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都開始旗幟鮮明地反內捲了。
今天有位讀者問,為什麼會有內卷,尤其是電動車這樣的行業,明明已經有全球性優勢了,為什麼還那麼卷?
有人講主要是因為補貼帶來的內部競爭。其實,補貼不一定會帶來內卷。空客就是一個補貼產生的企業,但航空業在歐洲顯然沒有出現過內卷。這兩年,美國對半導體行業也進行了大規模補貼,也沒有出現內卷。
作者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當前中國大陸的內卷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
中國大陸的人口拐點雖然已過,老齡化正在加速,每年的新增人口不斷下降,但每年理工科畢業生數量仍在歷史高位,且還可以延續差不多十年左右時間。當高薪就業崗位無法匹配這麼多的中高階勞動力供給時,勞動力價格是會自然被壓抑的。為什麼年輕人不滿996還是隻能被迫接受,為什麼40歲被裁員無可奈何,因為可替代的人太多了。當未來人口下降到不同行業的勞動力人口存在稀缺性的時候,勞動力的議價能力會自然提高,到時想卷也不可能。老齡化是天然反內卷的,之所以存在現代國家福利甚至是福利國家,是因為現代國家進入到了老齡化階段。被日本業界設定為重返半導體產業巔峰的Rapidus,在2022年成立,員工平均年齡都有50歲了,這樣的企業,怎麼卷得起來呢?
二是中國大陸的老百姓勤奮努力,從不怨天尤人,只要有機會就上,有錢就賺,並不擅長和習慣透過“爭取權利”去實現再分配。甚至過去很多年,“權利意識”的培育都有官方主導的身影,消費者保護、勞動法保障、反不正當競爭、反壟斷,都不是根據民間自下而上的訴求出現的,而是官方在全球化、現代化過程中主動推動形成的。這就導致除了因勞動力人口減少而形成議價能力變化這種“自然博弈”外,透過“權利”去實現反內卷很難有效達成。這其實也是所謂“後發劣勢”的重要內容之一。
內卷的好處是“快”,快速迭代、快速升級、快速進步。1995年WTO成立的時候,先發國家完全沒有想象過,一個揹負人口壓力的後發國家能在三十年內就在一些重要的產業和科技領域對其構成嚴峻挑戰。彼時,自由貿易(free trade)觀念才剛剛取代傳統的互惠貿易(reciprocity)觀念。而在WTO成立的一百年前,1896年的時候,美國共和黨的政綱明確表達:“貿易保護和互惠是美國政策的孿生措施,而且往往並肩出現”,這個美國貿易政策的“主流”觀念一直要延續到1994年底的關貿總協定(GATT)時代終結。儘管在大蕭條時,高關稅政策受到諸多質疑,但貿易互惠(reciprocity)實際上一直是美國貿易保護的談判策略。也就是,今天許多人認為“理所當然”的全球自由貿易時代,其實只有短短不到30年曆史。
人們也許會認為,貿易保護等同於“閉關鎖國”,但現實卻是,1870-1990年由於美國的高關稅貿易保護政策,卻導致了大量移民遷往美國,而這一時期美國人口增長的1/3來源於外國移民。英國和德國的技術人才和中小企業在此期間大量遷往美國本土,實現了歐洲技術向美國的擴散。當年追逐北美市場的歐洲企業,也湧現了去美國的“出海潮”。伯索夫講:“幾乎英國的整個絲綢業都在(美國)內戰後移民到了美國”,一旦關稅上調,“英國的工廠主就把他們的機器裝箱,帶著工人一起遷往新澤西”。
鋼鐵大王卡耐基在1890年講,“即使從今天起把美國的所有港口都封鎖10年,美國人民的生活也只是稍有不便而已,價格(只會)受到輕微干擾”。
之所以有上述自信,是因為美國自身擁有極其龐大的國內市場,這個市場是由同步增長的美國國內人口和內部購買力帶來的。這導致美國在1890-1910年代實現產業轉型、從工業製成品淨進口國轉變為淨出口國,製造業出口激增,也即美國在全球製造業的產值比重從1870年的23%攀升至1913年的36%時,其製成品出口在美國整個製造業產出中的比重卻僅有6%。換言之,1910年代,美國在製造業出口突飛猛進,歐洲甚至稱之為“美國商業入侵”時,絕大多數美國企業卻絲毫不需要依賴海外市場。
建立在購買力基礎上,首屈一指的、被其他國家產業高度依賴的內需,就是強大的出口和強硬的貿易保護政策能夠並存的根本原因。
回過頭來講,為什麼會內卷呢?為什麼不斷加碼生產,幫助歐美壓低了生活必需品通脹,令其民眾能夠持續享受福利,反而還要“不討好”呢?如果購買力一直在海外,中高階需求預期一直在海外,那這種“自由貿易”,還能夠持續多久呢?
所以,如何反內卷呢?看起來有兩個辦法:
一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等到十年後理工科“人口紅利”開始逐漸消失,勞動力的議價能力逐漸提升,也就是,讓老齡化來自然而然的反內卷。
二是
從官方、企業到民眾的觀念能夠徹底轉變,能讓所有人意識到,所謂龐大的內需,說到底就是內部購買力,也就是民眾收入的持續提升,分配改革需要放在最優先的位置。
一是自然而然,可能還需要幾十年時間的緩慢過渡,其間有各種變數;二是主動為之,程序會大大縮短。似乎,沒有第三條路了。
說到底,真正的反內卷與如何認識這個人類世界的經濟史、發展歷程,如何理解曾經的全球化和當前的再全球化,是緊密相關的。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精神,適用於競技體育,因為它的目標是明確的,就是爭第一。但經濟的優勝,並不在於生產得出來、生產得最多,而是,賣得出去,再加上,讓大多數人持續獲益。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