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會感恩還是白眼狼,看一段接孩子放學影片就知道了

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每天學點親子|婚姻|個人成長,每天成長·進步·幸福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被溺愛的孩子,最容易被現實世界的一縷微風吹倒。父母收回包辦的手,讓孩子與真實世界連結,他們才能真正學會感恩。
——薩姐
作者:可樂媽
來源:男孩派(ID:boy666dj)
看到這樣一則影片:
一場大雨後,重慶某學校的門口積了不少水,來往的行人都走得格外艱難。
這時,兩位來接孩子的媽媽採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
其中一位男孩媽媽二話不說,蹲下身體,將兒子背了起來,只見她一隻手撐著傘,另一隻手勉強託著兒子的屁股。
寧願自己渾身溼透,也不讓兒子的鞋襪沾到一點水。
而另一位女孩的媽媽呢?
她先是試探著向前走了一步,瞭解了積水的深度後,牽起了女兒的小手。
就這樣,母女倆手牽著手,一同小心地趟了過去。
在這個影片中,我還注意到了一個令人心裡五味雜陳的小細節:
當男孩媽媽蹲下後,男孩沒有任何猶豫,就熟練地爬到了媽媽的背上,就像以前曾做過無數次那樣。

曾任盤錦市教育局局長的魏書生在看到生活中很多為孩子包辦一切的父母后,痛心地說:


“你最悲慘的不是累著了自己,而是慣出來逆子這顆心。”
有些父母怎麼都想不通,為什麼自己含辛茹苦養大,一直捧在手心裡的孩子,最後卻變成了白眼狼。
也許從一開始,父母將自己的姿態放得很低,卻將孩子捧成“小皇帝”的那一刻就錯了。
01
被溺愛的孩子
遠比我們想象中更痛苦
李玫瑾教授在《心理撫養》中分享過這樣一個真實故事:
有個男孩,是家裡的獨子。
他的父親在很遠的地方上班,母親則是位全職主婦。
從小到大,母親一直無微不至地照顧他,以至於他沒有絲毫的自理能力。
後來,男孩入伍當兵,但在整理內務和訓練活動方面卻常常不達標,大家發現,他甚至連被子都不會疊。
男孩做得不好,還不允許別人說,誰批評他,他就記恨誰。
有一回,男孩因站崗動作不規範,被新來的、還小他一歲的副班長批評了幾句。
當天午休時,男孩就持刀衝向副班長的床鋪,瘋了似的捅了對方一刀又一刀,一直連捅了56刀,最終,副班長因重傷身亡。
拘留所裡,這個已經二十多歲的大男孩哭得像個孩子,他對著李玫瑾教授說:
“我真的很痛苦,我想回家,我想我媽……”
詩人於戈曾說,你什麼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
溺愛就像一把塗滿麻醉藥的鋸子,對孩子進行無痛截肢。
一旦他走出了父母的保護傘,真實世界中的一縷微風都足以將他吹垮。
還記得“天下第一懶人”楊鎖嗎?

他從小聰明伶俐、長相清秀,父母對他十分疼愛,為了能將獨子永遠留在身邊,專門給他起名為“楊鎖”。


楊鎖家庭條件不好,父母都是農民,卻從來不捨得他幹農活。
久而久之,他就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父母先後因病去世後,無所事事的楊鎖便整日躺在家裡,懶得打工,甚至懶得做飯。
就這樣,一個智商線上、四肢健全的小夥子,在母親去世五年後,被活活餓死在了自己的家中。

美國心理學家蘭德·紐曼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


很多父母總以為替孩子扛下一切困難,掃清一切障礙,排除一切風險就是愛,孩子就會過得幸福。


卻偏偏忽略了,困難和挫折才是人生的常態。
有研究發現,在童年時期被溺愛過的人,很難產生被愛的感覺。
同時,他們更容易出現暴飲暴食、自暴自棄等心理問題。
孩子的成長父母可以參與,卻無法代替。
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替孩子扛下了所有,將孩子變成了沒有生存能力和美好品質的廢柴。
02
有求必應的父母
只能養出自私自利的逆子
看過這樣一張圖:
一個孩子手握遊戲機,理直氣壯地享受著父母的照顧,卻對母親的辛苦視而不見。
白眼狼就是這麼養出來的。
心理學的“貝勃定律”告訴我們:
如果對一個人太好,非但得不到對方的感恩,反而會讓他習以為常,甚至變本加厲地榨乾你的最後一滴血肉。
《生活晨報》上就曾報道過這樣一個故事:
山西太原,有戶人家誕下一個男嬰,取名為劉玉(化名)。
因為是三代獨子,劉玉從小就是萬千寵愛集於一身,哪怕犯了再大的錯,都能被原諒。
小時候,他把姥爺推倒,從老人手裡搶錢;
長大後,他不務正業,每天就知道瞎混。
然而,全家人的縱容並沒能換來逆子回頭,相反,他變得愈發自私冷漠。
劉玉35歲時,有一回,和母親發生了口角,將母親氣到心梗發作,而他,居然直接一走了之了。
母親倒地不起,痛苦地離開了人世。
因為無人照料,年邁的姥姥不久後也去世了。
患有腦梗、長年癱瘓的父親更是在絕望和後悔中被活活餓死……
而劉玉,則因涉嫌遺棄罪被警方逮捕。
作家劉墉說:“孩子不懂得珍惜,因為他已變成籠子裡的小鳥,天天等你喂。他無法獨立,覺得你是欠他的,你到時候就該喂他。”
說到底,孩子對父母的態度,是父母允許的。
所有的蠻橫冷漠,都有著長久的有求必應。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提到過一個20歲的女孩,小妍。
她因適應不了學校生活而退學回家。
在家裡,她動輒對父母發脾氣,有時甚至會對父母大打出手。
每次動手後,她都無比自責,痛哭流涕地請求父母的原諒,併發誓再也不會這麼做了,可沒過多久,這一切又會重演。
武志紅解釋說,這是因為女孩在潛意識裡明白:
自己經受不起挫折,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父母的過度溺愛。
而她折磨父母,也是在表達:
“以前你們能幫我擺平一切,現在,為什麼不能繼續幫我解決問題了?”
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越多越好。
有些東西需要尺度,不然只會適得其反,比如,父母對孩子的愛。
合格的父母,從不會跪在地上替孩子成長,而會後退一步,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他成為自己國度的主人。
03
好的家庭
從不把孩子當作中心
國學大師曾仕強曾說:
“子女有兩種,一種是來報仇的,一種是來報恩的。
如果你的小孩是來報仇的,你身體很好,他能把你氣死;你家財萬貫,他幫你敗掉;你的生意很好,他把你搞垮,這是典型的敗家子。
另外一種是來報恩的,父母身體不好,他全心全意照顧你;父母很窮,他會賺錢補貼家用,讓你過得很愉快;甚至父母名聲不是很好,他都能幫你逆轉過來。”
其實,孩子是來報仇的還是報恩的,都是由父母的養育方式決定的。
不想讓孩子成為白眼狼、敗家子,父母就不能只把孩子當成孩子,而要將他看作是家庭的一份子。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則新聞:
10歲那年,男孩楊志洋的媽媽被確診為了漸凍症。
因為爸爸要外出掙錢,照顧媽媽的主要責任就落在了小志洋的身上。
就這樣,他漸漸學會了幫媽媽洗漱、餵飯、按摩……
而照顧媽媽的日子,一過就是12年。
如今,志洋也從一個懵懂的小男孩,成長為了一個有擔當的男子漢。
為了幫媽媽找回生活的樂趣,作為體育生的他還學會了給媽媽化妝、扎頭髮。
他還會時不時抱著媽媽出門逛街、吃火鍋。
志洋說:
“媽媽生我那年才21歲,三伏天上班不捨得坐公交,就是為了省錢給我買更好的奶粉,(現在)我有什麼理由放下媽媽?”
樸實無華的一番話,卻讓人懂得了什麼是雙向奔赴的愛。
很多時候,我們的孩子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脆弱。
相反,如果我們能放開手,給孩子一個付出的機會,讓他學著分擔家庭的重任,他就會還我們一個大大的驚喜。
之前,還有個影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個7歲的小男孩,動作熟練地幫賣滷菜的媽媽打包、裝盒,並將東西遞給客人。
炎炎夏日,男孩站在沒有空調的集市裡,被熱得滿頭大汗。

媽媽表示,孩子從4歲就開始主動幫忙了,自己一直感覺很虧欠他。


但實際上,這位媽媽根本無需內疚。
每個孩子都迫切地渴望成長,希望有朝一日能分擔父母的辛勞。
那個忙忙碌碌的小男孩,他的眼中透出的不是疲憊,而是成為了媽媽左膀右臂的驕傲。
就像畢淑敏說的: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
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
要知道,一個人真正的幸福感,從來不是來自於接受,而是源於付出。
04
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裡,生活著一種奇怪的雕類。
產下小雕後,成年雕會飛到二百英里外,尋找一種堅硬、帶刺的樹枝築巢,再在上面鋪滿羽毛、雜草,防止孩子被刺傷。
然而,當幼雕漸漸長大後,母雕便會故意將巢內的羽毛和雜草叼走。

當幼雕感到被刺痛,就會拼命撲稜著翅膀。


而神奇的一幕也就此發生了:


經過了痛苦的掙扎,幼雕竟然漸漸學會了飛翔。
鳥類尚且能狠心打碎安樂窩,讓孩子在磕磕碰碰中成長,人類又憑什麼做不到呢?
作為父母,我們無法一輩子當孩子的保護傘,替他吃苦,免他受累。
既然如此,不妨就早點收回自己包辦一切的手,讓孩子去適應真實的世界,學會分擔,學會和家人一起走過泥濘。
點亮“在看”,與各位父母共勉。
-END-
來源:男孩派(ID:boy666dj),關於養育男孩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男孩的苦甜,這裡都懂;家有小男孩,歡迎關注男孩派。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