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彭博社訊息,快時尚巨頭希音(Shein)正在要求其在中國的一些主要服裝供應商,在越南設立新的生產線,之後Shein對此予以否認。而根據國內媒體的報道,包括偉星股份、華孚時尚、百隆東方等多家上市公司,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已有產業落地。
事實上,過去幾年裡,將產能遷往越南似乎成了一種新趨勢,比如在中山深耕多年的鞋業巨頭-寶元鞋業,在東莞厚街運作多年的綠洲鞋業計劃於2025年全部搬到越南,目前越南的綠洲鞋廠廠房正在緊張施工中。此外,阿迪達斯、耐克等全球知名運動品牌也於多年前將產能遷移到了越南。

以往,中國是世界工廠。而隨著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化,中國的出口似乎受到一些阻礙。在這個背景下,一些企業開始出海。而企業的出海,不僅僅是單個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出口,很大程度上,是整個供應鏈的出海。在供應鏈方面,企業資本需要在全球範圍內重新構建、整合優質資源,包括原材料、裝置、人力,營銷、分銷等多個環節。這是一個複雜的議題。
而之所以這些企業選擇越南,也要看到越南的優勢。表面看來,越南並未與美國直接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但越南作為《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成員國之一,可享受美國對CPTPP國家的部分關稅優惠政策,使越南出口美國的部分商品關稅得以降低。
如越南的鞋類產業,因耐克、阿迪等品牌在越南設廠生產,其鞋類產品出口到歐美可享較低關稅甚至零關稅。所以,在越南設廠的中資企業,其產品出口美國、歐盟可享關稅優惠。所以,有不少企業會將其產業鏈轉移到越南,以規避關稅風險。

比亞迪更是中國企業產業鏈出海的另一個典型例子。
2025年,比亞迪實現銷量增長,仍然主要依靠出口。東盟、拉丁美洲將成為比亞迪主要的銷售地,儘管面臨保護主義壓力,歐洲也仍然是比亞迪的戰略重點。為了應對這個銷售結構,以及地緣政治局勢,比亞迪正在建立海外生產基地。比亞迪計劃在泰國、巴西、烏茲別克、匈牙利、印度尼西亞、土耳其和柬埔寨設立本地化生產基地。
除了避開關稅影響外,比亞迪的供應鏈出海,帶來的另一個機遇是,可以獲得更多的當地資源。比如,2023年,比亞迪就在巴西收購了兩個鋰礦的採礦權。
所以,有論者一直認為,中國產業鏈的出海,也是國內產業鏈升級的一個機遇。中國現在的優勢並非僅僅在於低成本,而是產業鏈效率的優勢。當產業鏈中低技術部分外遷了,也可能反過來促使廣東服裝產業帶從低端代工轉向設計、品牌運營等高附加值環節。未來則可能形成“中國設計+東南亞製造”的新模式。
總之,透過在全球靠近優勢資源,構建穩定、靈活且高效的全球供應鏈體系,中國企業就能提供更具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保證中國企業的全球競爭中的優勢地位。
但是,同時應該看到的是,中國產業鏈的出海,也會面對一些挑戰。在企業層面,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不同文化、制度、法律體系,中國產業鏈的出海面臨嚴峻的合規挑戰。合規包羅永珍,產品安全、消費者和投資者、權益保護、稅務、勞動條件和工作環境、智慧財產權、環保、資金流動、反壟斷、反商業賄賂、反洗錢。合規是企業生存的底線,也是發展的基礎。
合規首先就是產品合規。以奇瑞為例,最初,奇瑞只是簡單地把國內生產的汽車銷售到海外,但按中國習慣和思路生產的產品,並不完全符合當地消費者的需求。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奇瑞在北美、歐洲、上海等建立了6個研發中心,在俄羅斯、巴西、埃及等國家建立了10個海外生產基地,圍繞不同區域制定了差異化策略。奇瑞旗下不同品牌的產品,在投放在不同的地區生產時,在細節上都會進行改進,以適應當地消費者的需求,與此同時也能達成合規的目標。

在更大層面,產業鏈的外移,也會帶來產業鏈空心化問題,繼而影響出口與就業。實際上這個影響可能已經存在了,2024年12月,廣東省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同比下降11.4%,2024年全年,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同比下降3.1%。
在就業方面,資料顯示,受產業遷移影響,勞動密集型企業崗位規模縮減。以紡織、鞋、帽製造業為例,規模以上企業從業人員數從2015年的449.5萬下降218萬至2022年的231.5萬。
但不能忽視的事,從更長期看,中國企業出海,也是為它國賦能。國際貿易實踐中,轉口貿易、代工貿易,都只是一個開始。最初,香港做轉口貿易,深圳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它的郊區,後來深圳開始接國際訂單,做代工、做OEM;再後來,中外合資企業,外資企業在中國越來越多;最後,這些訂單、這些合資企業,鍛鍊了中國的人才,培育了中國的產業生態。
任何企業,任何行業,任何地區都會順著產業鏈往上走,這是符合產業發展規律的。最後,外資企業走了,產業鏈留在了中國,中國也有了自己的品牌。那麼,長期看,隨著中國企業的出海,其他國家,必然也會經歷中國過去30年同樣的故事,發展出自己的產業鏈。某種程度上,這正是地緣關稅政策的長期目的。


熱文回顧
已開快捷轉載,歡迎轉載
已開過白名單的公眾號,轉載請遵循轉載規則
歡迎關注更多深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