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從夏朝到宋朝,我國曆史上有多個朝代在河南的安陽、開封、鄭州和洛陽建都,河南博物館(今天稱為河南博物院)所展覽的文物自然成為中國歷史的重要見證者。河南博物館展示的文物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和歷史價值。
1937年7月,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全國性抗戰爆發。河南省地處中原地區,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然也成為日軍進攻的重點地區。在整個八年全國抗戰期間,河南省大部分地區被日軍佔領,但河南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當時極其危險的局勢中,採取一切辦法,儘可能保證數量更多的文物不被日軍掠奪。河南博物館文物在抗戰期間的轉移歷史書寫了中國博物館歷史上極其悲壯和光輝的一頁。
那麼,面對日軍佔領河南省大部分地區的情況,河南博物館如何保證其文物不被日軍掠奪呢?

上圖_ 1937年10月,日軍在炸燬的漳河鐵橋後渡河
-
第一,河南博物館的文物搬遷到武漢。
1937年10月20日,日軍從漳河沿安陽進入河南省境內,河南局勢危在旦夕。面對日軍大兵壓境的危機局面,河南省教育廳與河南省政府在10月23日就給博物館發出通知,要求博物館將文物撤退到安全的地帶。
接收到省政府和教育廳的命令後,河南博物館迅速動員起來,制定了3個搬遷文物的計劃:
將洛陽作為河南博物館搬遷的備選地址。
將銅瓷陶器和舊書分類裝箱,準備搬遷。
準備搬遷文物使用的箱子、車輛等裝置。
然而,隨著11月初日軍佔領安陽,洛陽並非搬遷文物最安全的地方。洛陽去不成了,文物去哪裡呢?武漢。
南京淪陷後,政府宣佈遷都重慶繼續抗戰,但軍政指揮機關和企業,各國駐華使館先後落戶武漢,武漢成為當時中國的軍事政治中心。這給了文物搬遷武漢以巨大的便利。從運輸難度看,武漢九省通衢,交通便利發達,從河南省會開封將文物運輸到武漢道路平坦,運輸成本很便宜。即便最壞的情況出現——武漢被日軍佔領,在武漢淪陷之前,博物館也能將文物搬遷到其他城市或武漢的外國租界中。
最終,河南博物館的文物被運輸到武漢的法租界。

上圖_ 日軍佔領洛陽後,未能被提前轉移的文物
-
第二,隨著武漢淪陷成為定局,河南博物館又把文物運輸到戰時陪都重慶保管,被運輸到重慶的文物為河南博物館最珍貴的一批文物。
1938年5月,徐州淪陷。6月,中國軍隊集結120多個師、海軍艦隊和空軍部隊,以及蘇聯空軍志願飛行隊,共100多萬大軍,在湖北周邊的多個省份嚴陣以待,迎戰35萬日軍。中國抗戰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會戰——武漢大會戰正式打響。在武漢會戰中,中國軍隊依託湖北及其周邊省份的複雜地形以運動戰的方式節節抗擊,殺傷日軍的有生力量。部分戰場還取得了成建制殲滅日軍作戰部隊的大捷。比如,薛嶽將軍就指揮第九戰區第一兵團10萬大軍,在江西萬家嶺地區取得了基本殲滅日軍106師團主力部隊的輝煌勝利。
隨著武漢會戰的持續進行,到1938年6月18日,河南省政府就電令河南博物館駐武漢辦事處,將河南省博物館的文物從武漢運輸到重慶。和上一次河南省政府主導搬遷的情況不同的是,這次搬遷是中央政府直接領導的“河南博物館大搬家”。在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有關部門就能集中人力物力,統一協調,實現文物的搬遷。當然,文物搬遷過程中也要防止日軍飛機轟炸等潛在危險。

上圖_ 1938年10月26日,日軍第6師團佐野支隊進入武漢漢口租界
由於文物搬遷的路線從武漢到宜昌,再從宜昌經過萬縣抵達重慶,搬遷的交通工具以輪船和汽車為主。還用到駁船或小船隻。在人員調動上,河南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中央政府軍方的憲兵都參與其中,加強對文物的保護。文物每到一個地方,當地政府還會出動駐軍或警察在現場保護文物,防止敵特破壞文物。而博物館館長王幼僑則提前抵達重慶,和重慶方面商談文物搬遷的事宜。
透過以上的分析就能看出,當時的中央政府對河南博物館文物從武漢搬遷到重慶是極其重視的。為了在民族存亡之際,守護中華文明不可再生的見證者,河南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這是愛國主義精神的直接體現。

上圖_ 民國重慶地圖
文物搬遷到重慶後,其存放地址發生了變化。剛開始,重慶大學為文物存放的重點地區。但由於重慶大學人員密集,日軍曾派出飛機轟炸重慶大學,造成重慶大學師生傷亡200多人,文物進入重慶後的最後存放地就是位於重慶郊區柏溪的中央大學分校地址。
相較於重慶大學,中央大學有建築物能存放文物,地理位置隱蔽,日軍很難發現這裡。河南博物館最珍貴的68箱文物,包括青銅器、歷朝歷代的拓片、陶器和瓷器等重要文物。
重慶在抗戰期間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中央政府搬遷到重慶後,和各國大使館,以及重慶軍民一起共同守護重慶。他們頂住了日軍的狂轟濫炸,並在鄂西會戰中粉碎了日軍沿著長江進攻重慶的陰謀。在中國軍民的誓死抵抗下,重慶的河南博物館文物被完好儲存了下來。

上圖_ 二戰時的重慶
-
第三,河南博物館的部分文物搬遷到南陽。
南陽,古稱為“宛”,是河南省境內的著名古城。漢光武帝劉秀曾起兵南陽,諸葛亮曾在南陽臥龍崗躬耕,劉備三顧茅廬也在南陽。因此,南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印記,擁有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蹟和旅遊點。到了抗戰時期,南陽成為河南博物館文物繼武漢(重慶)之後的又一個存放點。
1937年10月,河南省安陽市淪陷前夕,安陽古物儲存委員會把河南博物館的部分文物搬遷到南陽地區。工作人員先把文物運輸到許昌,在許昌休整10天后,工作人員再把文物運到南陽。由於南陽局勢不穩定,工作人員又把文物運輸到今天南陽市行政區劃下轄的內鄉縣儲存。

上圖_ 二戰日軍佔領下的開封
1938年1月,除了最重要的文物搬遷到武漢,直至重慶,河南博物館的“次重要”文物被運輸到南陽儲存。抗戰勝利後,安陽古物儲存委員會將文物運回河南博物館。
雖然在開封淪陷後,日軍曾盜竊開封河南博物館還沒有來得及搬走的部分文物,但河南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想盡一切辦法搶時間,在日軍佔領開封之前,就把一批最珍貴的文物和次珍貴的文物運輸到重慶和南陽,盡最大限度的保護了河南博物館文物的在戰爭時期的安全,盡最大限度的守護了中國文明的成果。這些在抗戰年代保護文物的工作人員雖然不是軍人,沒有拿槍直接和日軍拼殺,但他們守護文物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後人永遠銘記的。
參考資料:
【1】《全面抗戰時期的河南博物館文物流散和轉移》 呂明磊(鄭州大學)文博非遺雜誌
【2】《河南省博物館歷史概況》 陳東嶺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