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侖:榮毅仁,一個跨越大時代的民營企業家樣本

榮毅仁
2005年10月26日,榮毅仁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官方對他給予了高度評價。遺體告別儀式上,他身上覆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悼詞中稱他為「中國現代民族工商業者的傑出代表,卓越的國家領導人,偉大的愛國主義、共產主義戰士」。
如此殊榮,這是1949年以來,我們黨對一個民營企業家的最高的,也是唯一的待遇。
然而,在他去世前,他已經是一個沒有個人企業的企業家,因為早在1957年,他就將自己的財產捐給國家了,他個人是無產階級。當然,他在1957年之後也在囯有企業裡擔任過職務,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後,擔任了14年的中信董事長。
也就是說,他在此時獲得的崇高評價,其實和他曾經作為一個有大量私產的民營企業家身份是沒有任何關係的。
而與此相關的一件事情,是在他去世的3年前,他的兒子榮智健被福布斯雜誌評為2002年中國首富。被評為首富的依據是,榮智健持有香港中信泰富18%的股權。
榮毅仁是榮氏家族企業的第三代掌門。雖然在1957年之前,他經營家族企業的時間只有20年,但他在政商之間從容轉換,不論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經濟建設中,還是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崛起過程中,他都做出過獨特的貢獻,他也因此成為中國近代工商業中的一個傳奇人物。
榮毅仁出生於1916年,1937年於聖約翰大學畢業後進入家族企業。
家族企業的創辦人是他的爺爺榮熙泰,他的伯父榮宗敬、父親榮德生是家族第二代。
榮毅仁進入家族企業時,榮氏家族已經是中國最大的民族資本家之一了,伯父榮宗敬被稱為「麵粉大王」「棉紗大王」,父親榮德生被稱為「麵粉大王」「紡織鉅子」。
進入家族企業以後,榮毅仁很快就成為家族第三代的核心,掌管了將近20多家企業。
出生在這樣一個大家族中,榮毅仁從一開始就遵循了家族傳承的一些基本價值觀和做事原則。
在他祖父和父親這兩代,榮氏家族在處理政商關係時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在商言商,儘可能地保持商業的獨立經營。
然而,在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他們的這個原則屢屢被打破,甚至不斷遭受國民政府的敲詐勒索。
早在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後,面對經濟困局,就不斷地向民間商人募集甚至勒索金錢,希望民間資本從經濟上支援他的政權。
當時上海的工商業領袖人物虞洽卿多次幫助蔣介石政府發行債券,並不遺餘力地動員工商業人士購買證券。
與虞洽卿的做法不同,榮氏拒絕向蔣介石政權提供經濟支援。榮氏也因此遭到蔣介石的忌恨,蔣以榮氏企業認購國庫券不力為由,下令查封他們在無錫的產業。
幸好榮家跟國民黨元老吳稚暉有一些交往,透過吳稚暉等人居中轉圜,榮宗敬也認購了鉅額債券,榮氏才倖免於難。
從那之後,榮宗敬、榮德生也曾試圖透過宋子文修復與國民政府的關係,以獲得企業發展的空間。然而,他們畢竟不像虞洽卿那樣與國民黨高層擁有獨特的關係和歷史淵源,所以在國民黨統治時期,長期處於被動和任人宰割的狀態。
抗戰勝利後,百廢待興,榮氏的企業也迅速恢復,走上正軌,就在他們打算大展身手之際,榮毅仁的父親榮德生卻在1946年遭到淞滬警備司令部有關人員的綁架,關了40多天,最後被勒索了50萬美金。
1948年,蔣經國到上海整頓經濟,強令收繳黃金、外匯。榮宗敬的大兒子,也就是榮毅仁的堂兄榮鴻元又被以私套外匯、囤積居奇的理由逮捕。榮家四處打點,最後被索去鉅款50多萬美元而交保釋放。隨後榮鴻元就去了巴西,在巴西經營麵粉、紡織工業。
幾乎同時,榮毅仁也惹上了官司。
1948年,國民黨軍隊從榮家的一家麵粉廠採購了一大批麵粉,經過嚴格的質量檢驗之後,軍方出具了收貨憑證。但是,一年之後,國民黨監察院卻突然重翻舊賬,堅稱那批麵粉的質量有問題。國民黨監察院不但指責這批麵粉有黴變問題,還上綱上線,把國民黨軍隊兵敗東北的原因歸咎於這些「黴變、劣質」的麵粉。
以此為由,他們不僅敲詐了榮毅仁一大筆錢,還要在上海起訴他,並將開庭的日子定在了1949年5月25日。
湊巧的是,5月25日拂曉,解放軍開進市區,上海解放了。這麼一來,「開庭審案」這件事情自然就不了了之了。
在很長的時間裡,榮氏家族始終選擇在商言商,做獨立的民營企業,結果屢次遭受國民政府的無端迫害。
也正因為如此,1949年,榮毅仁沒有跟隨國民黨政權去臺灣,而是堅定地選擇了留下來。
與以往選擇遠離政治,以謹慎、獨立、純粹的民營商人立場來經營企業不同,此時的榮家選擇了另一種方式:和共產黨建立的新政權積極合作。
上海解放前夕,地下黨也派人和榮德生積極溝通,勸說他留下來,榮德生很快就答應了。
當時國民政府的地方軍政人員強迫企業把機器拆裝,然後運到臺灣去。榮德生堅決反對,他守在工廠門口,說,「如果你們要強行闖入,就從我身上過去,我活在這裡,死也死在無錫。」
經過榮氏的努力,最終企業的機器沒有被拆裝運走,而是留了下來。留下來之後,就積極地跟共產黨配合。
1954年,榮毅仁響應黨和政府號召,提出對榮氏企業實行公私合營,在完成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起了帶頭作用。
在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榮毅仁率先把全部企業拿出來和國企合營,贏得了普遍尊重。
這件事情還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讚揚。
到了1957年,榮毅仁覺得,光是公私合營還是不足以表明他擁護社會主義、擁護共產黨的態度,於是決定將名下的所有企業無償捐獻給國家。
由於這件事情,他又得到了各界的肯定。隨後,陳毅副總理以老市長身份,建議把榮毅仁從企業裡請出來,去做上海市的副市長。
由此,榮毅仁不再是私人企業、民營企業的老闆,轉而成為一名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長官,上海市副市長。
如果說1949年榮毅仁與父親在去與留之間,選擇了留,並以此表達對社會主義和共產黨的信任,那麼在1957年,他又透過對財富的取於舍之間,選擇了舍,進一步表達對黨和政府的信任。這種信任與合作,成為他此後一貫的選擇和堅持的立場。
在上海做了兩年副市長之後,1959年他又被調到北京,擔任紡織工業部副部長。
文革爆發後,榮毅仁被視為「大走資派」,一家受到巨大沖擊,好在很快他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特別保護。
文革結束後,葉劍英找到榮毅仁,要他做好準備報效國家。1979年1月17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請胡厥文、胡子昂、榮毅仁、古耕虞、周叔弢五位老工商業者吃涮羊肉,提出「錢要用起來,人要用起來」。
鄧小平說,經濟建設的攤子鋪得大了,感到知識不足,資金也不足。過去國家在經濟建設上耽擱時間太多,不搞快點不行,但又要不重犯錯誤,門路要多一點,可以利用外國的資金和技術。
接受重託的榮毅仁幾經考慮,決定拒絕當部長的邀請,準備借鑑西方經驗,辦一家信託公司發展經濟,並手寫了一份報告上報鄧小平。
鄧小平接受了這個方案,並且囑託榮毅仁:「你來帶頭辦實體,搞成對外開放的視窗。人由你選,業務由你管,事情由你負責。」還告誡說:「要排除干擾,不要搞成官僚主義企業。」
1979年10月4日,「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榮毅仁出任第一任董事長。
這個時候,文化大革命剛結束,百廢待興,中央政府也沒有錢。一開始,國務院撥了50萬元作開辦費。
籌辦之初沒有辦公場地,榮毅仁就把自家小院貢獻出來一部分。1979年年底,國務院撥付的啟動資金1000萬花完了,後續資金尚未到位,榮毅仁就拿出自家的存款1000萬元借給公司作為週轉資金。
據我所知,後來榮毅仁主動放棄了這1000萬,沒有要中信的任何股權。所以這1000萬也就捐給國家了,和1957年他對待財富的態度是一樣的,那就是舍。
他在中信做了14年董事長,沒有股權,也不拿工資,他帶領中信,為改革開放頭十年的中國引進資本、創造外匯、擴大經濟交流,做了很多有益的貢獻。
他也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的肯定。幾代領導人都對榮毅仁表示了肯定、接納、鼓勵和表揚。
在上世紀50年代,毛澤東主席多次接見榮毅仁,而且當面肯定榮毅仁和榮氏家族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改革開放後,鄧小平不僅請榮毅仁出山創辦中信,還十分關心整個榮氏家族在祖國大陸和海外的事業發展。
在與榮毅仁的交往中,鄧小平了解到榮氏家族有親屬400多位身居海外,他們像祖輩一樣,有強烈的愛國心、事業心,都有竭盡全力為自己祖國多作貢獻之心願。
鄧小平要榮毅仁把他們召集回祖國團聚一次,共謀發展之計。就這樣,在鄧小平的提議和直接過問之下,1986年6月,200多位榮氏親屬分別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巴西、瑞士以及港澳等國家和地區回到祖國。
1986年6月18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接見了榮氏親屬回國觀光的部分成員。會見中,鄧小平親切地對榮毅仁和他的大家庭成員說:「從歷史上講,你們榮家在發展我國民族工業上是有功的,對中華民族作出了貢獻。民族工業的發展是推動歷史前進的。」
進入20世紀90年代,榮毅仁又獲得了更大的政治榮譽,那就是在1993年,榮毅仁出任國家副主席,成為國家領導人。
縱觀榮毅仁的一生,他的幾次重大選擇,都選擇留下來,聽黨話,跟黨走,把財富捐給國家。
哪怕他只做了20年的私人企業,也依然可以成為民營企業的楷模,享受民營企業家在1949年以後的最高榮譽。在他去世的時候,備極哀榮。
榮毅仁去世之後,榮氏家族的第四代、他的兒子榮智健依然掌管著巨大的財富,那就是榮智健擁有的中信旗下公司中信泰富的18%的股權。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愈演愈烈,逐步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在這樣的國際經濟形勢背景之下,榮智健主導的中信泰富因投資槓桿式外匯產品而鉅虧155億港元。
榮智健進入了他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這個時候,中央政府伸出援手,給予了一些特別的安排,榮智健以退休的方式退出中信泰富,然後中信集團增持中信泰富的股份,由28%增加至60%以上,榮智健持有的18%股份則被稀釋。
最終,他把自己擁有的這部分股份減持,賣掉,然後拿了減持得到的錢,歸隱在茫茫人海中。
2025年3月初,榮智健現身蘇州梅園。梅園曾經是榮家的老宅,現在是一個紀念館。久違的身影,讓大家再一次想起榮氏家族的輝煌。
當年過八旬、鬚髮皆白的榮智健佝僂著身子逐漸遠去的時候,不由得讓人感嘆,再閃耀的人生,終歸也會化作煙雲,隱身於野。
一個時代總會過去的。同樣,屬於我的時代也會過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