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關注美國媽媽網⬇️
寶寶撞到頭,由於嬰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尚未完全發展,無法準確描述自己的不適,因此我們更難察覺腦震盪的症狀。瞭解腦震盪的成因、症狀以及應對方法,對保障寶寶的健康至關重要。
什麼是腦震盪?
腦震盪屬於輕度顱腦損傷(TBI),通常是由於頭部或身體受到撞擊,導致大腦在顱骨內急劇晃動。這種劇烈的晃動會使大腦組織受到拉伸,並引發化學變化,暫時影響大腦的正常功能。
嬰幼兒為什麼容易發生腦震盪?
嬰幼兒的身體結構使他們更容易發生頭部受傷,主要原因包括:
✔ 頭部比例較大:相比於身體,嬰幼兒的頭部佔比更大,重心偏高,因此在跌倒時更容易頭部著地。
✔ 頸部肌肉發育不完善:控制頭部運動的能力較弱,受衝擊時更難保護自己。
✔ 顱骨較軟、較薄:相比於大孩子,嬰幼兒的顱骨結構更脆弱,對撞擊的緩衝能力較差。
嬰幼兒在學步階段經常跌倒,尤其是在學走路、奔跑、探索環境的過程中,頭部容易受到撞擊,因此家長需要特別注意。

如何預防嬰幼兒腦震盪?
為了降低寶寶受傷的風險,家長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家庭安全防護:
-
樓梯安全:在樓梯的頂部和底部安裝安全門,防止寶寶跌落。
-
傢俱防護:將重型傢俱(如書櫃、衣櫃等)固定在牆上,防止寶寶攀爬時傾倒。
-
防護措施:安裝窗戶護欄,浴室使用防滑墊,避免摔倒事故。
-
換尿布安全:在換尿布臺或床上時,始終用手扶著寶寶,防止翻滾跌落。
外出安全:
-
乘車時正確使用兒童安全座椅,確保寶寶被牢固固定。
-
選擇適合年齡的遊樂設施,避免使用超出寶寶能力範圍的裝置。
家長還可以諮詢兒科醫生,獲取更多安全建議。
嬰幼兒腦震盪的症狀
寶寶發生腦震盪後,可能會表現出行為和情緒的變化,常見症狀包括:
✅ 變得更加易怒、煩躁,哭鬧不安
✅ 變得特別粘人,不願離開家長
✅ 睡眠和飲食習慣發生變化,如睡得過多或過少,不願吃奶或吃飯
這些症狀可能會在受傷後立即出現,也可能在幾天後才表現出來。家長需密切觀察寶寶的情況,並適當讓他們休息。
哪些症狀需要緊急就醫?
如果寶寶頭部或身體受到撞擊,並出現以下任何一種情況,應立即帶去醫院急診:
⚠
嚴重哭鬧,無法安撫
(嬰兒)
⚠
拒絕吃奶或進食
(嬰兒)
⚠ 反覆
嘔吐或噁心
⚠ 說話含糊不清
⚠
異常睏倦或無法喚醒
⚠
瞳孔大小不對稱
(一隻眼睛的黑色部分比另一隻大)
⚠
抽搐或癲癇發作
⚠ 行為異常,與平時不同
⚠
短暫或長時間失去意識
(即使只是短暫昏迷,也應嚴肅對待)
如果寶寶出現這些症狀,請立即就醫,以確保他們的安全。

嬰幼兒腦震盪如何診斷?
醫生會詳細詢問事故經過,包括寶寶受傷時的狀況、既往健康史以及受傷後的表現。由於寶寶還不會自己描述感受,家長的觀察非常重要。
那麼是否需要影像學檢查?通常情況下,嬰幼兒不需要進行CT或MRI檢查,除非醫生認為有必要。
腦震盪主要影響的是大腦的功能,而非結構,所以即使CT或MRI檢查結果正常,寶寶仍然可能出現腦震盪症狀。
嬰幼兒腦震盪的恢復與護理
休息是最重要的治療方法。
寶寶可能需要減少日常活動,如:
-
暫停上託兒所或幼兒園,讓大腦有足夠時間恢復
-
減少玩耍時間,避免過度疲勞
-
避免嘈雜環境,給寶寶一個安靜的休息空間
但並不意味著完全限制活動!
-
適當活動有助於康復,可以讓寶寶進行輕度玩耍,但要注意減少活動時間,並適當增加休息間隔。
-
避免二次傷害,直到寶寶完全康復前,不要讓他們參與可能導致再次頭部受傷的活動。

寶寶腦震盪後能睡覺嗎?
過去的觀點認為寶寶腦震盪後不能睡覺,需要定期叫醒,但現在的醫學研究表明:
✅ 寶寶可以正常睡覺,睡眠對大腦修復非常重要。
✅ 除非醫生特別要求,否則無需定期叫醒寶寶。
但家長仍需密切觀察寶寶的睡眠狀態,確保他們沒有異常情況。
寶寶需要多久才能完全恢復?
嬰幼兒的恢復時間可能比大孩子更長,因為他們的大腦仍處於快速發育階段。
-
較大的孩子通常在3-4周內恢復
-
嬰幼兒可能需要幾周甚至更長時間
如果寶寶的症狀持續或加重,請及時與醫生聯絡,以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或治療。

(圖片來自網路,尊重原創,若侵權請聯絡刪除)



推薦閱讀



分享母嬰知識 關注寶寶成長
微信公眾號:usmama_com
新浪微博:@美國媽媽網
求分享

求點贊

求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