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是中國家庭資產配置調整的歷史性關鍵性視窗期。
下一個階段,中國家庭資產配置掌握五大策略:
一、減持不動產,增配金融資產。
高增長、工業化、城市化、人口增長時代,人對生存、生活與工作的空間需求大增,政府、企業、銀行和居民均大規模投資空間——基建、城區、園區、工廠、景區、商業和房地產,不動產價格快速上漲。
這個階段,配置在空間資產上的比例為40%-60%。政府專項債投資基建的佔比約60%,銀行對房地產新增貸款佔比最高時期超過40%,家庭資產配置在房地產上的比例超60%。
而高質量發展、後工業化、後城市化、老齡化和少子化時代,人對空間的需求下降,空間投資自然減少,資金開始從不動產上撤離。去年開始,銀行的房地產新增貸款佔比降至負數(下跌),房地產開發投資、整體融資較峰值分別下降30%、50%。
宏觀上,城市化拐點、人口拐點、信貸擴張拐點,就是不動產價格的拐點,近三年房地產價格普遍下跌30%-40%。具體到城市,人口淨流入拐點就是城市房價的拐點。

後房地產時代,整個社會的投資遷移:從空間資產轉向時間資產。
什麼是時間資產?金融資產就是時間資產,金融資產是跨期配置的資產,比如存款、債券、股票、基金、保險、養老金。
空間是固定的,人多的時候,空間是稀缺的、是昂貴的資產;時間是流動的,人少的時候,時間是稀缺的、是昂貴的資產。不動產是帶不走的,未來要投能帶得走、流動性好、時間價值高的金融資產。

大多數人無法做主動型投資,只能做被動型投資。過去中國家庭的被動收入主要是房子,現在美國家庭的被動收入主要是金融資產。我們需要跟著大勢走,找到下一個被動收入。
二、現金為王,保險與養老金為基本盤,股票債券看偏好。
金融資產投什麼?
下一階段,中國家庭應該以現金為王,保險與養老為基本盤,股票和債券則看風險偏好。換言之,掌握流動性資產,增配安全性資產,權益類資產和固收類資產則看個人風險偏好。
為什麼是現金為王?
日本大衰退之前,居民持有最多的資產是不動產(土地和房地產),比例為41%;大衰退後,日本居民持有的不動產比例下降到22%,所持有的最大資產變成了現金與存款,佔比達到34%。

直接原因是泡沫危機衝擊和央行持續降息,導致日本金融資產收益率接近清零。日本面臨資產荒,家庭無資產可配,買什麼都不賺錢。
深層次原因是,大衰退時期,日本長期處於低通脹、通縮狀態。我們知道,通脹驅使人們拋棄現金,將貨幣置換為黃金等抗通脹資產;而通縮時代,物價下跌,現金為王,流動性為本。
當房子價格下跌,汽車價格下跌,手機價格下跌,大類商品價格都下跌,持有現金等於購買力增值。賣出不動產、持幣待跌是最划算的配置策略。當價格下跌到預期位置,隨時可持幣抄低,購入待漲。2022年、2023年,中國新增存款分別達到了26.26萬億、25.74萬億元。
為什麼保險與養老金為基本盤?
對比美國、日本、歐洲區的家庭資產配置結構,你會發現這三大經濟體的家庭資產配置的風險偏好差異大,但有一個共同特徵:在保險和養老金上的配置比例高度一致,均在26-30%之間。

增持保險是一個經濟體投資趨於成熟的表現。當一個經濟體逐步走向穩定成熟的經濟體時,保險和養老金的配置比例也隨之上升。
除了保險和養老金外,這三大經濟體居民在股票、債券上的配置差異很大。美國居民風險偏好強而更願意持有股票,日本居民風險偏好弱更願意持有現金和存款,歐元區居民居於二者中間。
所以,風險偏好強的家庭可以多配置一些股票,風險偏好弱的家庭可以多配置一些國債。今年4月份,存款減少了3.92萬億元,其中部分“搬家”到債券以及相應的理財產品上。而國內股票投資,還是啞鈴型結構:一是高股息的央企股,可考慮長期持有;二是科技概念股,快進快出、把握輪動。另外,長期可關注老齡化趨勢的大健康股、大眾消費趨勢的大消費股。
三、資產端鎖定收益率,負債端鎖定低利息。
當前正在進入一輪長週期降息。利率持續下降,如何配置資產?
預期利率走勢下的資產配置基本策略:預期利率上升,負債端提前鎖定利息成本(固定利率);預期利率下降,資產端提前鎖定收益率。
下一個階段,預計利率持續下降,央行降息將推動金融資產收益率整體下降,存款、債券、保險、基金以及銀行理財收益率均下降。

存款、基金不行,國債、保險可以鎖定收益率。比如,美國最新發行的10年期美債,中標利率4.4%,購買美債意味著鎖定未來十年的收益率,票息4.4%。比如,中國最新發行的30年期超長期特別國債,中標利率2.5%。有人說,這跟定存利率差不多,沒有吸引力。但是,如果預期利率下降,定存利率也會跟隨下降,而國債利率是提前鎖定的。
2022年、2023年,銀行大規模增持無風險資產,銀行增持國債佔國債發行量的90%、80%,遠高於過去60%的比例。在資產荒的當下,銀行手上大量的存款花不出去,負債端壓力很大,而購債可以提前鎖定收益率,未來隨著央行降息,存款利率下降,國債票息不變,二者淨息差則擴大。
保險也是可以提前鎖定收益率的品種。保險大部分資產都配置在債券上,其中壽險配置債券的比例達到50%。央行降息將推動債券收益率下降,進而推動保險收益率下降。保險公司也將不斷地下架高利率險種,近期市場傳言將停售預定利率高於3.0%的險種,因此在下架之前購入可以提前鎖定收益率。


四、無風險匹配長期限,高風險把握流動性。
資產配置的期限管理非常重要,部分債務風險來自期限錯配。
無風險資產如國債,低風險資產如保險,可以做長期限配置。在利率下行週期,10年期國債相當於鎖定了未來十年的票息收入。保險的繳納週期一般很長,但週期越長往往收益率越高。
例如美元儲蓄型品種,按照過去近三十年的平均收益率(複利)簡單推算,20年期2.6倍,30年期5.2倍,75年期141倍,100年期897倍。其投資邏輯就是做“時間的朋友”。期限越長,贖回壓力就越小,投資穿越週期的能力就越強,複利效應就越大。

宏觀上看,市場的流動性與經濟週期、貨幣週期高度相關。
當經濟進入復甦週期,市場預期改善,貨幣流速加快,流動性增加,權益類資產價格領漲,可以增配股票,尤其是大型科技股。
當經濟進入景氣週期,市場信心爆棚,流動性氾濫,現金貶值,商品類資產價格大漲,權益類固收類資產風險大增,需要開始減持,增配黃金、原油抗通脹類資產以及與能源礦產相關的股票。如果資產泡沫或通脹引發央行加息,則需要隨著加息而減配資產贖回現金,開始準備增配存單和貨幣基金。

當經濟進入蕭條週期,流動性枯竭,資產價格暴跌,國債大漲,增持更多國債和保險;央行可能大規模降息和量化寬鬆救市,隨著流動性增加,現金開始貶值,應適當減配現金與存款,同時在底部準備增配股票權益類資產。
以上只是按照美林時鐘進行常規推演,投資需因時而變。
五、全球資產配置,多幣種風險對沖。
如今是一個全球資產配置時代,中國家庭要形成全球資產配置、多幣種對沖的思維。
天高任鳥飛,擇全球良木而棲之———全球相對優質的資產包括:發達國家的主權債券、國際頂級金融機構債券、國際大型公司債券、國際大型科技龍頭股、國際大都市核心區房地產、正在崛起的新興國家的大城市房地產、國際金融同業市場貨幣基金、國際大型保險公司的保險、國際大型銀行的儲蓄存款。
全球資產配置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是對沖性。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放眼全球,不論經濟處於什麼週期、出現什麼風險,總有資產在漲。資料顯示,從2023年到2024年6月,全球表現最好的股票是美股,納指上漲近70%,王者屬英偉達,暴漲756%;其次是日股,日經225指數上漲51%。收益率最高的債券是美債,當前10年期收益率為4.3%,日債收益率因政策調整而翻倍。表現最好的商品是比特幣,大漲298%,其次是黃金和銅,分別為29%和26%。

國際保險、國際基金、國際信託的收益率表現為何穩健,且高於單一市場的收益率?原因是,國際機構具有全球視野,廣泛使用不同幣種、不同資產之間的對沖效應。比如,2022年美國大通脹,科技股大跌,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就買入西方石油予以對沖。當然,全球資產配置的經典案例是“常青樹”諾貝爾基金。


其實,經濟體與經濟體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對沖性。尤其是,當一個經濟體進入新的週期時,投資者需要找到另一個增長的經濟體或者全球金融市場予以對沖。
總之,中國家庭需要從過去的創業創富、押注博弈的投資理念,逐漸轉向守財理財、資產配置。把握資產配置的結構、期限、週期、槓桿和價格,追求安全性、流動性和對沖性,合理配置風險,實現預期收益。
全球資產配置一對一溝通,下方掃碼預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