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2025,又一個關鍵之年。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穩住樓市股市,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和外部衝擊。

在具體政策上,報告強調:
適時降準降息,財政赤字率從3%提高到4%。
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防範房企債務違約風險;
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發放育兒補貼;
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
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開展規範涉企執法專項行動……
這些超預期政策,釋放了什麼訊號?
01
兩個關鍵數字:5%與4%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我國GDP增速目標為5%左右,與去年持平;財政赤字率為4%左右,為近年來新高。

GDP目標5%,為何如此重要?
GDP增速,關乎政策力度,也直接影響就業基本盤。
一般而言,GDP每增長1個點,可直接拉動150-200萬個就業。穩增長就是穩就業,道理就在於此。
但GDP目標不會憑空而定,而是基於經濟發展、宏觀環境而來,取決於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的拉動力。
今年關稅風波再起,外貿勢必承壓,穩增長的重任勢必落到消費上,這也是“提振消費,擴大內需”被列為年度九大任務之首的原因所在。
赤字率4%,何以創下新高?
4%的赤字率,釋放了財政加碼的訊號,意味著用N萬億大刺激打破“通縮螺旋”,同時對沖貿易摩擦影響。
所謂赤字率,以“(財政支出-收入)/GDP”來衡量。按當前134.9多萬億的GDP總量來看,4%的赤字率,意味著5.6萬億的財政空間。
長期以來,赤字率不超過3%、政府債務率不超過60%為視為政策底線,也是財政收支平衡的要求,但非常時期需要非常之策。
新增的財政赤字,可用於化解地方存量債務,也可用於房地產收儲、基建擴張或新興產業發展,以此拉動經濟增長。
但赤字並非越高越好,任何財政擴張都會帶動債務累積,債務風險不可不妨,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則是新的考驗。
02
房地產,何時“止跌回穩”?
過去幾次重要會議,對房地產的定調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從去年9月的“止跌回穩”,到12月的“穩住股市樓市”,再到這一次的“穩住股市樓市”+“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今年報告對於房地產的著墨頗多,堪稱組合拳。
既有止跌回穩,又有因城施策;既提到城中村改造,又提及減少土地供應、支援商品房收儲,還強調“有效防範房企債務違約風險”,足見重視。
不難看出,未來一到兩年,房地產最大的任務當屬“止跌回穩”,既是成交量的穩,也是房價的穩。
自2021年7月至今,房地產市場已經調整了3年多時間。國際規律表明,房地產調整週期一般持續3-5年。
與高峰時期相比,全國商品住宅銷售面積下降40%以上,而房價普遍回落2-3成,多數城市回到2016-2017年水平,個別三四線城市回到10年前。
同時,幾乎所有調控都已解除,房貸降息仍然可期,政府收儲存量房仍待發力,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正在重塑。
當前,部分超大特大城市房價降幅收窄,步入橫盤區間,成交量開始回暖,這正是築底的體現。

然而,止跌回穩不等於新一輪上漲,更不等於所有城市同頻共振,大分化才是常態。
人口淨流入的超大特大城市,尤其是調控政策仍未全面解除的北上深等地,或會先行一步。
但對於廣大的三四線城市,缺乏經濟基本面、人口增長面、供求關係面支撐,房價探底之路遙遙無期。
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縣城,房價狂飆突進的時代早已結束,歷史不會簡單重複,降低預期,看清真相。
03
再提“穩住樓市股市”,股市為何變重要了?
短短三個月時間,重要會議連續三次強調“穩住樓市股市”,這一次政府工作報告也不例外。
“穩住樓市”的說法並不少見,“穩住股市”則極為罕見,釋放出對資本市場前所未有的重視訊號。

長期以來,“中房美股”可謂涇渭分明。
中國居民財富近7成都是房子,賣地收入最高佔地方財政收入一半,而美國家庭資產中股票、基金佔了半壁江山。
這也決定了政策重心的差異。中國將房地產視為支柱產業,牽一髮而動全身,美國則將資本市場置於首位,股市繁榮帶動居民財富飆升。
過去一年多來,這一局面正在逆轉,股市的地位開始凸顯。
去年十一A股罕見迎來暴漲,今年恒生科技指數更是罕見跑贏納斯達克,中國科技“十巨頭”與美國“七姐妹”形成分庭抗禮之勢。
樓市之重要毋庸置疑,股市地位為何突然被重估了?
股市通常被視為經濟的晴雨表,與社會預期和公眾信心息息相關。越是關鍵時刻,越需要一場牛市來扭轉預期,而當前就是如此。
同時,股市樓市同為居民財富蓄水池,當樓市的財富效應不復存在,股市自然要形成接力,以此提高居民的財產性收入,進而刺激消費。
同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如火如荼,新興產業要想彌補資金缺口,地方國資要想增值保值,都離不開股市的直接融資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扭轉中美AI競賽戰局的DeepSeek正是由量化基金幻方所主導的,一家金融企業擔綱起最前沿的科技競賽,足以說明金融對於創新的意義,不能低估。
因此,無論出於重塑預期、鞏固信心的需要,還是創造更大的財富效應,哪怕只是迴歸傳統融資功能,做大股市都必不可少。
04
刺激生育的大招,終於要落地了。
根據報告,逐步推進學前免費教育;制定促進生育政策,發放育兒補貼,大力發展托幼一體服務,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

去年下半年,市場一度熱議N萬億刺激生育,雖然最終未能落地,但學前免費教育、生育補貼的推而廣之,可謂勢在必行。
近年來,我國婚育陷入下降迴圈,既有觀念文化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生育、教育、養育帶來的重壓。
這種背景下,發錢刺激生育,用真金白銀改善邊際生育意願,正是當務之急。
先看生育補貼,能不能扭轉生育意願,不在於有沒有補貼,而在於補貼力度究竟有多大。
在國際上發錢補貼生育的不在少數,歐洲、日本、韓國,動輒給出數萬元乃至數十萬元的補貼,以此提振生育。
國內也有不少地方出臺類似政策,力度最大的當屬湖北天門,在當地生育二孩、三孩家庭,最高可分別享受9.63萬元、16.51萬元補助。
砸錢之後,出生人口大幅反彈。2024年天門出生人口大幅增加17%,在全國可謂一騎絕塵。
再看學前免費教育,於財政並非一筆巨大負擔,對於婚育意願的利好卻是可期的。

資料顯示,2023年全國幼兒園數為27.4萬所,在園幼兒數4093萬人。
按照生均6000元-10000元成本來看,每年新增財政支出也就2000-4000億元。
要考慮到一點,最近幾年出生人口不斷走低,已不足1000萬人,未來在園幼兒數可能只有3000萬人左右,財政負擔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

無論如何,想要刺激生育,僅靠口號並不夠,政策鬆綁效果也實現,只有真金白銀才是關鍵。
05
科技產業,仍是決勝未來的關鍵。
今年以來,DeepSeek的橫空出世,扭轉中美AI競賽的戰局,重塑民營企業的創新地位,以“小龍”帶動“大龍”估值起飛,強化自上而下對科技創新的認同。
一如去年從年頭火到年尾的低空經濟,今年的人工智慧,不僅是資本市場的敘事主線,也是各大地方政府爭相佈局的重點。
哪些產業至關重要?
根據報告,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慧、6G等未來產業。大力發展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手機和電腦、智慧機器人等新一代智慧終端以及智慧製造裝備等。
這從近幾年大國交鋒的“實體清單”中可見一斑,哪些領域被限制越多,哪些產業頻頻入選所謂清單,就是再直接不過的訊號。
據不完全統計,美國已將1400多家中國企業納入各類清單,集中在晶片、人工智慧、生物醫藥、航空航天、高階裝備等領域。
大國之間的科技交鋒,短期不會結束,而城市競爭同樣受此影響。
如果說過去幾十年,城市競爭還能靠規模體量取勝,靠大基建大投資脫穎而出,那麼未來,只有產業才是第一位的。
產業強則城市強,產業衰退則城市衰退。
新能源汽車對傳統造車大市的衝擊仍未結束,光伏新能源帶動一批三四線城市逆襲,數字經濟也在改變不同城市的競爭優勢。
可見,任何一次科技革命,既是重構全球經濟版圖的契機,也是打破城市競爭格局的機遇。
城市競爭,不進則退,過去如此,未來更是如此。
▼
相關推薦
規劃 |國家批覆!誰升級,誰降格了
政策 |兩個“不允許”,什麼訊號
焦點 |第4個“雙機場”城市,誕生了
變局 |轉向!西南西北,機會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