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提到房地產、新質生產力以及生育率,釋放什麼訊號?

政府工作報告釋放了什麼訊號?
3月5日,李強總理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先看一下人民日報整理的要點。然後我有幾個問題,說說我自己的看法,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
一、2024年工作回顧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
糧食產量首次躍上1.4萬億斤新臺階;
城鎮新增就業1256萬人;
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
二、今年主要預期目標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
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
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左右;
糧食產量1.4萬億斤左右;
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
三、今年部分重點工作
財政: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赤字規模比上年增加1.6萬億元。。
政府投資: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4.4萬億元、比上年增加5000億元。合計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11.8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2.9萬億元。
特別國債: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比上年增加3000億元。擬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
消費: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援消費品以舊換新。
新質生產力: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慧、6G等未來產業。加快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大力發展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手機和電腦、智慧機器人等新一代智慧終端以及智慧製造裝備。
教育:擴大高中階段教育學位供給,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
市場環境:落實解決拖欠企業賬款問題長效機制。開展規範涉企執法專項行動。
開放:推動網際網路、文化等領域有序開放,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 
住房: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推進收購存量商品房。繼續做好保交房工作。
鄉村振興: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啟動中央統籌下的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加大對產糧大縣支援。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城鎮化:推動將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住房保障體系。持續推進城市更新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
生態: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就業:拓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渠道。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醫療衛生:最佳化藥品集採政策,強化質量評估和監管。居民醫保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分別再提高30元和5元。
社會保障: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再提高20元。制定促進生育政策,發放育兒補貼。
我的問題:
1. 2025年GDP目標為何定位5%;
2. 財政赤字率為何要提升到4%,錢花在哪裡?
3. 為什麼新質生產力聚焦在以下行業?
4. 什麼樣的措施能提升生育率?
5. 對未來幾年的房價和股市有什麼影響?
下面綜合了網路資訊說說我個人的看法。
01
2025年GDP目標為何定位5%? 
2024年GDP增長5%的目標已實現,2025年維持同一目標,既體現對經濟韌性的信心,也避免因過高目標導致過度刺激風險。我們當前經濟依然處於疫情後修復期,需兼顧長期結構性改革(如產業升級、化解債務)與短期增長壓力。
同時,GDP的增長對就業與內需有錨定作用:城鎮新增就業目標1200萬人以上,與GDP增速高度聯動。每1%的GDP增長約創造200萬就業崗位,5%增速可支撐就業目標達成,緩解青年失業壓力(目前16-24歲青年失業率仍高於均值)。
另外,我們目前對於全球環境需要謹慎預判:外部需求不確定性(如歐美經濟放緩、地緣衝突)可能制約出口,需透過內需(消費、投資)補位。5%目標為結構轉型(如新質生產力培育)預留空間,避免為了達到更高的GDP目標而實施“大水漫灌”。
02
 財政赤字率提升至4%,錢花在哪裡?
4%的赤字率,超過了2024年的3%。赤字相當於增加財政支出,以實現工作目標,相當於政府舉債投入。
多1%的赤字,如果按照GDP140萬億來看,相當於要多投入至少1.4萬億的資金,報告中提到了1.6萬億;4%的赤字率,赤字總量約為5.6萬億,也就是財政收入與支出的缺口約為5.6萬億,另外,報告中提到新增債務規模11.86萬億,說明還需要多借債去填補需求。那麼錢都會去哪裡?
基建與產業升級: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4.4萬億元(同比+5000億),重點投向“新基建”(如5G、資料中心)、產業園區配套、交通物流網路,支撐製造業數字化轉型與區域經濟協同。  
民生補短板: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中,3000億用於消費品以舊換新,刺激家電、汽車等耐用品消費;另投入保障房建設、城中村改造,緩解房地產下行對地方財政的衝擊。
科技與安全:未來產業(量子、6G、生物製造)研發、商業航天等戰略領域需長期資金支援,部分赤字可能用於補貼核心技術攻關。 
這裡面有一個風險對沖邏輯:2025年提升赤字率旨在對沖土地財政收入下滑(2023年國有土地出讓收入同比-13.2%),維持財政支出強度,防止經濟失速。
03
新質生產力聚焦行業的戰略考量  
今年春節DeepSeek的出圈讓我們看到了科技突破帶來的機會和力量,同時也提升了大家對未來的信心。如今美國還要加關稅,國際形勢複雜,如果不在一些關鍵領域持續投入突破,未來還是會面臨卡脖子的情況,因此,繼續投資未來不僅可以迎來戰略性機會,也可以帶動地區的產業發展,帶動就業等多個好處。
首先,要實現技術自主可控:量子科技、6G、商業航天等領域是中美科技競爭的核心賽道,需突破“卡脖子”技術(如晶片、衛星通訊)。
其次,繼續提升經濟效率:低空經濟(無人機物流、eVTOL)、智慧製造裝備可降低物流與生產成本,解決人口紅利消退後的效率瓶頸。
然後,考慮消費與產業融合: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終端(手機/電腦)直接連線C端市場,形成“技術-產品-消費”閉環,拉動內需。
以及,未來產業孵化:具身智慧(人形機器人)、生物製造(合成生物學)代表下一代技術革命方向,提前佈局可搶佔全球價值鏈高點。
政府可以提供的政策工具:透過稅收優惠(如研發加計扣除)、產業基金(如國家大基金三期)、應用場景開放(如低空空域試點)支援創新。
04
提升生育率的關鍵措施要來了?
2024年出生人口略有反彈,但依然在900萬+,且考慮到龍年因素,生育率問題依然還在。
生育補貼要繼續,要補到位,還要解決養育問題。此外,政策需解決“生育-職業發展”衝突(如延長產假可能加劇企業用工成本),需透過企業減稅、公共托育服務(報告未明確提及)等配套措施平衡多方利益。
總體的思路:
直接經濟補貼:發放育兒補貼(如報告提及)需覆蓋生育、養育全週期,參考國際經驗(如法國每月200歐元/孩至3歲),但需結合地方財政能力分級實施。
據說國內力度最大的當屬湖北天門,在當地生育二孩、三孩家庭,最高可分別享受9.63萬元、16.51萬元補助。砸錢之後,出生人口大幅反彈。2024年天門出生人口大幅增加17%,在全國應該是遙遙領先了。不過砸錢能否保證優生優育?這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否則為了補貼而生娃,未來給社會帶來了負擔就不好了。
降低教育成本:擴大高中學位供給、免費學前教育可減少家庭支出壓力(目前教育支出佔家庭收入約20%),但需同步提升公立教育資源質量,避免“有學位無師資”。
免費學前教育+未來可能的高中義務教育?是否還會有中考分流?可能會緩解一部分壓力,但教育頭部依然在卷,如果高中義務教育了,高中的含金量還有嗎?
住房保障聯動:將農業轉移人口納入住房保障體系,可降低城鎮化家庭的居住成本(一線城市住房成本佔收入比超50%),但需與戶籍制度改革協同推進。
就業權益保障:加強靈活就業者權益保護(如社保覆蓋、育兒假),減少女性因生育導致的職場歧視。 
05
對未來的房價和股市有什麼影響?
本次報告提出“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具體工具包括收購存量商品房、城中村改造、保交房等。這些政策旨在消化庫存(截至2023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達6.6億平方米)、修復市場信心,但未直接刺激需求端(如全面放開限購或大幅降息)。但總體的思路肯定是穩定房價,而不是打壓房價。
預估房價在政策託底下,一二線城市逐步企穩,三四線仍需較長時間出清;房地產股或隨政策預期反彈,但長期空間受限。
從我個人觀察的情況看,一二線城市房價已經從最高點回撤了30%左右,最近有企穩的趨勢,三四線城市庫存壓力大,需依賴“以舊換新”政策(如鄭州試點)去化,房價仍有下行壓力。
未來房地產從“經濟支柱”轉向“民生保障”,未來房價漲幅將趨近CPI(2%-3%),投資屬性弱化,迴歸居住屬性。
股市的情況永遠是最複雜的,可以關注科技(量子、6G)、高階製造(機器人、新能源車)、新消費(智慧終端)等核心賽道;但同時需要注意外部風險:美聯儲加息週期延後可能壓制外資流入,科技股估值承壓。
總之,房價和股價是中產的壓艙石,資產穩定,才能促進消費。
總結
兩會報告體現“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的平衡思路:GDP 5%目標與赤字率4%的組合,既透過財政擴張託底經濟,又為新質生產力騰挪資源;生育政策需從單一補貼轉向系統性支援(教育、住房、就業),才能突破低生育率陷阱。
後續可以一起關注國債使用效率、房地產政策落地效果及科技產業的實際轉化能力。
那麼,大家有什麼看法或者感受?歡迎留言區說說。
參考資料:國民經略:兩會再提樓市、股市,釋放了什麼訊號?
點選推薦」,錦鯉附身!
– END –
歡迎關注“首席商業評論”影片號留言討論!
投稿及內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廣告及商務合作|[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