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5了,長新冠還有救嗎?IntJMolSci|連喝甜菜根汁14天可降低長新冠炎症指標,線粒體也在“默默”改善身體機能

新冠疫情的浪潮雖然逐漸平息,但長新冠卻成了不少人健康路上的“絆腳石”。相信大家身邊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例子:有的人感染新冠康復後,卻長期被疲勞、咳嗽、肌肉關節疼痛等症狀折磨,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最近,Int J Mol Sci上發表的一項研究Mitochondria-Derived Vesicles and Inflammatory Profiles of Adults with Long COVID Supplemented with Red Beetroot Juice: Secondary Analysi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將關注點聚焦於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甜菜根汁,為長新冠的治療與干預策略提供了全新的探索方向。
我們都知道,新冠感染後的恢復情況因人而異。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一般中度症狀的患者大約兩週能基本恢復,重症患者則需要三到六週。然而,現實中很多人在新冠病毒檢測呈陰性後,各種症狀卻依舊揮之不去,這就是讓人頭疼的長新冠。為了找到緩解長新冠症狀的有效辦法,科研人員一直在努力探索。
甜菜根汁含有豐富的硝酸鹽,還有多酚、類胡蘿蔔素、甜菜紅素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這些成分在心血管健康、運動表現等方面都發揮著積極作用,所以科研人員猜測它或許也能為長新冠患者帶來益處。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員招募了25名長新冠患者,將他們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每天飲用200mL甜菜根汁,另一組則服用安慰劑,整個干預過程持續14天。在研究開始前,研究人員仔細對比了兩組患者的各項基礎資訊,像年齡、性別、體重指數(BMI),是否患有基礎疾病、正在服用的藥物,以及從確診新冠到參與研究間隔的時間等。結果發現,兩組在這些基礎特徵上幾乎沒有差異,這就為後續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提供了保障。
14天的干預結束後,研究人員對患者進行了一系列專業測試。在評估運動能力的6分鐘步行試驗(6MWT)和反映血管內皮功能的血流介導的血管舒張(FMD)測試中,兩組的測試結果並沒有明顯差別。從這兩項測試直接反映的情況來看,短期內甜菜根汁似乎並沒有顯著提升長新冠患者的運動能力和血管內皮功能。
不過,當研究人員深入分析患者的血液指標時,有了重要發現。在炎症指標方面,飲用甜菜根汁的那組患者,血清中的白細胞介素(IL)-1β、IL-8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這些促炎因子水平明顯降低。要知道,炎症反應在長新冠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這些促炎因子減少,意味著甜菜根汁能夠有效減輕長新冠患者體內的炎症反應,這對於緩解患者的不適症狀、促進身體恢復有著重要意義。

圖 1:安慰劑組和甜菜根汁組從基線到第14天血清炎症標誌物濃度的變化

研究人員還關注了與線粒體質量控制(MQC)相關的囊泡/線粒體標誌物。起初觀察發現,干預前後兩組患者這些標誌物的水平並沒有明顯變化。但當把基線值納入考量重新分析時發現,無論是服用安慰劑的組,還是飲用甜菜根汁的組,很多炎症標誌物和囊泡/線粒體標誌物與各自剛開始時相比,都有了顯著差異。只是在調整資料後,兩組之間這些標誌物的差異又不那麼明顯了。這表明,雖然甜菜根汁沒有讓兩組之間這些標誌物產生明顯區分,但它確實影響了每個人體內這些標誌物的變化,只是這種影響背後的具體機制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圖 2:安慰劑組和甜菜根汁組從基線到第14天囊泡/線粒體標誌物的變化

另外,研究人員透過相關性分析還發現,在研究初期,6MWT的成績與迴圈中囊泡CD9的水平呈正相關,與總細胞外囊泡(EVs)水平呈負相關。而在干預14天后,不同組的炎症和囊泡/線粒體標誌物與6MWT、FMD之間的相關性出現了不同變化。
總體來看,囊泡ATP5A、線粒體細胞色素C氧化酶I(MTCOI)等與6MWT的表現以及FMD呈顯著負相關。這意味著線粒體質量的改善,可能與長新冠患者身體機能、血管內皮功能的提升存在關聯,而且這種關聯可能和線粒體衍生囊泡的迴圈有關。

圖 3:不考慮干預組別的情況下,在第14天干預前後炎症和囊泡/線粒體標誌物的差異與身體機能和內皮功能測量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綜上所述,該研究為長新冠治療與改善提供新思路。甜菜根汁雖不能直接提升患者運動能力和血管內皮功能,但減輕炎症效果顯著,為研究指明方向。同時,線粒體質量控制與身體機能改善的潛在聯絡,也為後續研究提供線索。相信隨著科研進展,定能找到更多有效緩解長新冠症狀的方法,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Marzetti E, Coelho-Júnior HJ, Calvani R, et al. Mitochondria-Derived Vesicles and Inflammatory Profiles of Adults with Long COVID Supplemented with Red Beetroot Juice: Secondary Analysi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t J Mol Sci. 2025;26(3):1224. Published 2025 Jan 30. doi:10.3390/ijms26031224
本文僅用於學術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