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林海東
臘月廿四日,首先祝南方朋友們小年快樂,吉祥安康!

1月22日,是朝鮮的一個重要日子。按朝鮮官方說法,1925年1月22日,年僅14歲的金日成從萬景臺踏上“光復千里路”;在踏上旅程的第13天,少年金日成抵達當時的平安北道厚昌郡(現兩江道金亨稷郡)葡坪,站在寒風凜冽的鴨綠江邊,看著被日寇鐵蹄下呻吟掙扎的祖國山河,發下“朝鮮不獨立,誓不回頭”的宏天大願(上圖為朝鮮官方的“光復千里路”油畫)。這是繼少年金日成走“學習千里路”(1923.3)回到朝鮮之後的第二個“千里路”。順便提一句,朝鮮的“裡”大約400米,比“華里”要少100米;“三千里江山”使用的就是“朝鮮裡”。
1975年1月,金正日指示,要有意義地組織進行全國規模的“光復千里路”參觀學習行軍活動,要把這一活動轉化為“傳統”,並以此創造出把新一代培養成為革命後備隊、革命骨幹的轉折點。
從那時起,每到1月22日,朝鮮的學生少年就要沿著“光復千里路”的路線開始踏上這一傳承金日成革命精神的旅途。雖然叫做“行軍”,但該坐火車坐火車、該坐汽車坐汽車,關鍵路段用走的,關鍵地點要參觀、學習,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據朝鮮官方統計,50年來,已有100多萬學生少年參加了這一活動。
金正恩執政以來,把“培養新一代成為一心信賴和跟隨勞動黨的真正接班人”規定為重大問題,積極引導全體學生少年參加這種“走革命千里路”的活動。“革命千里路”是個大概念,涵蓋了上述“學習千里路”、“光復千里路”等等;2019年10月、12月金正恩先後兩次騎白馬上白頭山之後,這種千里行軍又開闢了一條新線路——“天降偉人軍馬行軍路”。需要說明的是,這條“天降偉人軍馬行軍路”,不僅學生少年要走,青年、中年人也要走,黨政機關幹部、工人農民、各界婦女也都要走,終點是“白頭山地區革命戰跡地”;例外大概只有人民軍,畢竟這個時間段恰好是他們不得閒的冬季訓練期。
朝鮮這種沿著歷代偉人足跡走各種“千里路”、“行軍路”的做法,在繼承前代革命思想和精神的教育意義之外,大致還有些“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意思。元帥當年冒雪騎馬上白頭山、去年7·15在新浦海邊松林裡搭帳篷開“新時代昌城會議”,都是這意義和意思的體現。新浦海邊大白帳篷的含義,不是我說的,明明白白寫在1月23日《勞動新聞》的頭版長篇文章中,大意是“新浦沙地上搭建的帳篷,讓人想起白頭山抗日遊擊隊營地的那些帳篷”。
2025年1月22日,是金日成踏上“光復千里路”100週年,也是金正日開闢“光復千里路”參觀學習行軍路線50週年。100、50兩個特殊大年份,再加上今年是五年計劃收官之年,將要迎來2026年勞動黨九大召開的這樣一個“勝利者之年”,所以,朝鮮學生少年走“光復千里路”是必然,而“天降偉人軍馬行軍路”則由成年人們去走。
1月22日,朝鮮學生少年“光復千里路”探訪行軍,從平壤萬景臺革命學院的金日成金正日銅像廣場啟程。黨中央勞動團體部部長金正順、內閣教育相金承鬥參加了啟程儀式,社會主義愛國青年同盟中央委員長文哲做了動員報告,金正順向探訪行軍隊授旗。






這一次的行程路線,從平壤萬景臺革命學院到兩江道金亨稷郡的葡坪革命史蹟地,正是“光復千里路”的起點和終點。從萬景臺革命學院到平壤火車站,孩子們用走的,後邊大概就是火車旅程了,正所謂“用意不用力,在意不在形”。
教育下一代,朝鮮是下了大功夫的,從金日成到金正恩,皆然。走各種“千里路”這種形式幾十年不變,大致說明,在宣傳鼓動部的同志們看起來,這種形式現在還有效,不過,隊伍越來越不好帶,畢竟時代已經與當年完全不同,否則,也不會有《反動思想文化排擊法》、《平壤文化語保護法》、《青年教養保障法》這三大法律存在的理由和空間。
“一心團結”,是勞動黨八大提出的三項方針之一(以民為天、一心團結、自力更生),說白了,就是“思想統一”;走各種“千里路”,其實就是“一心團結”的外化。“一心團結”首先是思想上的整齊劃一,當然言行、外表整齊劃一更好,就像那些參加“光復千里路”探訪行軍隊的朝鮮孩子,雖然身上的衣服不盡相同,但實際上都是整齊劃一的制服,只不過制服種類不同罷了。如果您留意的話,會發現,走各種“千里路”的朝鮮幹部群眾其實也是制服整齊劃一的。細想起來,這些制服其實也是一種宣傳投入,而且從每次制服的數量上看,也是一筆不小的花費,只是不知道是要自己花錢置辦還是國家統一發放。
“一心團結”,這四個大字高高豎立在新義州標誌性建築“太陽樓”樓頂,我們隔江喝茶聊天、吃丹東草莓的時候經常抬眼可見,而且已經習以為常、司空見慣。遊客們喜歡給“太陽樓”拍照,但似乎沒有多少人知道那四個字的背後究竟隱含著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