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聯社
俄勒岡州一項實施逾五十年的標誌性“瓶子法案”,旨在透過押金回收飲料容器以減少垃圾,如今卻因引發的毒品交易和無家可歸者聚集問題而面臨全面改革。這項曾被譽為環保先驅的法律,在實踐中卻暴露出意想不到的社會副作用,立法者正考慮限制回收中心的服務時間,以應對隨之而來的治安挑戰。
半個多世紀前,俄勒岡州率先實施了全國首個“瓶子法案”(bottle bill),透過對飲料容器收取押金來鼓勵回收,這一舉措曾幫助該州確立了在環保領域的領先地位。然而,這項具有開創性的法律,如今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從環保典範到社群困擾:回收中心引爭議
這項法案最初規定消費者為每件符合條件的飲料容器支付5美分押金,並在退還空容器時取回押金。隨著時間推移,該計劃已擴充套件到更多容器種類,押金也增至10美分,全州設立了27個專門的回收中心。儘管如此,一些社群居民卻發現,這些回收中心在帶來環保便利的同時,也成為了一些社會問題的聚集地。
波特蘭居民莫妮卡·特魯克斯(Monica Truax)對此深有體會。她描述道,自從幾年前她家附近開設了一家瓶子回收中心後,她所在的小區便開始頻繁出現毒品交易、垃圾堆積和深夜鬥毆等問題。“一切都徹底改變了,”她無奈地說,“但我們這些居民仍然在這裡,仍然在這裡撫養家人。”
安全擔憂加劇:24小時營業的困境
批評者們指出,根據現行法規,商家在營業期間必須接受容器回收,這給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帶來了巨大的安全隱患。連鎖便利店Plaid Pantry的總裁兼執行長喬納森·波隆斯基(Jonathan Polonsky)曾在一篇評論文章中寫道,回收一小部分罐子就能換來足夠購買芬太尼毒品的錢,而夜間前來兌換押金的人有時“態度惡劣且具有威脅性”,給員工帶來了嚴重的安全風險。
特魯克斯也表示,她曾親眼目睹家附近的無家可歸者營地和隨地大小便等不雅行為,並稱芬太尼的蔓延是“雪上加霜”。她認為,當年的州長湯姆·麥考爾(Tom McCall)在簽署法案時,絕未預料到會發展成今天的“一團糟”。
多重考量:法案改革呼聲漸高
儘管“瓶子法案”的初衷是好的,並在2023年實現了約87%的容器回收率,位居全國之首,但其產生的負面影響已不容忽視。對於許多低收入居民,包括無家可歸者而言,回收押金是重要的經濟來源。因此,改革需在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兼顧到這部分人群的生計。
目前,立法者正在審議一項新的法案,旨在允許全州範圍內的商店在晚上8點之後拒絕回收容器。在波特蘭,該法案還建議設立“替代性”回收站點,例如移動回收車,甚至由非營利組織運營的專門站點,以分擔零售商的壓力,特別是市中心的商店。位於波特蘭的“人民回收站”(The People’s Depot)就是由“地面得分協會”(Ground Score Association)運營的回收中心,該協會成員包括以回收為生的“拾荒者”。他們也支援這項法案,並強調大多數回收者都是為了維持生計。
然而,一些人認為目前的改革力度可能不足。俄勒岡州的“瓶子法案”專案由私營飲料行業而非州政府運營,未兌換的押金歸合作社所有。一項2020年的州審計顯示,未兌換押金在2019年高達3000多萬美元,審計建議將部分或全部未兌換押金用於資助環保專案。目前,立法機構須在6月底前批准這項已在參議院獲得壓倒性透過的法案,該法案現已提交至眾議院審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