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財主家的餘糧,文章觀點僅供參考,不代表平臺觀點。
現在是賣房“次好”的時機。
關於房價的大趨勢,關於接盤俠、關於錢和槓桿的問題,昨天的文章,都已經談得很透徹,但為啥說“現在”,其實是因為,我觀察到了兩個重要的資料“異常”。
第一個資料異常,是央行月度公佈的居民部門新增中長期貸款資料——因為,新增中長期貸款,基本都是居民購房貸款,所以該資料可以理解為居民買房的“融資額指標”。
把這個融資額指標,與百城住宅二手房掛牌均價對比,你會發現一些有意思的事兒。

資料來源:Choice
根據上面的圖,自2020年底以來,每一次居民新增中長期貸款出現一個“尖頂”,接下來1-2個月內,必然迎來新一輪房價的下跌,例如,2021年1月、2021年12月、2023年3月、2023年9月、2024年1月、2024年3月、2024年6月……

原理和邏輯也很簡單。
絕大部分人買房都要透過貸款,在整體居民債務槓桿到達極限的情況下,當一個月的新增貸款出現了“尖頂”,就意味著當月的居民“購房能力”被開發到了一個“高點”,當然也就意味著房價的高點,之後當然就會迎來下跌。
熟悉我們大A股的人都知道,在股市的融資額到達極限之後,每次股市融資額快速增長,基本都會伴隨著股價上漲到高點,之後一段時間,也都會迎來股價明顯的調整——這也是因為,股民的股票購買能力,當時被開發到了一個高點。
11月份的3000億元,與歷史比看似不高,但,畢竟還是一個“尖頂”,鑑於過去的兩年多時間裡,居民債務槓桿並沒有什麼改善,尤其是,這個尖頂,還是在9月底央行降準降息+鬆綁幾乎所有買房限制措施而帶來的,那就極大機率會帶來後續的房價下跌。
第二個資料異常,是一二線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積在10-12月份暴漲。


在一個接盤俠越來越少的大類資產中,每一次成交量的暴漲,都是有一大波嗅覺更聰明、更靈敏的人,趁著有接盤俠的時候在相對高位出貨,當這部分接盤俠“被滿足”之後,將會有很長一段時間接盤俠數量更加稀少,那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不言而喻……
綜合居民新增貸款額與成交面積的變化,我有必要告訴大家一個真理:
在一個資產價格上行的趨勢裡,先上槓杆的人賺錢,後上槓桿的人接盤;
在一個資產價格下行的趨勢裡,先去槓桿的人逃頂,後去槓桿的人接盤。
有人可能又要問了,那為啥我強調是一二線城市呢?
因為,一二線城市的房價泡沫更大!
不管任何時候、任何國家、任何城市,租金收益率都是衡量房地產泡沫程度的重要指標,要不然,買房子等著吃灰麼?更進一步,在一個債務通縮的經濟環境下,租金收益率將會成為衡量房價泡沫程度的最佳指標。
我們看一下中國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線城市的租金收益率就可以看出來了——別看過去幾年的房價上行中,一二線城市房價漲得最歡,現在就是拉清單的時候了。

又有人會像祥林嫂一樣給我嘮叨——
什麼一線城市房子都是核心資產,什麼一線城市不斷有人口流入,未來國家要印鈔救市……
我已經懶得反駁,直接甩給他們日本1990年居民債務見頂之後的東京房價和2006年美國居民債務見頂之後的紐約房價吧。
看清楚,那些持續有人口流入、更有政府印鈔救市的所謂“核心資產”,相比起那些非核心資產,最終到底是跌得多還是跌得少?


東京的房價,1990年見頂,此後一直到2003年見底,下跌幅度遠超非東京區域的房價。
紐約的房價,2007年見頂,初期下跌幅度確實低於美國20城綜合房價,但在2012年見底之後一直到現在的反彈幅度,卻遠低於美國20城綜合房價。
東京,難道不是日本人口持續湧入的核心一線城市麼?或者,難道日本政府沒有實施印鈔大法救市?
紐約,難道不是全世界人口持續湧入的核心一線城市麼?或者,難道美國政府沒有實施印鈔大法救市?
沒那麼複雜:
當初漲得多的,自然就跌得多;
當初漲得少的,自然就跌得少。


老實說,作為一個最樸素的中國人的願望,我也希望中國經濟持穩,也希望中國房價能夠穩定下來,不再下跌……
可惜,我的希望有什麼用麼?
2016-2017年的時候,我就希望房價不要再上漲,我覺得房價再漲的話,就會掠奪年輕人一輩子的生命價值,炒到那麼高的價格純粹是Huoguoyangmin……
可是,當時我的希望有用麼?
一丁點兒的用都沒有!
既然,我們已經把房子變成了金融資產,而不是用來消費居住的家,那,就只能走金融資產的價格邏輯,該怎麼樣,就會怎麼樣。、
對此,您怎麼看? 期待您在留言區文明、理性釋出高見。留言點贊最高的朋友掃碼文末投行君微信,可獲得投行圈子限量款商務揹包一個。
感謝耐心閱讀,歡迎順手點個“在看”
投行圈子已組建多個私域社群,根據會員職業及愛好,進入(投行業務交流、專業學習、股權投資、資管、業務推廣、上市公司高管、銀行、海外資產配置、單身脫單、摜蛋等等)相關社群。目前已超過6000位精英加入,歡迎加入。

↓點選關注投行精英,對話視窗回覆“乾貨”,獲得投行乾貨大禮包↓

商務合作以及金融同仁資源對接、入群請新增投行君。

我正在「投行圈子」和朋友們討論有趣的話題,你⼀起來吧?點選閱讀原文,加入投行圈子知識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