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有信仰,我們也需要知道真相

點選上面「那光是真光」可快速關注

有人說:“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後人可以隨意評說。”

非也,歷史是由兩部分組成的:“歷史事件本身”和“對歷史事件的解釋”。說這話的人有些片面,因為他僅僅只看到“對歷史事件的解釋”,而沒有看到“歷史事件本身”其實是客觀,不容任何人去隨意歪曲。
比如,我們曾聽說:西方傳教士都是帶著“精神鴉片”,來對我們進行“文化侵略”和“思想毒害”的。今天,我們用的獨立思考,透過一個個真實的“歷史事件本身”,來看看事實是不是這樣。

Douw . D. M.

破除巫醫對婦女、兒童的傷害

1863年,一個叫Douw . D. M.的美國傳教士來到北京,看見一個產婦難產,一個老式接生婆在孩子剛露出來的腳上穿上一隻鞋,認為這樣孩子就可以自己走出來,結果因此母子二人都失去了生命。
目睹了這種“巫術般”的老式接產方法,以及它給婦女、嬰兒帶來的嚴重災難。Douw . D. M.回到家裡大哭一場!
她立刻返回美國,向教會募集財物,準備了整整8年的時間,募捐籌備資金到北京建立了中國第一所女子醫院,這就是後來的道濟醫院(1949年更名為北京市第六醫院)。醫院建立後,她積極推廣新法接生、預防接種,同時培養中國醫務護理人員。
1885年,美國基督婦女傳道服務團,在上海西門外創辦婦孺醫院。
1901年,美國基督聖公會在上海創辦廣仁醫院,專門收治女病人。
因為,Douw . D. M.堅持不懈的努力,中國婦女生孩子的痛苦大大減少,成活率大大提高,這都受益於這位女傳教士的新接生方法,不但如此她還引進其它西醫,隨後又在全國發展了500多家教會醫院。
柏格理(Samuel Pollard)

對麻風病人:不拋棄,不放棄

麻風病人在過去的中國,一直是被厭棄的群體。
但是,1914年,有一個叫柏格理的英國宣教士,他聽到廣西都督誘殺活埋麻風患者的訊息後,在報刊上憤怒地譴責這位都督,很快與英國一個麻防組織取得聯絡,並籌集來一筆錢。
柏格理用這筆錢買了糧食和布,定期發放給附近的患者。柏格理去世後,他的教會對麻風病患者的救助一直延續,沒有間斷。
4年以後,繼任者張道惠向傳教團體申請到了資金,購得附近一片有水源的荒地。這個滇東北、黔西北最早的麻風病院,很快就接收了昭通、威寧、彝良一帶的幾十名麻風病患者。很多病人拖著潰爛的身體過來,在接受治療以後,就在這裡過著集體生活。至今這個麻風村還在。當地苗族人親切的稱柏格理是他們的“父親”。

胡美(Edward Hicks Hume)

為窮苦百姓治病的耶魯高材生

1906年,一個叫胡美(Edward Hicks Hume)的耶魯高材生,穿著白大褂傻乎乎的來到湖南長沙,開啟了一個叫雅禮的醫院。當地一位女士看到他的白大褂,大驚失色,以為他是在為自己送終。

在中醫盛行的晚清,中醫看病掛號費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但是雅禮醫院的掛號費是50文(只相當於美國的2分錢)。因為,來雅禮醫院就醫的,大多是試過各種中醫藥方無效的病人,或者是收入較低的民眾。
這家雅禮醫院,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湘雅醫學院”的前身,他們在當時醫療條件極其落後的中國,拯救了千千萬萬的中國普通老百姓的命。他們是來救人的,哎,不對啊!
我們記得書上好像寫著:資本主義都是“無利不起早”。“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派過來的傳教士都是帶著“精神鴉片”,來對我們進行“文化侵略”+“思想毒害”的……
真是這樣嗎?
我們再來看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看看在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國時,西方傳教士是怎麼幫助苦難深重的中國百姓。
我不能在這個時候拋開中國
魏特琳(Minnie Vautri),美國傳教士,26歲來在中國。
1912年,初到中國安徽,見女子多不識字,便矢志推動中國女子教育,創辦了合肥三青女子中學。
1919年,魏特琳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金女大)任教育系主任兼教務主任。她鼓勵學生獻身社會,為窮苦四鄰服務,發揚光大了金陵女大校訓。
在日軍攻打南京前夕,她曾4次拒絕美國大使館要她離開南京的要求,毅然決然的在大使館出示的“無論如何也不離寧”的證書上籤下了自己的姓名。
1937年日本侵略軍攻陷南京後,野蠻地大肆燒殺奸掠。魏特琳聯合留在南京市內的二十幾位歐美人士,挺身而出組成"南京安全國際委員會",在城裡劃分出一個3.86平方公里轄地,以美國大使館、金陵大學、"金女大"等地為中心的安全區,並要求中日雙方承認"安全區"的中立性質。
1937年12月8日開始收容第一批難民,16日就有4000人逃進校園。魏特琳盡力保護他們。盡力幫助女難民尋找失散的親人。
後來,"安全區"國際委員會正式改名為"南京國際救濟委員會",成為單純的難民救濟機構。
她為了在南京大屠殺中拯救和保護難民,數度遭日軍威脅,毆打。據不完全統計,南京大屠殺中約有300,000萬+人被日軍屠殺。但是,以魏特琳為代表的二十幾位歐美傳教士們,在危急時刻沒有拋開中國,他們在南京大屠殺中,大約挽救了50,000~250,000萬中國平民的性命。
深受傳教士影響的林巧稚
最後,再說一個深受西方醫學傳教士影響的中國人,看看信了基督教的人,到底是不是吸了人家的“精神鴉片”,被“文化侵略”、“思想毒害”了。
如果非要評選:誰是20世紀中國最受人尊重的醫學界人士。林巧稚絕對是唯一,不是之一。
初心即顯愛心
林巧稚出生於廈門鼓浪嶼的一個基督教家庭。1921年夏,20歲的林巧稚從鼓浪嶼動身,赴上海報考協和的醫預科,那屆只招25名學生。
最後一場英語筆試時,一位女生突然中暑被抬出考場。林巧稚放下試卷就跑過去急救,結果她原本最有把握考好的英語卻沒有考完,以為自己這回必定落榜了。
可是一個月後,她卻收到了協和醫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原來,監考老師給協和醫學院寫了一份報告,稱她樂於助人,處理問題沉著,表現出了優秀的品行。協和校方看了報告,認真研究了她的考試成績,認為她的其它各科成績都不錯,於是決定錄取她。
只看病,不看人
林巧稚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院士。
但是,她並不只看專家號。她只要在門診,總是要看完當天掛號的所有病人才算下班。如果她看到掛普通門診的哪個人表情痛苦,就會丟下手裡的所有事情,直奔這個病人而去。本來,這樣的病人除非下級醫生請示,林巧稚完全可以不必過問。
有時候,護士會提醒她,待診室裡有早已約定等候的特殊病人(這些特殊病人,往往是某位要員的太太,某外國使領館的夫人);林巧稚總是頭也不回地說:“病情重才是真正的特殊。”
有一天,林巧稚的診室進來了兩位候診的婦人。她們都穿著樸素的灰佈列寧服,掛的卻是專家號。
“以後別掛這種號了,這要多花許多錢。我也看普通門診,都是一樣的,只不過多等一會兒。”林巧稚對她們說。(專家號要比普通號貴10倍)
中年女人很客氣地點頭應道:“好的。”這時,林巧稚開始問診。
送走了病人,有人問林巧稚:“您知道剛才找您看病的是誰嗎?” 林巧稚不在意地搖了搖頭。每天看過的病人太多,她從不關心來歷,更記不住她們的姓名。
 “她是周恩來總理的夫人!” ,別人告訴她。
“是嗎?總理夫人?”林巧稚趕緊去看病歷——鄧穎超。
朱德夫人康克清在一篇回憶林巧稚的文章中寫道:林巧稚看病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論病人是高階幹部還是貧苦農民,她都同樣認真,同樣負責。她是看病,不是看人。
沒有孩子,卻是“萬嬰之母”
當年協和醫院的管理者堅信一個女人不可能同時扮演賢妻良母與職業女性兩種角色。因此,當年協和醫院給林巧稚的聘書這樣寫道:“茲聘請林巧稚女士任協和醫院婦產科助理住院醫師……聘任期間凡因結婚、懷孕、生育者,作自動解除聘約論。”
林巧稚接下了這張光榮的聘書。她一生沒有結婚,卻親自接生了50,000多嬰兒,被尊稱為“萬嬰之母”。
她是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奠基人之一。她在胎兒宮內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婦科腫瘤、新生兒溶血癥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貢獻。2009年9月14日,她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生活在鐵幕與高牆下,因為資訊的極度不對稱,我們有時候很容易被欺騙和利用。但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鐵一般的“歷史事件本身”,是歪曲不了的。
中國幾乎所有知名醫院,其前身均為教會所辦醫院,現列舉一部分如下:
1、1877年蘇州公濟醫院
(現為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2、1885年北京道濟醫院
(現為北京市第六醫院)
3、1890年,濟南華美醫院與醫校
(現山東大學附屬醫院)
4、1903年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
(現為上海第二醫學院)
5、1905年成都華西協和大學醫學院
(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
6、1906年,協和醫學堂
(北京協和醫院,協和醫學院前身,由5個教會合作開辦,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收購,解放軍301醫院前身)
在晚清、民國那個時代,中國是極度貧窮與落後的。當年來華的那些醫學傳教士們,並不欠咱們什麼。但他們放棄了舒適安逸的生活,背井離鄉來到偏遠、落後、貧窮的中國。默默無聞地把自己的青春、熱血、才華……無怨無悔的獻給了中國。很多宣教士離開他們的祖國之後,就再也沒有回到過自己的祖國,長眠異國他鄉。
其實,那個時期國外的宣教機構他們本身也沒那麼富裕,但是他們一鎊一鎊、一美元一美元的從他們拮据的生活費裡省出錢,來給我們建醫院、治病,在那個血與火的歲月裡,他們拯救了、幫助了很多中國人。
他們當年是為了信仰,他們並不想在咱們這裡升官發財,青史留名。他們不需要我們回報他們什麼,也從來沒要求過我們回報他們什麼。
但是,我們不能心安理得的對救命恩人忘恩負義。更不能心安理得看著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資訊的不對稱性,處心積慮的、持續不斷的抹黑他們,把咱們的救命恩人變成“被羞辱的與被傷害的”。
" 那光是真光 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