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真棒】:“爸爸真棒”是一個K12原創教育平臺,致力於理性、深度、有啟發的融合教育探索。
2024年以來,找不到工作的恐慌已經燒到頂尖名校硬核STEM專業的畢業生。這一趨勢暫時還看不到扭轉的跡象。
比如位於美國矽谷的加州伯克利2024年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學生中,
竟然有超過1/4的學生仍在找工作。
難怪伯克利計算機教授James O'brien曾憂心忡忡地表示,科技專業的學位已經不再能確保就業,哪怕連GPA4.0的頂尖學生也會拿不到一個offer!
“如今開始攻讀學位的人,可能在四年後畢業時發現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就業機會極其有限的世界。再加上越來越多人正失去工作,一個嚴重的危機即將來臨。”O'Brien教授說。
華裔女生Lucy 2020年在疫情期間畢業,手握工商管理及平面設計的文憑,卻完全找不到工作。這時,她在Instagram上看到主打旅行的網紅Tina Lee招聘助理的帖子,就留言應聘。
如今,她的工作包括在巴黎的高階酒店Le Metropolitan拍照,或是在紐約的住所發帖、回覆粉絲等。因為她的工作時間靈活,她還兼職接一些別的平面設計的活。
網紅助理是一個很多人沒有聽說,但正在蓬勃發展的行業。據招聘公司透露,平均工資為每週1000美金。
另據中國日報報道,有一家叫做Favor Pets的中國公司,近年培訓了3萬寵物美容師、4000名寵物訓練師和300名寵物醫療技師,其中不乏高學歷的年輕人。
“乏善可陳”和“裹足不前”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2025年全球經濟的展望。發達經濟體的增長率預期只有1.9%,最快的印度為6.5%,中國是4.6%。全球幾乎所有消費品和工業品都嚴重過剩,最過剩的可能就是大學畢業生。
這些新興行業的崛起,揭示出全球生活方式和觀念的新趨勢。理解了這些暗流,對未來的學業和求職規劃大有裨益。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美國人一年花在寵物身上的錢達1860億美元
(數字來源:the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已超過育兒費用。
2019年以來,年複合增長率達11%,而且完全沒有放緩的跡象。摩根斯坦利預計,到2030年美國的寵物經濟將達到2600億美元;平均到每個家庭是年1773美元的開支。
人類更把自己的偏好完全投射到寵物身上。如今,寵物食品有素食、低脂、生鮮、非轉基因、保健品線。一向以來人類用動物做實驗,開發化妝品和藥物,如今輪到人類為寵物試吃生鮮食品——寵物罐頭和包裝食品被認為是有必要迭代的上一代產品。
寵物自然有自己的服裝、飾品、護膚品(包括敏感肌膚系列)、香水、玩具、遊戲屋和臥房系列,更有定期去美容、護理、水療、體檢、打疫苗、甚至上興趣班的權力。它們的情感需求也得到重視:主人們會在紀念日給它們購買禮物。
不僅如此,圍繞著寵物的攜寵旅行、寄養、智慧裝置、社交、賽事、出行、保險、殯葬等衍生行業也應運而生。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80後90後對寵物的興趣超過孩子,而95後及00後更甚。有資料表明,越年輕越捨得在寵物身上花錢。據美國寵物產品協會(American Pet Products Association)的一項調查,寵物禮品的平均開支達到44美元。
寵物經濟的紅火不限於美國,歐洲寵物市場的就業人數翻倍式增長,而少子化的日本,更是以貓狗數量(1580萬)超過15歲以下兒童數量(1400萬)而聞名。預期中國的寵物市場也將在明年達到3613億人民幣的規模。
其中圍繞寵物的社交媒體內容產業十分值得關注。2023年,抖音上僅關於貓的影片就達到5020億次播放量。寵物網紅坐擁百萬粉絲,是品牌不可忽略的營銷夥伴。
嗅覺最為敏銳的私募基金已經開始佈局寵物經濟,大肆併購寵物連鎖診所。圍繞這個行業的職業方向,包括獸醫、診斷助理、美容師、零售管理者、產品研發營銷、活動策劃、社交媒體內容運營、保險金融等。
過去,整容被認為是明星和愛慕虛榮的人才去做的事,很多整過容的人打死都不承認,美容醫師協會也非常不鼓勵從業人員進行任何宣傳。
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整容變得越來越先進、簡單、便宜、安全,在全球颳了醫美旋風。據美國調查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的預測,全球醫美行業未來5年有望翻番,達到1430億美元的規模。整容醫生也開始直播吆喝他們的魔法。
可想而知,又是年輕人最快擁抱這場革命。他們從豐唇和美白牙齒開始嘗試,漸漸地讓美容醫生在臉頰骨、鼻子上動刀。一旦嚐到甜頭,很多人都停不下來,會繼續臉部和身體多個部位的再造。
年輕人善於在網上搜索攻略,找到全球範圍的整容窪地,開始結伴整容旅行。波士頓郊外黎巴嫩社群的年輕人約貝魯特的醫美診所,韓國的漢城變成洛杉磯之外的第二個整容之都。
年紀大的人也躍躍欲試,土耳其航空獲得了“土耳其植髮航班”(Turkish Hairlines)的綽號,因為它運送著一個個航班的禿髮者到伊斯坦布林做植髮。抗皺注射毫無疑問是熱點中的亮點:僅在中國,就有約1/5的人計劃在未來5年內做抗皺注射。非持牌醫美機構也能提供注射服務。
業界人士認為,今後醫美手術會如同年度體檢一樣普及,跟買個口紅差不多。
除了整容醫生這一顯而易見的職業路徑之外,全產業鏈的職業機會包括:連鎖設施運營和宣傳,諮詢服務、醫美旅行服務、保險、APP開發運營。整容業全球化、數字化趨勢明顯,使用者上傳照片到APP,APP推薦各種醫美方案,選定方案時,APP會直接把附近的診所及全球價效比高的海外診所推薦給你。
全世界有37億體育迷,到2028年可望增長到39億。85%的網際網路使用者表示會在螢幕上觀看體育賽事。根據Two Circles運動諮詢公司的研究,全球體育IP擁有者的年營業額為1590億美元,其中39%來自轉播權。美國最大的媒體公司超過1/5的預算花費在體育內容上。
足球仍然是最賺錢的運動。皇家馬德里2024年收入增長1/4,成為第一個年收超過10億歐元的俱樂部。曼聯隊多年成績低迷,俱樂部照樣年年擠入收入前5強。體育IP一旦形成,生命力非常持久。
流媒體平臺的內容製作和傳播十分搶眼。2024年11月,網飛實況轉播泰森Vs保羅拳擊戰,全球觀眾超過1.08億,創造了流媒體最高體育收視率。
今年,網飛製作的“極速求生”一級方程式賽車紀錄片可望推出第七季。這一大火紀錄片系列為曾經一度低迷的賽車吸引培育了新一代車迷,帶動著門票銷量,甚至推高門票價格,並吸引到大批新的美國贊助商。
流媒體平臺網飛、亞馬遜Prime和Apple TV正催生一大批新的體育賽事,如牛仔競技、沙包遊戲、匹克球、帆船賽和不可思議的打耳光比賽。
電子競技日益去汙名化。韓國青年Lee Sang-hyeok的年收據說超過韓國所有職業足球選手。漢城電競學院已開出連鎖學校,有3000名學生在這裡磨練技術。他們的家長每月支付500美金的學費,覺得電競是正經工作,即使當不了職業選手,也能在遊戲開發界謀生。
在美國,69%的Z世代在網上看電競內容。而油管上,電競是僅次於音樂的第二大類別。
另一個日漸去汙名化的是體育博彩。美國2018年立法解禁體育博彩,使這個行業爆發式增長:40%的美國人稱自己參與過體育博彩,2024年,美國人在體育和總統大選上下注總額達7000億美元。業內人士預計到2030年,行業規模會增長3-4倍。而隨著體育博彩的全面線上化,這個曾經小眾的行業如火如荼,以最快的速度席捲全球。
據諮詢公司H2 Gambling Capital的估算,體育博彩僅全球下注者賠付出的現金高達1300億美元。歐洲更是體育博彩的中心,2017年以來貢獻了全球1/3的增長率。
據調查,熱衷體育博彩的多為高收入職場男士,這也許是各國政府開禁體育博彩的主要原因之一:體育博彩似乎對社會造不成太大危害。它甚至還有用腦、社交、社群凝聚等正面屬性。
雖然成為職業選手的門檻很高,但是整個泛體育產業的職業門類卻相當五花八門,包括經紀人、營銷、俱樂部、賽事、設施運營、公關、贊助管理、內容製作宣傳、資料分析、智慧財產權及法律事務、運動科技、運動心理、康復理療、培訓學校運營、融資投資等。
過去兩年,Taylor Swift以一己之力,給全球各個領域的專業人士都上了一課,讓全世界看到娛樂業那深不可測的巨大潛能,以及如何把這種潛能變現的魔術。
哪怕在美國經濟最黑暗的30、40年代,美國人也還在看電影、聽流行音樂。Frank Sinatra 、卓別林和秀蘭鄧波兒幫助失業者熬過大蕭條的艱難歲月。
如今,全球經濟再不好,世界各國人民也已積累了足夠的家底,他們願意為Taylor Swift和各種大大小小的明星、網紅買單。演唱會開辦之處,機票、酒店爆滿漲價、周邊產品脫銷。普華永道預測,全球娛樂業媒體產值在2028年將達到3.4萬億美元,增長率高出GDP增長。
日本經濟失去了三十年,半死不活,然而“推活”——支援明星的各種活動卻始終一枝獨秀。每個年齡階段的人群都有自己的推活物件,包括動漫、遊戲、影視劇和明星、偶像團體、以及傳統的落語、歌舞伎。
據調查,中學生每4人就有一人推活,月消費一萬日元。18-24歲的年輕人中,大約40%每月花費3萬日元推活。如今推活更逐漸高齡化,50歲以上女性中每2人就有一人參與,有些家庭是三代共同推活,各追各的偶像。
推活如此普及,以至於航空公司竟推出了攜帶亞力克人形立牌上機及拍照指南。2024年,東京舉辦了首次推活商品博覽會,展示各種匪夷所思的推活創意商品,比如家中的專用帶燈玻璃展示櫃、看演唱會的高效能望遠鏡等。在博覽會上花上10幾萬幾十萬、全年花上1000萬以上的大有人在。很多人表示,需要在平凡無聊的生活外尋找刺激。
■ 為周邊“穀子”專門做的收納和各種奇奇怪怪的演唱會神器
娛樂業正在經歷技術和運營模式的革命,整個行業正在處於換血中,需要很多的新鮮血液,衝擊舊制作、發行、營銷、版權管理、衍生產品開發模式。
除了文字、視覺、聽覺和多媒體融合的創意人才之外,還需要編輯、幕後製作、後勤支援團隊、形象設計師、化妝造型師、硬體軟體技術人員、資料分析師、流媒體、社交媒體運營人才、營銷專家、活動運營人員、公關人員、周邊商品開發和營銷團隊、粉絲運營團隊等等。
高盛投行給出的全球網紅經濟規模為2500億美元,並預測這一數字到2027年還將翻番。美國有1300萬全職網紅,2024年,福布斯釋出網紅排行榜,前50名網紅的年收達到7.2億美元。中國的網紅經濟規模在2100億美元左右,佔GDP的1.4%。任何公司都無法忽略網紅的力量。
以奢侈品行業為例,根據貝恩諮詢公司的估算,全球3500億美元的奢侈品銷量中,70%來自1981年後出生的消費者。而網紅是通向年輕一代的消費者不二的渠道。
全球有49.5億社交媒體使用者,一份調查顯示,相對於官網的釋出,90%的網民更願意相信網紅。網紅越來越滿足著網民的資訊和情感需求。
Justin Bieber穿著酒店拖鞋走在紐約大街上,帶動了一場“懶時尚”風潮。他乾脆推出了個人品牌drew,“酒店拖鞋”被消費者秒搶一空。
除了坐擁百萬以上粉絲的名流,還有各種垂直領域的網紅,左右著消費者的購買行為。
比如,連Apple都得跟幾十位技術網紅合作,這些網紅分享蘋果各種產品的效能和使用攻略。異軍突起的中國女裝運動品牌Harara 2023年底才登陸抖音美國,但迅速實現500萬美金月銷售量,而93%的成交額都來自網紅帶貨。
也許網紅經濟的走熱還是跟全球產能過剩有關。大多數消費品大同小異,質量過關、價效比也不成問題,這時候唯一還能引起消費者注意的也許就是網紅帶來的故事色彩和情感價值。
在全民醫美,生成式人工智慧低成本製作越來越精美的影像、影片時,成為網紅的門檻大大降低。而且,除了前臺亮相的網紅之外,網紅產業鏈上還有大量的崗位可以嘗試:內容製作、資料分析、跟品牌方溝通達成戰略關係的營銷(這個崗位在網紅方和品牌方都需要)、資料分析師、訂單交付運營人員、甚至網紅養成事務所。
另一方面,大學生還在用傳統的方式求職:拼命海量發簡歷。“衛報”採訪的牛津大學畢業的Emma頗為典型,父母告訴她,只要有個好的學歷,加上勤奮努力,就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她曾在英國、巴黎和香港實習,每週發出5份簡歷,卻始終找不到一份像樣的工作。
“紐約時報”的作者Peter Gov採訪多位招聘經理,不少人透露,發簡歷幾乎無效。求職者普遍被訓練要在簡歷之外附一封誠懇的求職信,如今這一招徹底失靈。公司普遍用人工智慧做關鍵詞篩選,越是寫得有文采的求職信,越會因為缺乏關鍵詞而直接被淘汰。再說,公司還真的不缺人,裁員是目前的主旋律。真正缺人的是低技能低薪酬的職位。
所以,先撕掉你的簡歷吧,在就業冰河期,需要換賽道、換思路、換打法。
更多留學教育資訊點選關注Finding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