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位叫做“張玄化”的博主在微博發文,聲稱米湯可以完全代替奶粉和母乳,他還強調米湯喂到10個月就可以了,10個月以後停母乳和米湯,開始換蓮藕粥餵養,寶寶就會長得特別壯,而不胖。
而他的依據則主要在於,在沒有奶粉的時代,奶水不夠的媽媽會用米湯餵養孩子,並且喝奶粉的寶寶大便酸臭、容易哭鬧、容易生病、容易水腫。

(該博文目前已經刪除)博主聲稱米湯可以完全代替奶粉和母乳丨截圖
該微博的內容引起爭議後,張玄化曾在評論中補充道:“我的原意是:有些寶媽又沒母乳、寶寶對奶粉又過敏的情況下,米湯也是一個備用的選擇。老一輩的在這種情況,也都是喝米湯,也養大了,總不能讓孩子餓著吧。”

(該博文目前已經刪除)博主在評論裡的補充解釋丨截圖
我們不太清楚他所定義的“喝奶粉的寶寶”具體月齡,以及奶粉指代的究竟是哪一種奶粉。看到他強調米湯只能喂到10個月,他的意思應該是:0~10月齡的嬰兒可以用米湯代替奶粉和母乳餵養,並且米湯可以極大緩解奶水不夠的焦慮,讓那些奶水不夠的媽媽們,心安而不懼。
但不好意思,米湯實在接不住這潑天的寄望。
米湯所含的營養,真的很一般
大米中蛋白質含量較低,米湯中則更少。如果僅依靠米湯餵養,蛋白質的量無法支援嬰兒的生長發育。此外,米湯中也缺少嬰兒神經發育所需的二十二六烯酸(DHA)和牛磺酸。
大米的最主要成分是澱粉,而嬰兒4月齡前澱粉酶分泌較少,消化澱粉的能力較弱。不僅如此,此時嬰兒的其餘消化功能也都未發育完全:胰脂肪酶活力低、肝臟分泌膽鹽少,因此他們消化與吸收脂肪的能力也較差。所以不管是米湯還是米油,此階段的嬰兒都較難消受。
大米、米湯或者蓮藕粥還缺乏6月齡以上嬰兒必需補充的鐵。如果僅以米湯或蓮藕粥餵養10月齡和更大的嬰幼兒,有導致缺鐵性貧血的風險。
2020年,國家衛健委釋出了《嬰幼兒健康餵養教育核心資訊》,指出科學良好的餵養不僅有利於兒童健康,更能為其一生健康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在科學餵養準則裡,特別強調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天然食物,0~6個月嬰兒提倡純母乳餵養,6個月起應當新增輔食,在新增輔食基礎上可繼續母乳餵養至2歲及以上。這些建議不是一家之言,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多國衛生健康機構,都是這麼推薦的。
從現有證據看,母乳餵養有利於嬰兒體格發育健康、有利於嬰兒腦神經功能和認知發展、有助於嬰兒免疫系統平衡發展,降低過敏風險。這些好處主要得益於母乳中所含的各類營養物質,包括α-乳清蛋白、乳鐵蛋白、低聚糖、不飽和脂肪酸、牛磺酸和溶菌酶、抗體等。

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嬰兒應純母乳餵養6個月,以達到最佳的生長、發育和健康“的全球公共衛生策略。同時出具報告列舉了母乳餵養對母嬰雙方的多種益處,包括降低一歲內嬰兒下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發生風險降低23%丨pediatrics.episirus.org
奶水不夠怎麼辦?
當然,按照上述所說的方式餵養是最理想情況,現實中確實有很多媽媽會面臨該博主所說的“奶水不夠”的情況。
足月新生兒的胃容量為20~50毫升,生後10天可增加到100毫升,6月齡時達到200毫升。我國女性產後6個月內平均每日泌乳量約為750毫升,如果決定母乳餵養,大部分哺乳期媽媽母乳中含有的能量和成分,是可以滿足6月齡內嬰兒生長發育所需的。
《中國嬰幼兒餵養指南》給出了一些特徵來幫助判斷母乳餵養是否充足:
①嬰兒每天能夠得到8~12次較為滿足的母乳餵養;
②哺餵時,嬰兒有節律的吸吮,並可聽見明顯的吞嚥聲;
③出生後最初2天,嬰兒每天至少排尿1~2次;
④如果有粉色尿酸鹽潔淨的尿,應在生後第三天消失;
⑤出生後第三天開始,每24小時排尿應達到6~8次;或者如果嬰兒每天能尿溼5~6個紙尿褲,就說明嬰兒已經吃飽;
⑥出生後每24小時至少排便3~4次,每次大便應多於1大湯匙;
⑦出生第三天後,每天可排軟、黃便4~10次;也可透過稱量嬰兒攝乳前後的體重來判斷,但通常情況下不需要這樣做;
⑧嬰兒體格生長可用來判定嬰兒一段時期內(2周至1個月)的母乳是否充足,可定期測身長、體重、頭圍的發展。
而當母嬰雙方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母乳餵養時,比起所謂的“米湯餵養”,更科學的做法是在醫生指導下選擇適當的嬰兒配方食品進行餵養,也就是俗稱的“配方奶”。此類食品是參考嬰幼兒發育中的營養需要和母乳成分,經過配方設計(蛋白質比例調整、營養素強化和功能成分的新增)和工藝處理的動物乳類。
雖然母乳中的益生菌、抗體等活性免疫成分是一些配方食品無法比擬的,但在無法母乳餵養的情況下,這類食品可以最大程度地模仿母乳的功能,儘可能為無法母乳的孩子提供成長所需的能量和營養物質。
嬰兒配方食品除了常見的一段、二段奶粉,還有針對特殊需求和遺傳性代謝疾病(如苯丙酮酸尿症)患兒的配方奶,以及解決牛乳過敏的水解蛋白配方、氨基酸配方奶等。這些都為特殊情況下的科學餵養提供了選擇。
目前沒有證據證明,在6月齡之前新增非母乳或非嬰兒配方食品以外的食品,對嬰幼兒有健康益處。反而有證據提示滿4月齡前,在母乳的同時新增其他食物可能增加其兒童期超重肥胖風險。在我國西藏地區則發現過早(1~3月齡)新增藏民的主食糌粑糊,會引起嚴重營養不良,具體表現包括生長遲緩、低體重、消瘦,這主要是因為嬰兒的消化酶不成熟,無法消化糌粑的營養成分,導致腹瀉和嘔吐、消化功能紊亂,並進一步導致營養不良。
在6月齡之前餵養普通成人牛奶粉、羊奶粉或者駱駝奶粉等七七八八的奶粉,也不適合嬰兒發育,這些奶粉中的異源蛋白質會透過新生兒不成熟的腸粘膜細胞間隙進入體內,會增加過敏風險。

在目前的生活水平下,是可以更加科學地養育的丨圖蟲創意
最後想說,嬰兒哭鬧不一定就是飢餓的表現。身體不舒服、情緒不佳都會哭鬧,如果發生異常哭鬧,應及時排查原因,而不是單純的透過哺乳來解決。事實上,哭鬧是嬰兒表達飢餓的最後一個表現。當一個孩子感到餓的初期,他會透過增加動作和表情等方式向餵養者傳達想進食的訊號,在長時間無法得到回應後,嬰兒才會透過哭鬧錶示不滿。
雖然米湯在生活水平低、物質匱乏的時代,曾作為母乳的補充甚至嬰幼兒的主要食物來源,但僅靠米湯的營養成分不足以支撐一個人類幼崽的健康成長,無論是體格還是神經系統、認知能力。面對初來乍到的人類幼崽,在目前的生活水平下,是可以更加科學地養育的。
張玄化打著“為你好”、“古法”等情感符號,鼓吹缺乏科學依據的事物,這何嘗不是另一種精心包裝的陷阱?
參考文獻
[1]曹軍. 嬰兒餵養與米、麵粉及豆漿晶必需氨基酸模式分析. 實用兒科臨床雜誌,1994,09(03):162-163. DOI:10.3760/cma.j.issn.2095-428X.1994.03.127
[2]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印發嬰幼兒餵養健康教育核心資訊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8/01/content_5531915.htm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strategy for infant and young child feeding[R].Geneva,Switzerland: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3:1-30.
[4]中國營養學會. 嬰幼兒餵養指南.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衛生出版社。
[5]劉秀秀,李玖軍,吉美多布傑,等. 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人民醫院兒科住院嬰幼兒營養不良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17,24(11):855-858.DOI:10.3760/cma.j.issn.1673-4912.2017.11.013
作者:妍天
編輯:黎小球
封面圖來源:微博截圖(左)、圖蟲創意(右)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