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中國經濟規模的穩定增長和質量的有效提升依舊展現出較強的慣性和韌性。在內外部壓力交織的背景下,宏觀政策主動作為、進行調控,推動內需回暖、產業升級和結構最佳化,助力經濟向更可持續的方向邁進。
消費作為經濟恢復的關鍵引擎,在政策扶持和結構升級的共同推動下持續改善,服務消費增長強勁,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有望上升。與此同時,以科技製造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高技術產業投資快速增長,成為拉動投資的核心力量。
出口方面,結構多元化趨勢顯現,企業加快向中高階市場邁進,“一帶一路”沿線及東盟等新興市場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有效對沖傳統市場波動帶來的不確定性。

內需端消費仍是中國經濟“頂住壓力”的關鍵支撐。2025年初,圍繞穩定和擴大消費,相關部門密集出臺促消費專項行動,重點覆蓋汽車、家電、電子產品、旅遊等重點領域。例如,多地加快推進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政策,積極引導汽車、家電等耐用品更新換代。在政策推動下,消費市場整體呈現穩步回升態勢。2025年1月—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較前4個月加快0.3個百分點,服務零售額亦保持5%以上的同比增速,延續了持續改善的趨勢。節假日經濟與春季出遊熱潮帶動旅遊、出行等服務消費快速增長,體育娛樂、金銀珠寶等升級類商品銷售5月同比增長達到20%以上,表現尤為亮眼。
從結構來看,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更加明顯,新模式、新場景的不斷湧現增強了消費市場的活力和韌性。一方面,居民消費偏好日益趨向品質化和多元化,帶動高附加值商品快速增長;另一方面,新興消費模式蓬勃發展,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前5個月累計同比增長6.3%,高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均水平。不僅如此,政策層面已明確提出將繼續透過多維度發力釋放消費潛能,下階段,要實施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繼續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增加優質供給,改善消費環境,更好釋放消費潛力,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和民生持續改善。可以預見,隨著穩就業、增收入政策逐步落地,社會保障託底功能不斷完善,居民消費信心有望持續恢復,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將進一步鞏固,成為對沖外部不確定性的“壓艙石”。
展望未來,內需消費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迎來更穩健的增長。隨著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居民收入穩步提升,預計202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將高於2024年。服務消費方面,教育、醫療、文化娛樂等領域的升級型需求將持續釋放,成為消費增長的新引擎。隨著一攬子增收惠民舉措,如提高養老金水平、加強對低收入群體的補貼支援,將有助於促進中等收入群體的穩步擴大,增強消費能力的後勁。同時,圍繞住房、醫療、教育等領域的體制改革也將有效降低家庭大額支出負擔,從而間接提升居民的消費意願與信心。可以預期,2025年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有望達到60%以上,穩居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地位。消費潛力的釋放將呈現一個“政策引導、信心修復、內生增長”相互接續的漸進過程。短期政策刺激見效迅速,中長期居民收入改善與結構性改革有望推動消費由被動反彈向主動擴張轉變,推動內需在中國經濟新一輪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加關鍵的戰略作用。
圖1:消費增長趨勢穩步加快(累計同比)


在外需波動和傳統動能趨緩的背景下,中國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結構最佳化、科技引領、實效提升的特點在5月資料中多維展現。2025年5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其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大幅增長9.0%,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8.6%,充分體現了以高階裝備、智慧製造為代表的新興產業保持快速擴張,正在接棒傳統動能,成為中國工業增長的新引擎。
隨著“兩重”“兩新”政策持續推進,企業加快推進技術改造和裝置更新。1月—5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7%,其中裝置工器具購置投資大增17.3%,高技術製造業中的計算機及辦公裝置製造、航空、航天器及裝置製造等同比增速都超過20%。這一系列資料表明,儘管房地產等傳統領域仍處於調整期,但以製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擴張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正有力對沖舊動能下行壓力,為中國經濟注入持續活力。
展望未來,投資領域有望呈現出更為積極的結構性再平衡。製造業及科技創新相關投資將成為拉動未來增長的主力。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重點支援“兩重”建設,並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為製造業技術改造和高技術產業投資提供政策保障。預計2025年製造業投資、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速仍將顯著快於整體投資水平。基礎設施投資在財政政策引導下亦將保持5%—6%的中速增長。其中,製造業與科技領域比重顯著提升,房地產佔比則穩步回落。這種再平衡不僅有助於降低對房地產的結構性依賴,更將增強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和長期韌性,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圖2:投資結構再平衡趨勢明顯(累計同比)


一方面,新質生產力的加快形成為出口注入堅實支撐,也引導資本加速流向高技術製造和綠色低碳產業,推動出口結構和經濟結構同步最佳化。中國企業依託自主創新與品牌國際化戰略,持續拓展全球中高階市場份額。例如,中國不僅在新能源汽車整車出口方面穩居全球前列,在電池、光伏逆變器、儲能裝置等關鍵零部件領域也實現了大規模出口,廣泛進入歐美及新興市場。
與此同時,一批中國裝備製造龍頭企業,如工程機械、軌道交通、電力裝置等,憑藉出色的價效比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重大專案中頻頻中標,海外版圖不斷擴充套件。從市場結構來看,中國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出口依賴日益上升,對歐美等傳統市場的佔比逐步下降。這不僅是對全球貿易摩擦環境的積極適應,更是中國外貿多元化戰略取得階段性成效的體現。
海關資料顯示,美國在中國出口中的佔比降至約12%,較2018年時的19.3%下降逾7個百分點。同期,東盟已超越歐美,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多元化的市場分佈有利於提升中國出口的抗風險能力與韌性。
儘管外部環境仍面臨不確定性,中國製造業依靠全產業鏈優勢、持續的技術進步以及產品和市場結構的最佳化升級,努力在全球出口格局中保持堅實地位,並探索塑造新的比較優勢與增長空間。
圖3:外貿結構多元化趨勢明顯(出口佔比與市場集中度指數)

資料來源:Wind以及工銀國際整理(HHI指數越大表示市場集中程度越高,反之越低。)
展望未來,2025年下半年中國出口有望在短期因素支撐下保持一定韌性。一方面,若美國維持現行的關稅減讓安排,將有助於中國對美出口逐步企穩。另一方面,在關稅暫緩期結束前,“搶出口”現象可能持續發酵,為第三季度出口表現提供支撐。但從中長期看,出口增速或將逐步回落。

面對內外部環境的深刻演變,中國宏觀政策在穩增長與防風險之間有序平衡,為經濟發展注入更多確定性與信心。財政政策方面,2025年全國“兩會”將赤字率目標上調至4.0%,在全面評估經濟形勢的基礎上,釋放出穩預期、強信心的政策訊號。政策制定保持克制與靈活並重,注重節奏掌控與工具組合,推動財政資源高效配置。
財政部資料顯示,4月全國稅收同比增長1.9%,反映出經濟活動持續回暖,也印證前期財政政策逐步顯效。政策強調加快專項債發行、推動在建專案加快落地,同時預留政策空間,以實現有效靠前發力與政策空間託底的平衡思路,為當前穩增長與中長期發展夯實基礎。面對財政收入增長承壓的現實,財政政策更加註重“最佳化支出結構,精打細算、有保有壓”,確保有限資源精準投向民生保障、基礎設施補短板、綠色轉型等關鍵領域,推動財政政策兼顧總量支援與結構最佳化,在有效增強政策持續性與抗風險能力的同時,也為未來發展積蓄了更多潛力。
圖4:財政收入同比增速轉正(當月同比)

資料來源:Wind以及工銀國際整理
圖5:財政支出靠前發力(當月同比)

資料來源:Wind以及工銀國際整理
貨幣政策方面,央行堅持適度寬鬆的主基調,注重在短期調控與長期平衡之間把握節奏。年初以來,央行已透過降準、結構性工具投放及靈活調節流動性等手段,精準支援實體經濟,重點聚焦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及中小企業融資等關鍵領域。同時,執行層面展現出較強的政策定力,未因短期波動頻換變向,而是根據財政政策節奏和外部環境變化靈活調整操作路徑。
在匯率管理方面,央行堅持市場化導向,合理引導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強化跨境資本流動穩定性。同時,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繼續加大投放力度,確保金融資源精準流向高質量發展領域。
展望2025年下半年,在美聯儲可能進一步降息、國內通脹保持溫和的背景下,中國貨幣政策有望保持寬鬆取向,預期年內仍存在一次降息的可能,幅度或在10—20個基點,另可能實施一次25—50個基點的定向或全面降準,以推動信用擴張、降低融資成本、穩定市場預期。政策目標不僅在於託底內需,更著眼於提升資金配置效率,引導資源流向新質生產力領域。
展望2025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將在外部壓力與內部動能的交織中延續溫和復甦態勢,實現穩中有進。儘管外部不確定性猶存,但國內政策預計將保持戰略定力,適時加力,確保經濟執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內。隨著政策效應逐步顯現,經濟執行有望在更均衡、更可持續的軌道上穩步前行。在基數效應減弱與內需持續修復的共同作用下,預計2025年全年GDP增速有望達到5%左右,基本實現預設目標。
表1:2025年中國經濟資料預測

資料來源:Wind以及工銀國際整理

責編 | 張雨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