單人滑冠軍陳巍,被耶魯大學錄取;

花滑冠軍陳巍
2018-19賽季NBA總冠軍、P. LEAGUE+總冠軍林書豪,以籃球特長進入哈佛大學,主修經濟學,輔修社會學。

林書豪
2017世界花樣滑冰男單冠軍、2022年北京冬奧會花樣滑冰團體賽亞軍周知方,在2018年被布朗大學錄取;

周知方
他們一手奧運獎牌,一手名校offer,成了令人豔羨的人生贏家、多少華裔父母的“夢中情娃”。
實際上,幫助孩子成功體育爬藤的家長們,都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培養其體育特長,為孩子聘請專業的教練,安排密集的訓練課程。
同時,他們還會積極為孩子尋找參加各種比賽的機會,透過比賽積累經驗和提高知名度。
不僅如此,家長們也會十分注重孩子的學業成績,確保他們在體育特長突出的同時,能夠滿足名校的學術要求。
為了孩子升學順利“無上限”付出的華人爸媽,攜家奮力卷學術、卷體育,甚至不惜把孩子捲到奧運會。
但牛娃們順利體育爬藤,進入理想的大學後,新的問題又來了。
一生致力於“雞娃”的華裔父母,又馬不停蹄地開始考慮孩子體育爬藤成功後的發展路徑。

爬藤上岸並不是終點
奧運冠軍也要職業轉型
一生追求穩定工作的華裔父母,哪怕孩子變成了奧運冠軍,也難免要求他們轉換職場賽道,找一份安穩的工作。
比如,今年28歲的華裔運動員張安,就被父母催著找份“正常”工作。
張安是美國女子乒乓球排名第一的職業運動員、四次征戰奧運、還是加州伯克利大學心理學畢業的高材生。
按理說,這妥妥已經是走上成功巔峰的“別人家孩子”了,但她的父母卻持保留態度。
她的母親劉女士說:“我們總是試圖說服她停止比賽。我們只希望她有一份正常的工作,有一個穩定的生活。”
在他們看來,乒乓球運動員的職業生涯短暫且充滿不確定性,而一份傳統的工作能為她提供更穩定的未來。

張安的父母希望她賽後找穩定工作
你看,即便張安已經是美國奧運歷史上成就最高的乒乓球運動員,也依然逃脫不了來自傳統華裔家庭在求職方面給與的壓力。
而家長們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職業運動員的收入往往不夠穩定,且職業生涯相對較短。一旦受傷或狀態下滑,可能會面臨經濟上的困境。
根據外界的估算,目前張安算上比賽獎金、商業贊助、代言等,大約身價有三百萬美金左右,但這點錢和雞娃體育燒得錢比起來可能還是小巫見大巫。
換句話說,張安靠著乒乓球養活自己是問題不大的,但想要過上質量好點的生活很難。

張安與父母
更何況,運動員一旦受傷,治療和恢復又是一筆費用。
“一串連敗或一次韌帶撕裂就可能斷送職業生涯!可能讓你瞬間失去穩定生活的意外太多了。”張安表示。
另一方面,體育行業競爭激烈,能夠真正成為頂尖運動員並獲得豐厚收入的只是少數,能成為全美第一的張安更是風毛菱角。
更多的普通選手只能在一些較不知名的體育專案中勉強度日,他們獨自一人乘坐經濟艙到世界各地參加國際巡迴賽,爭奪微薄的獎金和贊助。
田徑運動員凱特琳·詹娜表示,“這麼多年來,在成千上萬的運動員中,名利雙收的比例其實屈指可數。百分之九十九的運動員在生涯結束後,需要回歸到現實生活中去。”
可見,體育爬藤上岸的父母們擔心孩子的未來生活沒有保障,希望他們後續離開體育場能夠擁有一份穩定的職業,也不無道理。
再看看更多體育爬藤大軍落選的家庭,不惜透支時間和金錢讓孩子走體育路線,最後卻難如願,這讓很多家長也開始迷茫:
“體育爬藤”這條路真的合適自己的孩子嗎?拼到最後又是為什麼呢?
體育爬藤是捷徑還是彎道?
一切從“心”出發
其實,人人熱議的“體育爬藤”,並不是一條適合所有孩子的捷徑。
根據美國大學體育協會的資料,美國有1,093,234名高中橄欖球運動員,只有0.08%會真正成為職業運動員。
絕大部分孩子,在高中或大學做運動員的經歷,只是人生中很小的一段旅程罷了。只有極少數有天賦的孩子才能在這條路上持之以恆地大放異彩。

體育招生比例
不可否認,家長們為孩子規劃未來的出發點是出於愛和關心,希望孩子能夠考上名校,過上安穩、富足的生活。
然而,一味地追求體育爬藤,可能會導致孩子對體育失去興趣。
原本應該是出於熱愛而投入的運動,變成了為了達到升學目的而被迫進行的任務,導致孩子對體育產生厭惡情緒。

猶他州立大學一項研究發現,“一旦孩子認為父母給自己的運動投資,是為了獲取某種回報,很快就會失去參與運動的激情。孩子運動的內在樂趣被父母的壓力壓垮了,或者被一種外在獎勵取代,那就是大學的錄取通知。”
與此同時,要求體育生在取得一定成績後轉換職場賽道,對於那些真正熱愛體育的孩子來說,又成為一種巨大的打擊。
無數的“張安們”為了體育付出了無數的汗水和努力,卻因為家長對穩定的追求而被迫放棄自己的運動員生涯。
這不僅會抹殺他們的熱情,還可能讓他們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失去追求夢想的勇氣。

說到底,體育爬藤的終點到底該落在哪裡?這個問題值得家長們提前思考。
對於大多數孩子而言,體育運動更多是一種調節學習壓力、培養品格和促進身心健康的極佳選擇,熱愛體育運動的背景也會為學校申請增色不少。
對於家長而言,“體育”不應該成為爬藤的工具和捷徑,從而本末倒置,滋長孩子的功利心和名利慾。
或許我們更應該做的,是讓孩子享受體育運動,培養對體育的熱愛,重視體育所帶來的成就感與成長啟發,這些經歷與感悟都將為他們帶來源源不斷的積極能量,最終照亮未來的路。

“體育爬藤”的真正價值其實在於,既不錯過孩子的天賦,也不過度內卷,真正幫助孩子找到適合他發展的道路。
這條路從來都不是一條捷徑,而是給那些有體育熱情和天賦的孩子準備的。我們完全無需、也很難按照谷愛凌、陳巍、江旻憓這樣的雞娃天花板路徑去培養自己的孩子。
但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協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賦優勢,揚長避短,發掘生命潛能。
畢竟,世界上沒有兩個孩子是一模一樣的。正如鄭欽文說的那句話: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自己,都有不一樣的路要走。”
互動

你如何看待體育爬藤?考慮過讓自己的孩子也走“體育爬藤”這條路嗎?


關注、點贊、轉發,為更多父母帶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