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這些老照片才是聖誕月該看的,一份無法完整收錄的感動

比風景更美好     比旅行更寬廣  
關注靈魂   才是真正的方向

那光是真光

每年12月,人們看到閃爍的彩燈和繽紛的禮物,聽到歡快悅耳的歌聲,彷彿這些是節日的主題。聖誕節,是關於一個難以置信的因愛而生的故事,從至高而降卑,從富足到貧窮,也因為這份愛,後來激勵了更多的人去延續這個故事,延續到了中國。關於這些人,關於他們所做的,是一份永遠無法完整收錄的感動……
教會的育嬰室。主要收留棄嬰,以中國人不要的殘疾和女孩居多。
聖母院仁慈堂修女與孤兒們的合影。
在傳教士的住處,中國兒童與西方兒童的合影(四川)。
廈門的中國女信徒:1895年,英國基督教長老會女傳教士禮荷蓮(Lilias Graham)從泉州再次來到廈門,那時廈門的基督教會已有較大發展,建築擴充信徒增多,這是她在廈門島內所接觸到的基督教中國女信徒。
1895年,英國基督教長老會女傳教士禮荷蓮(Lilias Graham)從泉州再次來到廈門。那時,開放的廈門信奉基督教的中國人已經逐漸增多。為達到傳教目的,教會也入鄉隨俗,不但採用一種稱為羅馬字標音的閩南白話文進行佈道,還接納培養本地人當牧師,這是她為廈門一箇中國牧師家庭拍攝的合影。在當時,享受照相術大概是一種身份待遇,看圖左小夥子的神氣勁和圖右小男孩穿著嶄新的衣裳,就能瞭解這家子是多麼重視這次合影,或許這位牧師還有後人生活在廈門。
女傳教士與中國信徒同坐獨輪車。
施洗

傳教士在給中國兒童上音樂課。

從照片上可見有很多盲人兒童,不知道是否是因為殘疾被自己父母拋棄而被教會撫養的兒童。

入鄉隨俗的傳教士
女傳教士外出宣教。

傳教士和中國基督徒為中國平民檢查口腔疾病。

在缺醫少藥的中國,對於窮人,也許傳教士是他們一生唯一可以得到免費檢查和醫治的經驗。

傳教士為中國百姓治眼疾。
威廉·哈維·杜布森(1870-1965)
出生在新澤西瓦恩,1897年,受美國長老會派遣,杜布森醫生來到華南地區渡過了近四十年的職業生涯,在福爾曼紀念醫院(the Forman Memorial Hospital,有資料翻譯為化民博濟醫院,或福民醫院)工作和在陽江行醫傳教。作為傳教士中學習陽江方言第一人,杜布森在陽江從事傳教、行醫和教學工作,直到20世紀40年代初,完成自己的使命光榮退休。
20世紀初,杜布森的團隊在廣東陽江建立了一座教堂,一間綜合醫院,一間男女混合小學。他的教會學校和診療所經歷的整個20世紀初期,歷經義和團運動,內戰,盜匪,排外,和地方社會風雲變幻。杜布森在醫療資源簡陋的條件下,為當地病人提供白內障手術而聞名陽江。
杜布森畢業於喬治華盛頓大學和費城綜合醫院(醫學博士,1897年)。杜布森作為第一位醫療傳教士派往陽江,在1897年秋天,經過一週的長途跋涉,乘船前往這個坐落在廣東西南150英里的地方。
(上圖:杜布森在陽江與他的醫院的工友們。杜布森剛抵陽江,就有穿著西式服裝的本地青年前來迎接。)
杜布森特別關注離綜合醫院幾英里遠的一條200年曆史的麻風村。在陽江的歲月裡,他每星期最少一次走訪麻風村,為居民提供提供醫療服務和佈道。
(上圖:王母崗門口的麻風病患者。杜布森發表在1930年的《中國醫學雜誌》上的報告指出,王母崗由一些麻風病人聚居而成,離陽江東門約1英里,全部是泥磚屋。杜布森從自己每月90美元的薪水中拿出5美元來幫助他們。杜布森每天都會接觸到麻風病人而不顧自己受其傳染。)
清末時期,麻風病在西方國家已經滅絕,而中國的麻風病患者還有百萬人之多。所以,這一情況得到西方醫學界的關注,一些醫生和懂得醫術的傳教士來到發病率最高的華南地區開設麻風病院,收治麻風病患者。
1891年,來自英國的傅特醫生請求英國萬國麻風救濟會幫助,在廣東北海倫敦會醫院附設了麻風醫院。這是中國最早的麻風病院,收容了一百多名麻風病人,強行注射,成效卓著。
1905年,德國長老教會的柯納醫生得英國萬國麻風會之助,在東莞創設麻風院,收容患者有三百多人,廣東省政府按月津貼五百元。
1907年,天主教康神父也在廣州石龍建築麻風院,1913年,因有省政府津貼得以擴充,收容七百人,有三十餘幢房子供麻風患者居此,形成一個村落,男耕女織,各勤操作。
鴉片戰爭之後,傳教士大批湧入中國,除傳揚福音外,還大力開辦教會學校。促進了我國在民國時期教會女子學校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後來開辦女子高等教育,派遣女子學生到國外留學等活動,簡單分析了女子教育對當時國內社會上一些陳舊封建現象的影響。這表明西方傳教士對我國女子起初教育活動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大大改變了婦女的地位。
鄉村小學,照片裡很多女孩,不知道若沒有教會,她們可能會受到教育嗎?
美國北長老會傳教士梅理士(Charles Rogers Mills)在登州(今蓬萊)傳教34年,他於1887年與繼室梅耐德(Mrs. C. K. Mills)共同創辦了登州啟喑學館,是中國第一所聾啞人學校。1898年,啟喑學館遷往煙臺。
梅理士夫人到中國前曾在紐約一所學校教聾啞學生,創辦啟喑學館後,她採用訓練聾啞人說話的標音法和手語進行教學。啟喑學館對中國的聾啞教育影響很大,梅理士夫人設計的手語字母表被中國聾啞學校採用,他們從美國圖書中翻譯的分級識字課本成為中國聾啞教育的最初教材。該校畢業的學生和他們的親屬或建立聾啞學校,或從事聾啞教育,為中國的聾啞教育事業做出了貢獻。
教會收養的兒童在做體操 
可以看到都是女孩子。教會收養的孩子,大部分是女孩和殘疾兒童,因為她們會被拋棄掉,所以被教會救活後收養。
做針線活
教會學校在上課
煙臺的教會學校女學童
教會小學通常是附設在教堂裡的洋學堂,規模很小,學生主要為貧苦教徒子弟或無家可歸的乞丐,學校不僅免收學費,並且還提供一切膳宿生活甚至路費。到1900年,在華的幾乎所有重要傳教中心都開設一所小學。在開辦學校的教會及傳教士中,來自美國的最多,其次是英國。
修會醫院
傳教士在偏遠的農村傳教
傳教士救助中國病人
農家炕上的傳教士JENNTE CLAPP(左)
山西浸信會的成員和孩子,後排左一是Farthing牧師。
傳教士與孩子在一起
此情此景,這種來自上帝,超越血緣和膚色的愛,如母雞抱小雞一般,令人感動。
分發聖經的女孩(注意她還是纏足的女孩)
華西協合大學
華西協合大學的創辦者雖然都以傳教來華,但許多人更熱心於教育的傳播科技,促進中西交流。畢啟在校任職30多年,是對學校有巨大歷史貢獻的。
熱忱的教育家;正處於風華正茂的蘇道樸,42歲就在華西壩付出了生命,影響了一家人以後的命運。
鬱約翰——傳教士醫生、建築設計師和木匠"鬱約翰的“鴉片戒毒所" 鼓浪嶼救世醫院
戴德生
1832年5月21日生於英國普通家庭,1854年2月25日到達中國,1905年6月3日死於長沙。
戴德生名言:“我若有千磅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我若有千條性命,絕對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表達他對中國的愛,彰顯奉獻與犧牲之精神。事實上英文裡面還有一句話他說「不是為中國,是為基督」
1865年,戴德生創立「中國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深入中國內陸,致力在未得之民中傳揚福音,建立教會。內地會由一群熱忱而有愛心的傳教士自由組成,吃苦耐勞,不避艱辛,除信守基要真理外,並不象其它宗派執著於某些觀點;他們所持守的嚴格的屬靈原則至今仍是中國教會的祝福。他們深入內地傳教,在短短的十多年裡,將福音傳到19 個省,並深入到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直至新疆西藏。

站立者:戴存義(二子)、戴存仁(長子)

坐下者:福珍妮(妻子)、戴德生、葛珍莉(戴存仁妻子)

前排者:戴存義妻子、戴存仁的子女

1866年隨戴德生一起來華的16位宣教士
內地會傳教士在家訪
身穿長袍馬褂的劍橋七傑,1885年,受到戴德生(Hudson Taylor)的影響,七人成為傳教士,1885年2月5日前往中國,3月18日到達上海。臨行前全國各地紛紛召開盛大的歡送會。他們的行動甚至影響到了美國,導致Robert Wilder發起學生志願運動(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
七個人都是有重生經歷的基督徒,出於信仰,前往中國,努力傳播福音並幫助當地人。他們加入內地會後,講道並且呼籲聽眾效法他們的榜樣跟隨基督。施達德的兄弟Kynaston Studd資助了他們的旅行費用。
內地會100名同工
聚會,中間老者為戴德生牧師

埃裡克·利迪爾是1924年第8屆巴黎奧運會的傳奇人物,他因為堅守信仰守主日,放棄自己擅長的而且基本是穩拿冠軍的100米比賽,卻又意外地得到自己不擅長的400米賽冠軍,並保持幾十年的世界(奧運)紀錄。

利迪爾於1902年生於中國天津,成長於蘇格蘭。他在1924年獲得奧運冠軍後,各方邀約,前程似錦。他卻斷然告別培養他成才的蘇格蘭,返回炮火連天的中國,來到天津新學書院,也就是如今的天津第十七中學前身,默默地當一箇中學教師,之後又來到河北和山東的農村,服務當地百姓。
1943年,他與其他1000多名西方僑民被日寇抓到山東濰坊集中營。1945年2月,在抗戰勝利的前夕,利迪爾因疾病與所受的折磨,死在濰坊集中營中。至今在天津十七中和山東濰坊還有利迪爾的紀念館和紀念碑,熱愛他的人們也組成了利迪爾基金會,繼續從事慈善和關懷的工作。
這是一份永遠無法完整收錄的感動,
聖誕月,願你明白這個節日的真意:
有一群人因著愛來到當時這個
落後貧困的國度,只為把上帝帶給你!
箴言 · 金句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
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
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聖經》約翰福音12 : 24

Faith · Hope · Love

分享朋友圈 · 同行恩典之旅 · 同尋佳美腳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