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中國金融市場:政策助推股市復甦

日報
專欄
熱點
國際
活動
精準金融政策調控成為市場關注的核心。(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文|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 · 田軒 <<<<
2024年12月,國內金融市場情緒回暖後出現短暫回撥。股市表現出色,市場信心逐步恢復。宏觀槓桿市場保持穩定,社融規模持續擴大,貸款利率保持低位,企業融資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貨幣與同業市場維持寬鬆態勢,短期利率保持穩定。債市方面,10年期國債利率大幅下降,多種債券利率創下歷史新低。非傳統銀行金融和影子銀行市場在監管引導下保持穩定。儘管銀行與信貸市場整體增長穩健,但企業中長期貸款需求仍顯低迷。寬鬆政策效果顯著,市場情緒明顯回暖。未來,精準的金融政策調控將成為市場關注的核心。
宏觀金融狀況指數解讀
圖一:分市場指數比重累計圖與擬合線
(資料蒐集/康煒隆 陳諾)
注:圖一為分市場指數堆積柱狀圖,配有總指數擬合線,以2008年1月至2024年12月的最低點(100)為基準
1.股票市場
指數環比增長2%,從27.2升至27.6;同比增長更是高達7%,主要得益於政策刺激和經濟基本面向好。政策方面,政府透過一系列措施來刺激市場活力。例如,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和《上市公司股東會規則(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旨在最佳化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強化內部監督,提高治理效率。這些規則的調整有助於識別和防範財務風險,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從而增強投資者信心,提高股票市場吸引力。預期2025年將有一系列利好政策出臺,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
經濟基本面的向好也是推動股票市場指數變化的重要因素。隨著經濟的逐步復甦,市場活躍度和資金流入增加,投資者情緒有所回暖。上市公司分紅與回購的現象也顯著影響了股票市場的投資者情緒和市場信心。分紅與回購的增加可以直接增強投資者信心,推動股票需求上升,進而可能提升股市指數。同時,分紅回購作為股票市場的重要訊號,可以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提高市場的活躍度和吸引力。
展望未來,股票市場的發展需關注政策最佳化和上市公司質量提升。為增強市場信心和穩定性,建議放寬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的資金來源限制,允許使用專項債券、回購貸和股權融資等多種融資工具,並提供稅收優惠和政策支援。同時,需加強回購資訊披露透明度,防止市場操控和內幕交易,確保公平公正。在政策層面,除了上述回購措施外,還應加強逆週期調節,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應對經濟波動。此外,提振消費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而改善就業和提升民營企業家信心是促進消費的基礎。因此,政府應加大對就業和民營企業的支援,為股票市場的穩定發展奠定堅實經濟基礎。
2.宏觀槓桿市場
指數環比維持在23.3,未見顯著波動,同比增長4%,顯示資金運作效率提高,融資結構持續最佳化,反映出宏觀政策對市場的穩定支援。金融資料中,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長8%,高於信貸增速,突出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支援。儘管人民幣貸款同比增長7.6%,政府債券、企業債券及表外融資(如信託貸款)增量顯著,推動了整體融資增長。此外,企業債券和信託貸款的增幅較大,突顯非信貸融資方式對市場的補充作用,進一步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提高了資金運作效率。
宏觀槓桿市場透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調節經濟需求與供給,其穩定發展對於經濟持續增長至關重要。在當前外部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擴大內需成為支撐經濟的關鍵。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協同作用,如增加財政赤字、發債、降準降息等手段,將有效促進市場流動性,推動企業投資和消費需求增長。
未來,應繼續堅持擴大內需戰略,透過最佳化財政與貨幣政策組合,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針對性。這包括適度增加財政赤字,發行更多政府債券以支援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同時透過降準降息等措施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升市場流動性。這些政策將有助於穩定經濟預期,提升居民收入,刺激消費需求,從而推動經濟長期穩定增長。
3.貨幣與同業市場
呈現出較強的活躍度,金融指標環比增長2%,從23.5上升至24,顯示市場流動性顯著增強,央行將審慎使用降準降息政策,保持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平衡。與去年同期相比,該指標下降了23%,但這主要反映了流動性寬鬆政策持續發揮作用,同時市場對資金的需求也在迅速回升的現狀。降準降息作為常用的貨幣政策工具,通常會降低資金成本,增加市場流動性,從而可能推動股票市場上漲,並減輕債券市場的壓力。
然而,貨幣寬鬆政策也可能帶來一定的副作用,特別是當流動性過多時,可能對匯率產生影響,帶來貨幣貶值的壓力。因此,央行在使用降準降息等政策工具時將保持審慎態度,並根據經濟形勢、匯率狀況、金融市場的執行情況等因素靈活調整政策時機。央行強調的“擇機降準降息”正是為了精準發力,避免盲目寬鬆帶來的潛在風險。
此外,央行的政策“組合拳”還包括降低融資成本、釋放銀行體系流動性,尤其是向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提供支援。這些措施有助於提升市場信心,推動經濟增長。總的來說,央行的政策將保持“穩字當頭,動靜相宜”的原則,採取漸進式的降息策略,並透過精準的結構性工具來調控市場,以實現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平衡。
4.債券市場
近期這一金融指標環比減少了12%,從34.2降至30.2。這一變化顯示出市場活動的放緩,可能是由於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或市場流動性緊張所導致。環比的下降可能反映出債券市場的需求在短期內有所減弱,尤其是在宏觀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增加或利率預期發生變化的背景下。然而,從同比資料來看,債券市場金融指標增長了8%。這表明儘管短期內市場面臨一定的壓力,但長期來看債券市場的需求和投資者信心有所恢復。
在債券市場方面,創新債券融資工具和資產證券化產品的推廣正在發揮積極作用。這些創新工具不僅有助於拓寬市場的融資渠道,還能豐富投資產品型別,從而吸引更多投資者進入債券市場。這種趨勢可能會進一步影響債券市場的收益率、流動性等關鍵指數,為市場的未來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5.非傳統銀行金融市場
該市場指數表現相對平穩,環比微減0.6%,從22.6升至22.5,整體執行穩定。同比來看,該市場增長11%,反映出市場對非傳統銀行金融服務的需求持續增長,可能得益於技術創新、數字化轉型及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因此,儘管短期內市場略有波動,但長期趨勢向好,投資者對非傳統銀行業務的信心逐步增強。
為推動非傳統銀行金融市場更快發展,建議採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減少非市場化干預、最佳化政府性基金管理,以確保民間資本與政府資本享有平等待遇,進一步提升社會資本活躍度。此外,通過出臺容錯免責機制、稅收優惠政策和風險補償措施,可以有效支援非傳統銀行機構更好地服務中小企業和高科技領域,促進市場的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
相比之下,銀行與信貸市場承壓,金融指標環比持平,保持在26.4,表明信貸需求持平。從同比來看,銀行與信貸市場下降了4%,顯示出傳統信貸市場在經濟增長放緩、融資環境趨緊以及風險偏好下降的背景下,面臨一定的挑戰。這一變化可能反映出企業和個人的信貸需求增速放緩,且銀行在放貸過程中可能更加謹慎,導致整體信貸活動有所減少。
全年金融狀況總結與政策建議
2024年12月,中國金融市場呈現出略微回撥的特徵,整體指數有所下降,反映出市場在經歷了一段增長期後進入短期調整階段。縱觀全年,2024年中國經濟在多重壓力下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尤其是在政策支援下,資本市場表現相對穩健。2025年經濟工作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以穩定經濟增長,提振消費和擴大內需。2024年政策特別是新“國九條”及其相關舉措,穩定了市場預期,優化了投資環境。資本市場在政策推動下迎來了顯著的增長,A股主要指數上漲,市場信心得到提振。為了確保這些政策的落實,需要強化法律法規、監管機制和跨部門協調。
股市在眾多分市場中表現突出,得益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穩定股市的政策目標,進一步傳遞了政策對股市的重視。預計未來將出臺更多針對性的政策,最佳化市場結構,吸引長期資金入市,從而增強市場活躍度。
2025年中國經濟面臨多重挑戰,尤其是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和國內需求不足的背景下。為了確保經濟的穩健增長,政策應重點聚焦在提高宏觀政策的傳導效率和最佳化財政資金的使用。一方面,貨幣政策需要繼續保持流動性充裕,透過降準、降息等常規手段,充實政策工具箱,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的作用,特別是在支援科技創新、綠色金融和消費金融等領域方面提供更加精準的支援。另一方面,財政政策要加大財政赤字率,擴大特別國債和地方專項債發行規模,以緩解地方財政壓力,同時注重財政支出的最佳化,優先保障民生領域的投入,提高預算執行的透明度和效率。
在資本市場方面,政策應繼續深化投融資改革,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要加強法規體系建設,確保新“國九條”和“科創16條”政策落到實處,進一步最佳化市場結構,促進長期資金入市,增強市場的活躍度和穩定性。此外,政策應注重提升上市公司質量,透過加強監管和資訊披露透明度,推動企業提高分紅水平和回購力度,進一步激發投資者信心。
在風險管理方面,政策需要重點關注房地產市場和債務風險,避免系統性風險的蔓延。房地產市場仍面臨較大的調整壓力,政策應透過適時的調控措施來穩定市場,推動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同時,針對債務風險,需要最佳化金融監管,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防範過度債務帶來的潛在風險。
最後,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應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政策應加大對關鍵技術領域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支援,鼓勵外資和民間資本參與,推動創新成果轉化,打造新的經濟增長引擎。透過綜合性政策組合,2025年中國有望在挑戰中保持經濟的穩步增長。
圖二:“道口金融晴雨指數”總指數歷史分佈情況
注:圖二展示了2008年1月至2024年12月的“道口金融晴雨指數”總指數分佈,其中紅色區域代表擴張期,綠色為平和期,藍色為緊縮期
REVIEW
推薦閱讀

在看”點這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