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清和 智本社社長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強調,要加大逆週期調節的力度,首次提出“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同時鼓勵“幹字當頭”。
“924”政策推出了一系列刺激性措施,包括降準、降息、降存量房貸利率,以及房地產、股市相關政策,後續預計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將跟進,這輪A股到底能走多遠?房地產能否止跌回穩?
文字探討本輪政策組合之後A股、房地產的走勢以及投資邏輯的變化。
本文邏輯
一、真假牛市之辨
二、樓市政策之變
三、投資邏輯之辯
【正文6500字,閱讀時間15',感謝分享】
1
真假牛市之辨
在924政策組合中,降準降息降存量房貸利率,是我在《8月社融:降準降息將至》中預測到的。
技術上,這次降息、降存量房貸利率,與7月份的邏輯相似,即市場利率快速下降推動央行降息。
與去年年底相比,今年9月份(這輪降息之前),6個月到10年期各個期限的國債收益率下降了80-100BP,而政策性利率只下降了10-20BP。
換言之,政策性利率跑輸70-80BP。這次政策性利率下調20-30BP,下調之後國債收益率有所上漲,但政策性利率依然跑輸國債收益率40-50BP。
今年以來,1年期國債收益率持續快速下跌,並與七天回購利率脫鉤。到9月份(這輪降息之前)二者存在35-40BP的偏差。這次央行將7天逆回購利率下調20BP,推動1年期國債收益率與七天回購利率之間的利差縮小至10-20BP。
同時,這輪降息之前,存量房貸利率與新購房按揭貸款利率之間存在80BP以上的利差。巨大的利差和資產荒驅動居民提前還貸、借低利率貸款還存量房貸,導致個人住房貸款餘額下降,推動銀行縮表和流動性下降。為此,央行不得不降低存量房貸利率。預計這次存量房貸利率平均下降0.5%,這將推動二者利差短期內縮小至50-60BP。
另外一個評估利率的重要指標是實際利率,今年政策性利率下降速度跑輸價格下跌的速度,導致實際利率處於3%以上的高利率水平。上半年,覆蓋CPI和PPI的GDP平減指數為-0.9%,意味著市場價格下跌90BP,比國債收益率整體下降幅度稍微大一些,而政策性利率沒有下調,只有5年期以上LPR單獨下調25BP,這導致實際利率居高不下。這次政策性利率下調可能有助於實際利率下降。
從市場利率與政策性利率之間的利差、存量房貸利率與新房貸款利率之間的利差、市場利率與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值(實際利率)三個指標,說明兩點:
第一,正如我之前所預測的那樣,市場利率快速下降將推動央行降息,本次降息得到驗證。
第二,正如我之前所預測的那樣,央行降息將先慢後快,本次降息得到驗證。7天逆回購降息20BP、14天逆回購降息30BP(10+20)、中期借貸便利利率降息30BP、常備借貸便利降息20BP、存量房貸利率平均下調50BP,政策性利率下降的速度、幅度和麵積都比7月份更大。
所以,對這次降息的準確理解是:本次降息、降低存量房貸利率,是一次補償式的被動的降息,並非跑贏市場利率、跑贏市場價格的逆週期操作,尚未超出宏觀研究者的預期,但超出部分投資者的預期。
真正超出所有人預期的是股票刺激性政策。央行創設兩項貨幣工具支援增持股票、回購股票,為股市注入流動性,這是歷史首次。這是否意味著正迎來一輪大牛市?
這幾天,真假牛市困擾著投資者。首先,我們需要判斷,決策者對股市的定位是否發生了變化?
過去的政策傾向於抑制投資銀行、直接融資和股市債市,目的是打造以國有商業銀行、間接融資為核心金融體系,以高效地集中和動員社會資本,拉高儲蓄率和投資率,投資基建、製造業和房地產。
如今,中國進入後城市化、後工業化、後房地產時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時期,轉向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大力投資新能源、新基建、新制造和“卡脖子”技術。這意味著,重資產、大投資和商業銀行的黃金時代過去了,需要發展投資銀行和股票市場來為新動能提供融資。
股市的定位正在發生變化,從過去作為國有企業脫困和融資的工具,轉變為集中動員社會資本做大國有投資銀行、央國企國有資產以及為“卡脖子”技術提供融資的工具。政策取向從過去的抑制轉向有限鼓勵、區域性刺激。這對A股來說是巨大利好。
A股定位與政策取向發生變化,是否意味著真牛市來臨?
還需要看四個方面:股市的目的、操作的方法、政策的跟進和改革的落實。
股市的目的,還是做大國有金融資產,為央國企和“卡脖子”技術融資。今年以來,不論是IPO政策還是新“國九條”都是沿著這個方向走,推動銀行、煤炭、電力等央國企股大漲。互換便利和再貸款首期資金合計8000億,大機率流向央國企股。實際上,市場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工具。
股市的目的決定了操作的方法。目前的政策思路還是計劃與商業銀行的操作方法,即集中動員金融資源和擴張貨幣。
這兩年,讓國有創投替代風險投資投資創新型企業,讓商業銀行給“8+9”提供貸款,但國有創投、商業銀行的資本屬性與新產業的投資風險並不匹配,結果帶來一定的風險。
如今,央行設立新工具,讓商業銀行給上市公司提供貸款回購股票,讓證券、保險等投資銀行增持股票,讓上市公司收購獨角獸等科創企業以變相上市。實際上,試圖把原來給房地產、基建的貸款投入到央國企股上。
後續政策的跟進主要是財政政策的擴張力度。貨幣政策給總量、調預期,目前至少扭轉預期是做到了。但是,牛市的延續依賴於更為重要的是財政政策的跟進擴張。與貨幣政策不同,財政擴張受債務、投資風險、利益博弈等不少約束。
預計這次國債將擴張,財政支出方向還是以中央投資、地方化債為主,微調一部分到失業、貧困等家庭部門,但整體擴張力度、支出結構調整、實際落地效果將低於市場預期。
通常,快牛水牛瘋牛不可持續,後果一般是通殺散戶。大牛長牛根本上是看經濟走勢、企業營利與創新預期。在中國,經濟走強依賴於結構性制度改革。關於這一點,投資者心理基本都有底。
對後市判斷:一是非真牛大牛長牛,屬於水牛短牛瘋牛激情牛結構牛,A股小週期邏輯不改,上證指數3500封頂;二是結構性上漲,央國企股大漲。具體操作:一是增持穩健型高股息央國企股及ETF;二是普通股快進快出,獲利了結後繼續沿大勢操作。
2
樓市政策之變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強調,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這是在這輪房地產大整頓後高層首次提出房地產“止跌回穩”的目標——我之前多次強調,房地產的短期政策目標應該是止跌企穩。
“924”新政後,超預期的股市刺激政策促進預期逆轉、股票大漲,隨著降準降息降存量房貸利率落地,以及財政政策的跟進,房地產市場能否止跌回穩?
我們先覆盤“517”新政。
“517”新政力度很大,包括首套、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分別降至15%、25%;取消商業貸款利率下限;下調公積金貸款利率等。同時,央行擬設立3000億元保障性住房再貸款,支援地方國企收儲,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
與我之前預測那樣,“517”新政似乎並未達到預期的效果,除了短期內交易量有所回升外,房地產市場走勢繼續下行。
8月份,房地產的投資、銷售、融資、價格繼續下跌,不少指標的絕對值處於全年低位,市場信心依然低迷。
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8406億元,同比下跌8.45%,絕對值和同比跌幅與上月接近。其中,施工面積、新開工面積、竣工面積的絕對值較上月未改善,分別同比下跌8.89%、17.19%、36.53%。
銷售: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6453萬平方米,同比下跌12.63%;銷售額6392億元,同比下跌17.06%。銷售面積和銷售額的絕對值較上月只有微弱回升。
融資: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8031億元,絕對值與上月相當,處於全年最低水平,同比下降9.75%。
其中,國內貸款1012億元,自籌資金3093億元,定金及預收款2384億元,個人按揭貸款1171億元,絕對值均與上月相當,分別同比上漲7.85%、下跌5.67%、下跌15.08%、下跌22.05%。定金及預收款和個人按揭貸款依然大幅度下跌,說明居民購房的需求與信心依然低迷。
價格:一二三線商品住宅新房、二手房價格環比均下降,二手房跌幅較上月均擴大,其中,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分別下降1.0%、0.6%、0.7%和1.3%。
一二三線商品住宅新房、二手房價格同比下跌,且降幅均擴大。其中,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二手房同比分別下降8.5%、5.8%、12.5%和10.8%。
可見,截止到8月份,房地產尚未止跌企穩。“517”新政推出後,首套房貸款利率降到較低水平,一些城市的公積金貸款利率可以做到2.89%,首付比可以降到15%。但是,這沒能刺激居民購房,投資和融資依然低迷,銷售未見好轉,價格在加速下降。
“924”房地產相關政策是“517”新政的延續。參考之前的經驗,降首付比(將全國二套房首付比統一下調到15%)的效果可能有限。
另一個政策是研究允許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支援有條件的企業市場化收購房企土地,這是之前收儲政策的延續。不同的是,之前設立的3000再貸款,用於收購已建成的庫存,並用作保障房,這次政策收購的是房企的土地,限制可能更少。
收儲和收土地的政策效果可能有限,原因是地方缺乏冒險救房企的積極性。政策落地的走向大概是:透過貸款收購地方國有房企手上的房屋和土地,為地方國有房企解困,完成保障房任務,緩解地方財政壓力。
房地產市場的問題出在哪裡?
影響房地產走勢的因素很多,長期的有人口形勢、宏觀形勢、城市化走勢,短期的有實際利率水平、市場預期、房企債務風險。當前,房地產處於超跌狀態,其問題應該在房地產之外。
我在《8月房地產報告:宏觀抑制》中指出,宏觀領域(宏觀形勢與市場信心)正在成為樓市復甦的重要障礙。
房地產週期決定宏觀週期,過去三年,房地產銷售、融資和土地財政跌去50%,投資和價格跌去30%-40%,這種歷史罕見的全面下跌拖累了經濟復甦,打擊了市場信心。
如今,宏觀形勢正在抑制房地產的復甦。儘管房地產的刺激性政策一輪又一輪,但由於宏觀走勢和市場信心未能改善,居民對房地產投資極為謹慎。尤其是,今年以來,宏觀形勢開始出現新的變化,居民縮表推動銀行縮表,進而加速流動性下降,經濟壓力進入第二階段。反饋到微觀層面,商品價格、股票價格持續下跌,企業利潤下降,工資收入和預期下降,同時失業率上升。
從資料上來看,居民縮表推動銀行縮表,進而導致流動性下降。
央行最新的報告顯示,2024年二季度末,個人住房貸款餘額37.79萬億元,同比下降2.1%。較前兩年的歷史峰值,個人住房貸款餘額減少了1.2萬億元。今年上半年,六大行的個人住房貸款餘額減少了3118億元。
8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305.05萬億元,同比增長6.3%,增幅與上月持平。狹義貨幣(M1)餘額63.02萬億元,同比下降7.3%,降幅較上月擴大0.7個百分點。
市場流動性下降導致市場價格下跌。8月份,CPI同比上漲0.6%,延續低迷狀態;PPI同比下降1.8%,跌幅擴大1個百分點,連續22個月下跌。
市場流動性和價格下跌導致企業營收和利潤減少。上半年,5095家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總額同比下降1.4%,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總額下降2.3%。8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17.8%。
企業營收和利潤下降導致居民收入下降、收入預期和消費預期下降,同時青年失業率上升。
國家統計局9月20日釋出的8月分年齡組失業率資料顯示,8月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歲勞動力失業率攀升1.7個百分點至18.8%,連續兩個月創公佈這一資料以來最高。
貸款購房是一種加槓桿的長期投資,意味著鎖定了未來10年甚至20年的成息支出。購房者除了評估房價走勢外,更重要是考慮長期的債務負擔和償付能力,即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工作和收入能否保持穩定以支撐持續的本息輸出。
我在《8月房地產報告:宏觀抑制》中指出由於宏觀不振,預期低迷,流動性下降,加劇了房地產市場的下行。如果沒有超預期的宏觀政策,房地產跌勢還將延續到2025年。
簡言之,過去的政策都是讓居民在宏觀走勢、家庭收入與市場預期下行中加槓桿,這顯然是難以奏效的。真正能夠扭轉形勢的政策是提振宏觀走勢、家庭收入與市場預期。
如今,超預期的股市政策至少扭轉了市場預期,能否促進房地產止跌回穩?
3
投資邏輯之辯
“924”政策出臺後,A股和房地產的投資邏輯是否發生了變化?
2015年上半年,賣A股炒房是經典操作,但反向操作者眾;2020年上半年,賣房炒美股是另一次經典操作,但經典操作者寡。
2015年股災後,A股形成了一個長達十年的趨勢:只有小週期,沒有大週期。
所謂小週期,就是上證指數在3000加減500左右波動,與經濟週期(PMI)相關性高。當經濟進入底部,上證指數跌至2600左右時,監管部門壓力大,激勵性政策出臺,國家隊救市,或者換帥,觸底反彈;伴隨著需求(尤其是出口)回暖、大會利好,進一步上升;行至3500左右,受到宏觀抑制和制度約束,開始下跌。
這種小週期邏輯,在一輪又一輪浪潮中得到驗證,盼望大牛市、長牛的願望一次又一次落空,不少投資者深套其中,苦不堪言。
近三年,宏觀經濟和房地產下行,A股整體下跌,個股普遍大跌,上證指數均線下移,小週期走勢下移。
今年以來,央國企股發力,支撐上證指數。匯金公司為主的“國家隊”大量買入央國企股和ETF,二季度末持倉規模達到3.19萬億元,創近5年來同期新高、逼近歷史同期峰值。其中,國家隊持有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合計超過2萬億元。
資料顯示,截止到8月20日,四大行、兩桶油、神華、長江電力七家國企市值合計增加了2.5萬億元,剩餘2000多家上市公司總市值減少3.96萬億元。如果把這七家國企拿掉,上證指數要比現在低得多。
如今,央行設立兩項貨幣工具為股市尤其是央國企提供流動性,並且扭轉了市場預期。這意味著:一、在央國企股的支撐下,A股(上證)小週期理論依然成立;二、集中動員社會資本疊加擴張貨幣做大央國企股是大趨勢。所以,A股的投資邏輯不變。
2015年之後,房地產快速形成一個新的投資邏輯,即炒房。
在此之前,大多數人還是將房地產視為一種居住消費品。但是,2015年開啟的房地產全面暴漲,讓國民建立了房價只漲不跌的信仰和全民炒房的動機。從2015年到2020年,房地產充當了中國投資者的睡後投資品、被動型投資品。現在我們知道,這輪“漲價去庫存”是一場直接由貨幣推動的房地產泡沫。
2019年10月,我在智本社公眾號上發表了《房地產時代謝幕了》。當然,當時我也沒意識到,房地產泡沫在後面短短三年的大整頓中崩潰。實際上,這輪房地產以不正常的方式上漲、以不正常的方式下跌,這樣看也就正常了。其背後的邏輯是,集中和動員社會資源的後果是大漲大跌。價格最不靈敏的房地產最終難逃此規律,更何況金融市場。
這輪房地產泡沫崩潰改變了房地產的信仰和投資的邏輯。
如果以2020年為界限,之前是城市化、房地產、人口增長時代,城市空間需求很大,社會資本集中在空間資產上,大量投資房地產、基建,60%居民資產配置在房地產上;之後進入後城市化、後房地產、老齡化時代——疫情和房地產崩潰加速了這一程序,社會資本試圖從土地和房地產中撤離,慌不擇路,無處安放。
銀行壓降房地產貸款,但找不到優質資產,大肆買國債;居民在是否賣房的猶豫中深套;投資者轉向金融市場,大部分存款、買國債,少部分買理財、保險、股票,但收益率持續走低。只有極少部分人在2020年美股股災和2022年美股回撤中抄底。
後城市化、後房地產、老齡化時代,投資從空間資產轉向時間資產。所謂時間資產,就是金融資產——跨期配置的資產。人老了、人少了,空間變得過剩,時間變得昂貴。所以,投資的邏輯轉向投資時間資產,也就是投資金融資產。
如今,正在告別重投資、不動產投資時代,商業銀行高息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經過這輪炒房、泡沫崩潰後,我們又試圖回到股票市場。近日之騷動讓很多人回想起了2015年那場快牛與股災。未來是否可能迎來一個金融資產、投資銀行時代,取決於能否形成一個發達的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發達金融市場是契約型市場,其條件是利率匯率自由化、全球化、高流動性,以及嚴格的公開的透明的符合人類主流價值觀的司法體系。
假如未能形成一個發達的金融市場,投資邏輯將如何改變?
實際上,金融投資的邏輯將延續當前的趨勢:未來,隨著利率和大類資產收益率持續走低,
資金更多流入穩健型金融產品,儲蓄、債券、保險以及高股息的央國企股。
未來房地產是否還有投資價值?
2020年後,房地產投資邏輯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待這輪止跌回穩後,房地產投資的邏輯從資產投資(炒房)轉向租售比投資。
目前,政策的目標是止跌回穩,並非推動房價上漲,底線是不觸發銀行系統性風險。在這個目標之下,預計深圳、廣州將進一步放鬆限購,鼓勵性政策還將進一步出臺,房地產還需要一年左右止跌回穩,房價整體跌回2015年水平,把這輪泡沫擠壓掉。
等到這輪房價止跌企穩後,房地產市場將進入長期低位橫盤,失去資產投資價值,只有兩種類投資機會:一是北上廣深和核心大城市的核心區優質物業,待止跌企穩後有可能緩慢回升,在低利率時代具有一定的資產投資價值;二是人口流入城市租售比較高的物業,待止跌企穩後將會有更多的資金進入,以期穩定的租金收入。
在後房地產的國家,房地產投資的邏輯主要是租售比,發達國家核心大城市大量物業被國際保險巨頭持有,其投資的邏輯就是長期收租。
未來,中國大機率進入低利率、大類資產低收益時代,資金將流向穩健型的資產:存款、國債、保險、高股息央國企股,以及租售比超過國債收益率的房地產。
最後,宏觀政策是否大反轉,其實這個問題沒那麼重要。近幾年,我們確實經歷了多次政策大反轉,短期的區域性的市場得到鬆綁,但整體的結果和趨勢不變。
總之,小市可期,快進快出;大勢不變,穩健操作。
-End-
掃碼加入年度會員
499元輕裝上陣

掃碼加入超級會員
成為智本社終身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