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宣教士蘇慧廉:人生最好的26年花在“中國的耶路撒冷”

愛修園
用愛滋潤你的家園
執教牛津時的蘇慧廉
100多年前,一個患了20多年毒癮的病人,爬了兩天兩夜,衣衫襤褸地敲開一個英國傳教士的家門,再三懇求道:“別人說你是神醫,你能不能幫我戒毒……”
這位金髮碧眼的傳教士對病人的懇求很驚訝,本不想答應,因為這責任太大了,但最後他心存仁慈,決定一試。他說,我只用兩種東西,一種是西藥,另一個就是禱告。
最後,經過三個禮拜的治療,這位病人成功戒掉了二十年的毒癮。後來,戒毒成功的病人歸信了耶穌基督,並且回家後開辦了一個教會。
而這個溫州“神醫”傳道士,便是效法保羅、遠赴中國溫州傳福音的英國人蘇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1861年-1935年)。
“蘇慧廉”可能是他自己取的中文名字,即音譯的“蘇西爾·威廉”。蘇慧廉是英國人,英國循道公會傳教士,同時也是當時首屈一指的教育家,牛津大學中文教授,英國知名漢學家。
溫州有一個稱號叫“中國的耶路撒冷”,據說從信仰基督教(包括新教與天主教)人數的百分比來看,溫州是全國比例最高的。
溫州信仰基督教的比例為何如此之高?這當然是與蘇慧廉等傳教士的貢獻分不開的。
蘇慧廉在中國溫州傳教26年,他一生最好的時光都在中國度過。二十出頭的他,漂洋過海從英國來到中國,他的未婚妻追隨而來,他的孩子出生在這裡。他在溫州定居二十餘載,傳福音、設立禁菸所,修醫院建學堂一直是他的工作。  
蘇慧廉是理雅各的學生,李提摩太的追隨者,費正清的老師,胡適的朋友,陳寅恪在牛津大學的前任。他為溫州留下了第一所西醫院、第一所西學堂;為中國留下了溫州方言版《聖經》,並將《論語》翻譯成英文;他曾在一戰前線服務華工,獲民國政府勳章;代表英國處理庚子賠款,助力千萬英鎊退還中國。
“他一生最好的時光都在中國度過,他的故事卻少有人知。”《尋找·蘇慧廉:傳教士與近代中國》 的作者,溫州人沈迦說:“在我寫這本書之前,有關蘇慧廉的介紹最多不會超過300字。所以我特別贊同一句話,我們今天對利瑪竇以來的傳教士還缺少一個道歉,缺少一聲感謝。像蘇慧廉這樣曾服務於中國、有功於中國的傳教士名單還很長很長,他們的故事值得為我們知曉。”
1861年1月23日,蘇慧廉出生於英格蘭約克郡的哈利法克斯。
1881年,年僅20歲的蘇慧廉被英國偕我會(United Methodist Free Church,1911年改名聖道公會,1934年再改名循道公會)派遣來華,清光緒七年(1881)10月來到中國溫州,住在李華慶牧師(Robert Inkerman Exley,1855-1881)在嘉會里巷口所遺舊居,也接替李了華慶在溫州開創的傳教事業。
到溫州一年後,蘇慧廉的未婚妻,查理斯·法勒的女兒蘇路熙(Lucy SOOTHILL,1858-1931)也來到了這裡。他們在中國成婚、育女。女兒謝福芸(Dorothea Hosie,1885-1959)生於浙江寧波,與大英帝國駐大清外交官謝立山結婚,故女兒的漢姓改姓謝。
起初,這對外國夫婦的到來引起了當地人的好奇,他們的傳教更招致排斥。獵奇的人們圍著他的妻子路熙,仇視基督教的人向他們投擲石塊,甚至放火燒掉教堂。
蘇慧廉深刻感受到了當地人民的疾苦與愚昧,為了緩解當地民眾的病苦,更為了得到當地人的認同,傳播西方文明,蘇慧廉還與其他傳教士創辦醫院,為當地民眾醫治疾病,幫助那裡的民眾戒除鴉片毒癮。隨著影響力的增大,蘇慧廉還幫助李提摩太建立山西大學堂,而蘇慧廉的女兒謝福芸則創辦培華女校,林徽因就曾就讀於那所學校。

由李慶華首建、後經蘇慧廉擴建的楷我公會城市教堂,至今仍屹立在溫州城西。

蘇慧廉傳教的方式效法的是使徒保羅,使徒保羅曾說;“和猶太人在一起就做猶太人,和希臘人在一起就做希臘人。”
蘇慧廉在語言方面很有天賦,師從湯壁垣、任銘東學習溫州方言僅半年,就學會了溫州話,就能用溫州話登臺講道。這一方面便利了他與溫州人的交流,同時也為他後來寫溫州方言版《聖經》奠定了語言基礎。
蘇慧廉與湯壁垣、任銘東一起設計溫州話羅馬字,1903年以此翻譯出版《Sang Iah Sing Shi 新約聖書》。鄉村婦孺學習一、二個月,即可用以通訊。後來因民國期間推廣國語而失傳。他甚至能用通順的文言文為重建城西堂撰寫碑文:“中外集資成數,庀材鳩丁,昕夕董治,月圓十度,方始告竣”,為西方傳教士中所罕見。
為培養教徒,居宅旁設有書院,為招徠聽眾,曾以隨身攜帶奎寧、阿司匹林等常用西藥治療瘧疾、感冒,教人如何戒菸(鴉片),稍後試行拔牙、修正倒睫等小手術,求醫者日眾,社會影響日益顯著。
蘇慧廉還在溫州創辦了最早的西式教育和醫療事業,其中著名的有藝文中學(1897年—1925年)和白累德醫院(1906年—1953年,溫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前身)。
光緒十年八月十六(1884年10月4日)夜,溫州人民反洋教運動處於一觸即發之勢,蘇慧廉率教徒二三十人做禮拜,見群眾圍集並用石塊撞門,立即出外拖拉一人入室關禁,群眾破門營救,放火燒燬教堂、書院及居房,該夜火燒六教堂即以此為發端。
教案平息後,蘇慧廉致力於辦醫院和學堂:建醫療室,請甌海關醫師勞萊(J.H.Loring)應診,繼請霍厚福(Alfred.Hogg)任專職醫師(1893年末);其後約翰·定理(John Ding Ley)來溫(1897年),改在楊柳巷辦定理醫院。學堂初設於二十三年,學生約20人,除授以聖經、英語、古文外,並以江南製造局譯西書為課本。
光緒二十四年,城西禮拜堂建成,蘇慧廉在《重建聖殿記》中承認“近十年來,地則有四五邑,會則有七十奇,人則有三千餘”,傳教工作獲得顯著進展。
二十九年,完成《新約》溫州話全譯本。同年秋,開辦藝文學堂。
三十二年,定理醫院改名白累德醫院。
在溫州傳教26年以後,1908年,蘇慧廉北上太原,改任山西大學堂(索庚子賠款辦學)即山西國立大學西學校長。
蘇慧廉在溫州地區傳教26年,先後發展教徒萬餘人,建立9個聯區,270餘處分堂。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是1898年他主持重建的溫州城西堂,至今儲存完好。溫州教區是循道公會在華傳教最成功的2個地區之一(另一個是以雲南昭通為中心的西南教區,信徒大部分是苗族)。
他還創制了沒有7、4兩個不易唱的音名,只有1、2、3、5、6五個音名的中調、長調、短調、八七調、七調等五支曲調,有的至今尚為信徒所傳唱。
1915年至1918年任基督教青年會宗教工作主任幹事。1925年任中國賠償、法律顧問委員會委員,次年任英國派遣中國的惠林頓爵士代表團團員(負責退還中國庚子賠款)。
1925年5月26日,英國國會正式透過中國賠償用途法案,決定將庚款餘額退還中國。1926年初,蘇慧廉隨威靈頓代表團來華調查,抵滬後接受了當時的《民國日報》、《字林西報》採訪,後《申報》轉載了《字林西報》的採訪。其後威靈頓代表團曾在上海查禮飯店(現浦江飯店)就庚賠款舉行過記者招待會。
該代表團曾到訪上海、漢口、南京、杭州、北京等地,聽取中英兩國人士意見。其間,在漢口,蘇慧廉一行還與吳佩孚面談多次。
蘇慧廉在其1928年所著《中國與英國》一書中這樣寫道:“不管我如何評述中國,我都是帶著一種對中國和中國勞苦大眾的真摯情感。我曾服務於他們,並在他們中間度過了我的半生。中國的未來需要耐心,也需要持續的同情。”
在僑居中國46年後,蘇慧廉於1928年離開中國返回英國,因為傑出的漢學成就成為牛津大學的漢學教授。在此期間,他寫了《中國與西方》,將《論語》翻譯成英文。蘇慧廉還曾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邀請,成為那裡的訪問教授,費正清就是他的學生。
牛津布拉德莫路蘇慧廉故居。
1935年5月14日,於牛津寓所去世,享年74歲,葬於牛津玫瑰山墓園(Rose Hill Cemetery)。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電訊:倫敦,5月,14日,牛津漢學教授威廉·愛德華·蘇西爾今天去世,享年七十四歲。
牛津玫瑰山墓園,遠處小屋即是墓園教堂。
中間這一方沒有墓碑的墳地就是蘇慧廉夫婦合葬墓。
參考資料:迦,《尋找· 蘇慧廉》,新星出版社沈迦,
一條開往中國的船:赴華傳教士的家國回憶,新星出版社妍,
《尋找•蘇慧廉》:我們欠傳教士一個道歉,一個感謝,時代線上
(心蘭微信:lanxin777_luo)
隨手點贊和分享給朋友,一起傳福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