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2000萬輛!輔助駕駛「廝殺」

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釋出最新預測報告顯示,受到終端市場車型競爭持續升級,智慧化依然是車企的主打賣點;預計2025年國內市場乘用車前裝標配NOA(領航輔助)將超過400萬輛,滲透率超過18%,並有機會突破20%大關。
同時,受到市場基數變大等因素的影響,前裝標配NOA增速將進入下行週期,但整體上車規模仍繼續放大,預計未來三年(2025-2027年)累計搭載交付或超2000萬輛。
而以NOA為代表的智慧輔助駕駛賽道,也正在經歷一場短兵相接的白刃戰。以華為乾崑智駕、Momenta、卓馭為代表的數家頭部供應商,開始互攻城池。
4月16日,上汽集團與華為聯合正式對外發布全新品牌“SAIC尚界”。在華為智選車模式下,雙方透過專案聯合開發,在產品定義、造型設計、智艙智駕等全鏈路展開深度合作。
而在一週前的4月10日晚,上汽集團的多家智慧化合作夥伴,包括華為、Momenta、地平線、卓馭等齊聚亮相“上汽之夜”釋出會。按照上汽集團董事長王曉秋的話,中國智慧輔助駕駛“四大高手”已“齊聚”上汽集團。
但,這也意味著內部PK的氛圍正在升級。
比如,關於後續和華為合作的尚界,以及和張江高科、阿里巴巴合作的智己兩個品牌的關係,王曉秋公開回應:智己汽車“一號工程”戰略地位永不改變。
不過,由於尚界採用的是華為乾崑智駕,而智己則是與Momenta合作,這也不得不讓人對於後續兩個品牌的銷量對比和上述兩家輔助駕駛方案商的PK關聯起來。
而華為進入上汽體系的勢力範圍,可能並非只有尚界。
作為最早在國內市場匯入卓馭方案的上汽通用五菱,在今年4月對外發布了靈眸智駕技術矩陣,規劃了基礎版、標準版、進階版和旗艦版四大層級。有意思的是,坊間開始傳言,華為乾崑智駕可能會在五菱落地。
實際上,在此之前,華為與卓馭的PK,已經在東風汽車集團內部上演。目前,公開資訊顯示,華為乾崑智駕已經拿下了嵐圖和猛士,卓馭則是定位類似五菱的東風奈米。
此外,在大眾集團,華為乾崑智駕拿下了奧迪,卓馭則是大眾品牌。不過,卓馭在大眾也處於被動局面。4月,地平線與大眾汽車集團宣佈,在高階領域基於HSD方案進一步合作,將支撐大眾在華智慧駕駛研發,透過合資公司酷睿程加速研發並落地車型。
目前,酷睿程基於地平線征程6打造的智慧輔助駕駛方案(支援城區NOA)已經展開大量路測,並將於2026年搭載CEA架構的全新緊湊級純電車型面市。
而在廣汽,Momenta遭遇到了在上汽同樣的境遇。
去年10月,廣汽埃安與Momenta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現有車型合作的基礎上,繼續深化合作。此外,廣汽傳祺品牌的全新車型—嚮往S7,也首發搭載Momenta的“一段式端到端智駕大模型“。
不過,廣汽也在做兩手準備。今年3月,廣汽集團投資設立的新公司—華望汽車技術(廣州)有限公司(華望汽車),與華為深度合作推出全新高階智慧汽車品牌,搭載華為全棧智慧化解決方案,包括輔助駕駛、智慧座艙、智慧車控。
在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看來,由於華為乾崑智駕和地平線都具備從晶片到演算法、系統的垂直整合能力,與Momenta、卓馭(英偉達、TI、高通方案為主)的競爭略勝一籌。
而對於卓馭來說,與Momenta的競爭也是起了大早,趕了晚集。後者股東中,包括豐田、賓士、通用等頭部外資車企。再加上本田、日產等日系廠商的合作落地,在外資車企的競爭陣地,卓馭也處於相對被動的局面。
2023年,卓馭從大疆分拆獨立,並於2024年6月正式啟用“卓馭”作為業務品牌。 在智慧駕駛行業,卓馭科技起初選了一條“下沉路線”,即用低算力實現高階功能。
不過,由於TI平臺在國內輔助駕駛市場的影響力受限(實際上,早期Momenta也是基於TI平臺開發高階泊車),卓馭也不得不開始尋求與英偉達、高通的合作。
而到目前為止,英偉達和高通在中國市場的主要合作伙伴,就是Momenta和卓馭。但,作為晶片供應商來說,合作伙伴的強弱(搶單能力),無疑會影響後續合作的權重分配。
由於在客戶搶單方面,或許是感受到市場壓力,換帥也提上日程。4月,芯流汽車爆料,原博世中國區智慧駕控部銷售總監、總裁商務助理張建兵出任卓馭科技銷售負責人,原負責人塗重文向其彙報,並著手銷售與商務體系的戰略調整。
有訊息稱,目前,卓馭正在與賓士、奧迪、寶馬等豪華品牌接觸洽談;其中,奧迪有兩款新車將與卓馭合作。顯然,一旦撬動賓士,卓馭與Momenta也將全面開戰。
不過,合資品牌能否真正帶來實質性的訂單兌現,還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4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157.1萬輛,同比增長23.5%,佔乘用車銷售總量的70.7%,銷量佔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7.1個百分點。
這也是繼去年10月中國品牌乘用車首次突破70%市佔率之後,達到的最高點。考慮到合資品牌在電動化、智慧化層面仍處於追趕階段,預計自主品牌市佔率年內仍將創出新高。
此外,在奇瑞,地平線也搶先達成了HSD首個量產合作。地平線HSD作為奇瑞「獵鷹方案」的一款先進方案,將於今年9月在星途品牌車型實現全球首發量產。
目前,在奇瑞旗下多個品牌,卓馭和Momenta分別進入了iCar和奇瑞新能源(小螞蟻),星紀元早前則是博世的方案,而華為則是握有智界品牌的獨家合作許可權。
事實上,車企的搭臺(不具備全棧自研能力)策略,加上供應商方案的輪流唱戲,將是未來幾年的常態。而白熱化的競爭態勢,無疑有利於車企在篩選長期合作伙伴的同時(誰能真正帶動銷量),進一步降低輔助駕駛尤其是高速、城區NOA等功能的上車成本。
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監測資料顯示,2024年1-12月,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乘用車前裝標配(含免費選裝促銷)NOA交付197.47萬輛(這個數量級還不包括提供收費選裝的車型,比如,特斯拉),同比增長162.31%。
截至去年底,中國市場共有42個品牌的在售車型提供高速NOA前裝標配配置,但前裝搭載率僅為8.62%。尤其是10-20萬元價位區間高階智駕的前裝標配搭載率僅為1.31%,屬於明顯的市場窪地。
而從今年一季度的高速NOA上車資料表現來看,依然維持高增長態勢。2025年1-3月,國內市場標配(含免費選裝促銷)NOA交付56.95萬輛,同比增長109.61%。
不過,在銷量(功能上車)方面,新勢力仍是高速NOA尤其是城區NOA的主要貢獻陣營。傳統自主品牌以及合資品牌仍處於試水視窗期,短期內依然處於多供應商的博弈狀態。
而在銷量這個硬核KPI面前,即便是車企投資的方案商,也不能倖免。
去年11月,元戎啟行完成由長城汽車獨家投資的1億美元C輪融資。而在當年一季度,元戎啟行的城區NOA功能正式上車魏牌新藍山。不過,今年4月,長城二代哈弗梟龍Max則是搭載卓馭方案正式亮相。
此外,長城與華為乾崑智駕的合作披露,或許也在進入倒計時。此前,長城汽車CTO吳會肖在個人社交平臺發文稱,“樂意跟華為一起,為中國汽車智慧化的美好未來添磚加瓦。”
目前,市場潛在需求規模還在持續釋放,但供應商的廝殺,能否在換來市場份額的同時,真正形成“盈利”能力的護城河,一切還是未知數。
此外,近日有訊息稱,國內某車企將進一步增資文中提到的某家方案商,並可能成為控股股東,這意味著,後續的市場變數還在不斷演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