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更容易得“長新冠”!中國最大規模“長新冠”調查報告發布

最近,“長新冠”(Long COVID)這一詞彙逐漸進入公眾視野。這可不是指感冒後拖拖拉拉不好的那種“長”,而是一種在COVID-19感染後,症狀一直“陰魂不散”,三個月還不願意離開的神秘現象。是的,沒有聽錯,有些人在戰勝了病毒之後,卻不得不繼續與疲勞、腦霧、頭暈、記憶力下降和其他各種不適症狀作鬥爭,這就是長新冠。
在中國,這個擁有古老智慧和現代科技的國家,對於長新冠的研究卻顯得有些“低調”。這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夠重視,而是因為在此之前,我們採取了嚴格的防控措施,這些措施就像是給病毒設定了一道道難以逾越的高牆,讓病毒無處藏身。結果呢,雖然有效地控制了疫情,但也讓我們對長新冠的瞭解相對較少,這就像是在一片寧靜的湖面上,難以掀起研究的波瀾。
不過,別擔心,研究者們已經行動起來了。高福院士團隊最近完成了一項大規模的線上調查,涉及74,075名中國參與者,試圖揭開長新冠的神秘面紗。這項調查不僅規模宏大,而且深入細緻,就像是在長新冠的迷宮中找到了一張藏寶圖。調查結果提示:約 10%–30%的人(包括反覆感染的人)經歷了長新冠症狀
在這項大型線上調查之前,研究者對長新冠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那些住院患者身上,而且研究樣本的選擇相對受限,想象一下,我們手裡拿著一張中國地圖,想要找到長新冠的線索,結果發現大部分的研究都只聚焦在上海、北京、廣州和香港這幾個大城市,彷彿是地圖上的幾個亮點,而廣袤的國土上其他的部分還是一片迷霧。更重要的是,隨著病毒花樣翻新,早期研究的“老黃曆”真心跟不上節奏了,幾乎錯過了“疫情高峰四天王”——BA.4、BA.5、BF.7和XBB這些新晉亞變種,連帶著它們弄出啥新花樣,也成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這次的大型線上調查,就是為了解鎖這個“謎之領域”!它就像一把放大鏡,打算好好審視一下中國居民和長新冠這出“大戲”的主角和配角。從流行病學特徵到影響因素,統統來揭個底。
這項國內最大規模的線上調查可謂是全國總動員,收集了74,075份問卷,其中68,200份被認定為高質量資料。為了保證資料的真實和可靠,研究團隊開啟了“瘋狂篩選模式”, 剔除了不一致或異常資料,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樣本的代表性。最後剩下的這些資料,才是研究的“頂樑柱”。此外,研究還採用多因素邏輯迴歸和傾向評分匹配方法,深入分析了基礎疾病、生活習慣、感染次數、疫苗接種等多種因素對長新冠的影響。
a:資料篩選流程
長新冠像是新冠界的“釘子戶”。根據這項研究結果,中國的長新冠症狀主要集中在幾個老面孔——疲勞(30.53%)、記憶力下降(27.93%)、運動能力降低(18.29%)和腦霧(16.87%),穩居“症狀排行榜”前四。剛感染後3個月,這些症狀比例最高,隨著時間推移到6個月、9個月和12個月,才終於有點偃旗息鼓的意思。幸運的是,對於僅感染過一次的參與者,症狀發生率更低,疲勞為24.85%、記憶力下降為18.11%、運動能力下降為12.52%;但多次感染的參與者,症狀往往“久住不走”,甚至更嚴重
誰更容易“中招”?
有意思的是,長新冠的發病率及症狀存在性別差異:大多數長COVID 症狀在女性中出現的頻率更高或更嚴重,這表明女性可能更容易感染長期 COVID
而相較男性,女性更容易出現記憶力下降和腦霧等問題,男性則更容易出現血糖異常等症狀。
進一步分析發現,70歲以上人群更容易出現疲勞、運動能力下降、肌肉關節疼痛、睡眠障礙等長新冠症狀
同時,長新冠也存在“地域歧視”問題,北方地區的參與者“中招”比例明顯高於東部和中部,這可能與北方冬季低溫有關,氣溫似乎在長新冠裡扮演了一個“加戲”的角色。
此外,長新冠的發生與病程長短、嚴重程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對於那些在感染後3天內症狀顯著緩解的患者,其後續發展長新冠的風險相對較低。相反,如果症狀在感染後的3至7天內才有所緩解,那麼患者發生長新冠的風險會顯著增加,尤其是疲勞、記憶力下降、腦霧和關節疼痛等常見症狀。而對於症狀持續超過兩週的患者,長新冠的風險呈指數級上升。同時,急性感染時的症狀越嚴重,長新冠的風險就越高,住過院或有基礎疾病(比如慢性咽炎、高血壓)的患者更是高危人群
a: 急性期持續時間對嚴重長COVID的影響;b: 急性期疾病嚴重程度對嚴重長COVID的影響
除了基礎疾病,吸菸和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也被證實是長新冠的重要風險因素,吸菸喝酒的參與者“中招”機率更高,看來長新冠和生活習慣之間的關係還挺“鐵”。不過,好訊息是,疫苗顯然是我們對抗長新冠的“護盾”。尤其是接種了多輪增強疫苗的參與者,症狀風險能降低30%-70%
重複感染:長新冠的“雙刃劍”
值得注意的是,與初次感染相比,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通常表現出較輕的急性症狀。例如:發熱、疲勞、頭痛和頭暈以及寒戰的發生率在再次感染時都有所降低。這表明再次感染時,患者的身體可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免疫記憶,能夠更有效地對抗病毒,從而減少了急性症狀的嚴重程度。
但是隨著感染次數增加,長新冠發生風險顯著增加,且症狀更為嚴重,這意味著減少重複感染不僅是降低短期疾病風險的關鍵,也是減少長新冠負擔的重要措施。
a: 初次感染與再次感染的急性症狀嚴重程度差異;b: 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的持續時間比例。初次感染中,有較高比例的病例在3天內症狀顯著改善,而再次感染中,該比例有所下降;c: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的改善比例。初次感染中,有52.98%的病例在3天內症狀顯著改善,而再次感染中,該比例降低到了31.27%;d:初次感染時不同醫療狀況的比例,包括不需要醫院治療、需要醫院治療、需要住院治療和需要緊急或ICU救援的患者比例;e: 再次感染時的醫療狀況,與初次感染相比,再次感染時需要緊急或ICU救援的患者比例顯著降低;f: 長期COVID症狀的流行率和嚴重程度;g: 不同感染時間下長期COVID症狀的流行率和嚴重程度。
新冠與“社交達人”病毒的“不解之緣”
在這場與病毒的鬥智鬥勇中,我們的免疫系統可能正忙於應對COVID-19的挑戰,結果讓細菌、流感病毒和支原體有機可乘。研究資料還顯示,COVID-19患者的細菌感染率是4.34%,比非COVID-19患者的1.48%高了不少;流感病毒感染率更是高達10.88%,幾乎是非COVID-19患者的兩倍;支原體感染率也達到了3.57%,遠超過非COVID-19患者的0.78%
但這還不是全部,COVID-19似乎還喜歡“攪局”。有2.84%和5.5%的患者覺得COVID-19可能是他們舊病復發的“催化劑”,3.73%和5.56%的患者擔心它可能引發了新疾病。更別提那些3.05%和7.47%的患者,他們覺得COVID-19可能讓他們的基礎疾病雪上加霜。最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有0.87%和3.64%的患者竟然認為COVID-19讓他們產生了對未被確診疾病的“幻覺”。
a:非COVID-19組中其他病原體感染的百分比;b:COVID-19組中其他病原體感染的百分比;c: 傾向性匹配後的PSM分數分佈;d: 傾向性匹配後其他病原體感染的比較;e:患者對COVID-19可能觸發舊病復發的感受比例;f:患者對COVID-19可能引發新疾病的感受比例;g:患者對COVID-19可能加重舊病的感受比例;h:患者對COVID-19可能引發舊病幻覺但無實際症狀的感受比例。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提示大約有10%-30%的人群在感染後還拖著COVID-19的“小尾巴”,特別是那些女士們、有基礎疾病的、或者菸酒不離家的人群。值得關注的是,這項研究還提醒我們,COVID-19患者可能會更容易受到其他病原體的“串門”,這就像是病毒界的“社交達人”,到處“交朋友”。這提示我們在治療和康復過程中,需要對患者進行全面的健康評估,以防那些可能的併發症。
我們或許透過這項研究“另闢蹊徑”,如果自己正在經歷流感或者細菌感染,可以“反推”自己是否也陽了!亦或在冬天戒菸戒酒,讓長COVID-19問題“無機可乘”。

參考資料:
[1]Long COVID
facts and findings: a large-scale online survey in 74,075 Chinese participantsQin, Shijie et al.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 Volume 52,
101218

名校相親,用理想島VIP
截至2024年11月30日,名校相親平臺理想島VIP註冊使用者超20萬人!其中,來自985及全球前200高校使用者佔80%。理想島VIP僅面向碩博和本科學歷開放註冊
理想島VIP核心功能是搜尋,想找什麼樣就找什麼樣。
關注公眾號後,可直接登陸↓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不是智商或財富,而是思考問題的層次。掃碼關注理想島,提升認知維度。
▼長按二維碼 關注理想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