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歸來接班的企二代,遠比想象的更不容易

近幾年,我們諮詢和輔導了許多企二代們出國留學。他們的留學專業選擇,比較集中在兩個大類:要麼學商,要麼學藝。
他們的父輩多是家族企業的創立者、經營者和所有者,特別是在90年代下海的大潮中白手起家,是踩著中國入世的紅利的實幹家,為中國製造業崛起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讓我驚訝的是,這些我們接觸到的企二代們,大多數都絲毫不介意回家接班。這和他們“崇尚追求個性化、不願意進入父輩的‘夕陽行業’”的刻板印象,大相徑庭。
在家族企業普遍面臨代際傳承缺失今天,這批人是絕對的少數。但是他們並不是無路可走,反而是更有勇氣和魄力的,也是更不容易的。
他們的不容易,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首先,上一代人抓住時代的紅利,很多人是野蠻生長的企業家。抓住機遇放手一博的同時,業務成長得飛快,但人格的成長是滯後和不穩定的,尤其是犧牲了作為父母的對孩子的時間投入。或者本身也在經歷家庭的各種Drama,其實很多二代都是在父母缺乏陪伴、不穩定的情緒狀態、和過度期望中長大的。 
其次,二代最大的困境是,時代變了,他們無論自己多麼優秀,都很難重複父輩的成功。父輩的崛起是時代大潮的託舉,到了二代面臨的是非常複雜的外部局面: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市場、客戶、政策、甚至是內部結構,和如何尋找第二增長曲線,如何交接權力和開展改革等難度複雜度成倍提升的問題。
他們在成長被寄予了巨大的期待,教育和培養過程都砸下了重金。父輩會覺得,我當年一窮二白都做到了這個程度,你現在贏在起跑線,那不得做得更好(甚至他們自己也會這麼覺得)? 但實際上游戲已經變了,他們面對的困難並不比父輩的時候小。 
第三,家族生意很多是偏製造業或者資源型的,不一定是二代的興趣所在。 很多二代可能本科在藤校學藝術、但家裡生意是生產和製造某種器械——自己可能從來沒在日常生活中見過實物。 這個資產既是巨大的資本,也是巨大的負擔。 
接手吧,真的沒有興趣,硬著頭皮做不見得能做好。不接手的話,如果不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比如藝術)有資源,自己也不見得在這個領域有更好的出路。轉做投行諮詢也不一定卷得動、卷得長久,更何況還要從“資本家”降級為“打工人”,基本都是兩難。 
即便剛好家族企業的業務是自己並不反感、願意試試看的,進公司就會被無數雙眼睛看著,做什麼都可能是錯的。他們很難判斷別人對自己是不是真誠的,自己得到的資訊是不是真實的。如果還要帶著給公司做變革的使命,觸動很多人的利益。殊不知有多少人盼著你失敗,從中獲利。
最後想引用宗馥莉的一段公開採訪原文:
做二代來講,他們對我們會有更高的期待,會有更高的要求。但其實我們面臨的選擇其實不多,所以我們必須要往這條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我希望中國飲料行業,能夠在未來引領世界的飲料行業。中國是現在最大消費量的一個國家,但是我覺得在整個品類上,其實做的還是不是很夠。一個是口味上,一個是技術上,沒有在工藝上有個飛躍的提升。所以我認為就是未來可能還是在技術上加大投入,然後讓科技更加接接地氣。
從個人發展的角度,我們觀察到企二代們的成長路徑,早期多是透過在家族企業或者其它公司的基層歷練,後有越來越多的企二代赴美留學(如:孟晚舟和姚安娜)。
不僅因為這段海外經歷所帶來的見識、學習曲線和人生歷練,其價值都遠遠超過了留在企業基層、甚至是管理層能夠收穫的,而他們也是非常適合商學院管理學專案的一批人:並不依賴於諸如會計、營銷等任何一門具體的技術,管理學非常考驗包括溝通技巧、戰略思維、領導與被領導等軟實力在內的綜合能力,這些可能是他們從小就耳濡目染的。
同時,西方特別是美國,其經濟發展和國家治理是由無數的企業“自下而上”推動起來的。起源於美國、最早服務於製造業的商學院,則在幾十年就在探討家族企業面臨的問題。早在1982年,哈佛商學院的兩位教授Tagiui和Davis就提出了“家族企業的三環模型”,被廣泛用於理解家族企業的複雜性。
還有許多歐美頂尖商學院,開設了專門研究家族企業的專案和中心,例如西北大學Kellogg商學院的John L. Ward Center for Family Enterprises研究中心,哥倫比亞商學院的Family Enterprises and Wealth專案和Global Family Enterprise專案,麻省理工Sloan商學院面向家族企業管理者的高管教育Future Family Enterprise: Sustaining Multigenerational Success專案,後者甚至直接把專案名稱命名為“保持代際成功”。
過去我們諮詢和輔導的學員裡面,來自各個行業翹楚的家族企業。他們當中有人赴美留學後、已經成為第一代移民、完全加入了不同於old money的新貴行業,如風投、科技、金融等。
也有人按照自己的意願擇業,但是發現職業和人生成長遇到了瓶頸,在糾結是否回家族企業接班會有更穩固的保障和更大的作為。或者已經接手幾年,生意做得不差、但是個人成長的天花板也基本上觸碰到了。
這其實也是他們在“是否要留學”這個問題背後,面臨的更加艱難的選擇。如果你正好也是這類情況,歡迎來和我們聊聊。45分鐘諮詢,我們希望幫你看清局面、釐清思路、作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更多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