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這幾個月,總統尹錫悅又在跟在野黨激鬥,一副不整死對方誓不罷休的樣子。
文在寅下臺後,估計是跟尹錫悅有過溝通,韓國現任總統第一次不搞上任總統了,眼看著兩派恩怨多少有點收斂——他們那嘎達最多用收斂這個詞,叫他們收手是不可能的——結果現任總統才上來兩年半,現在又搞得一地雞毛,我估計大夥都看膩了,韓國政壇這一天天的就沒安生過,日日雞犬不寧,不弄死對手不罷手,這些哥們就不能坐下來喝兩杯停止內鬥嗎?
不能。
朝鮮半島這邊建立的政權,從古至今都跟嗑了搖頭丸一樣瘋狂愛內鬥,內鬥是他們千年主旋律,是不可能改變的政治生態。
你叫朝鮮人不內鬥,除非我湖南人不吃辣椒、江西人不要彩禮、廣東人不穿拖鞋、雲南人不唱山歌、四川人不養熊貓、河南河北人突然各有一所985大學一樣,這都是不可能的。
不賣關子,直接說原因,朝鮮人過於熱衷內鬥,那是因為朝鮮半島這塊地,很難建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政府。
注意必須要有“強大”兩個字,朝鮮半島上建立的政權,勉勉強強算中央集權,但他們是非常非常非常虛弱的中央集權。
朝鮮的中央集權是一種偽集權,稱他們是“和平狀態下的權貴惡鬥”更合適些。
朝鮮古代有個神話版的檀君朝鮮史,世界各國都不承認,但他們自己當正史用。
真正比較可靠的歷史,則要從公元前1120年算起,中國這邊周武王滅商,商紂王叔父箕子帶族人避難,跑去平壤一帶建立了政權,歷史上叫箕子朝鮮。
箕子朝鮮活了長達一千年,直到劉邦發小盧綰叛漢,被劉邦一頓狠揍,盧綰手下有個叫衛滿的將軍,帶著幾千人逃命去到朝鮮半島,箕準安排他幫守邊境,公元前194年,衛滿恩將仇報奪得王位,衛家統治朝鮮的這段歷史就叫衛氏朝鮮。
衛氏朝鮮後被漢武帝所滅,漢武帝還在這設了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個郡,控制了朝鮮大部。

對的,朝鮮半島古代時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被漢人政權所統治的。
魏晉時中原衰落,高句麗崛起,中原王朝才逐漸退出朝鮮半島,朝鮮人自己亂了一陣子,在918年建立高麗王朝,1392年更替為李氏朝鮮。
朝鮮古代史一筆帶過就行,邊遠文明沒啥可聊的,我們探討朝鮮人為啥瘋狂愛內鬥,主要了解高麗和李氏朝鮮就可以了,很多冤孽的源頭和具體表現,都來自這兩個王朝。
高麗創始人王建,在新羅衰退時加入弓裔的叛軍,因弓裔為人殘暴,王建受到“四騎將”擁戴,一起幹掉了上司弓裔,最後才奪得半島天下。
為了回報創業股東,王建給豪族權貴世代做官、免田賦徭役等特權,這些權貴要麼做文臣,要麼做武將,大家就叫他們“兩班”,普通官員見到他們,要尊稱一聲“兩班尼”,就是兩班老爺的意思。
簡單點說,就是掌握最高文武大權的權貴階級。
就是這些權貴,開啟了朝鮮一千多年內鬥之路。
開國老闆王建鎮住這些權貴沒啥問題,畢竟創業老闆都是從屍山血海裡爬出來的,下面小弟都服。
但王建死後,他的子孫就罩不住下面的權貴了,就像公司裡董事長安排完工作,銷售部財務部行政部,個個都有自己的小九九,都在忙著搞貪汙,或者忙自己的利益,都不用心辦事,眼看著公司業績越來越差,這些部門經理又不能換人,董事長說話不管用,愁得飯都吃不下。
無論一個國家,還是一家大企業,都會有自己的權貴豪強,這些人早期都對國家或公司有巨大貢獻,但晚期一旦王權或老闆太弱,豪強就會反過來壓制王權或老闆,這時候國家或企業就離死不遠了。
到高麗第六代成宗國君時,眼看下面的人指揮不動,不太把自己放在眼裡,他就學習中國搞科舉,想提拔新鮮血液,打破權貴們對政治軍事的壟斷,也因為他搞科舉,朝鮮的儒學氛圍才十分濃厚。
這套科舉系統實際操作下來,從高麗到李氏朝鮮,也上來了一些平民子弟,但對真正動搖權貴壟斷沒啥卵用。
因為權貴們會作弊。
權貴們壟斷了最好的教育資源,他們的孩子可以上最好的學校(官學),普通人的娃讀不起這些學校。
最過分的是,權貴們公然給科舉開小灶,搞了個“別試”,就是不定期突擊科舉,別試都是突然通知,訊息只有權貴階層的人知道,平民百姓還沒反應過來,權貴們的娃考試都結束了,這個別試有多離譜呢?李朝600年,正式科舉163次,別試卻有581次。
根本就沒想過給平民子弟上升通道嘛,就是做做樣子。
朝鮮內部也另想辦法搞出了一些削兩班權貴的法子,什麼三品以上才能世襲、什麼鄉吏胥吏不屬於兩班等等,但從未真正動搖兩班權貴根基,反正他們有的是作弊手段。
權力固化的直接結果,就是內部鄙視鏈與黨爭。
鄙視鏈的關係,是文官鄙視武官,京班鄙視鄉班。
文強武弱是因為推行儒術,這個好理解,京班鄉班中國人就沒聽過了,京班就是指在漢城混的權貴,鄉班指在其他城市混的權貴,一個是權貴中心,一個是權貴邊緣,就好比在北京混的,看不上在邵陽混的。
政治鬥爭的勝利者會成為京班,失敗者則會成為鄉班,但鄉班就跟在野黨一樣,國家搞什麼他們都反對,容易變成槓精。
朝鮮內鬥花樣百出,從兩次王子之亂,到勳舊派對士林派、大尹派對小尹派、青松沈氏對坡平尹氏、西人黨對東人黨、北人黨對南人黨、大北派對小北派、西人黨對南人黨、少西對老西、山黨對漢黨、老論黨對少論黨,上千年鬥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飛砂走石。
在朝鮮內鬥中的輸家都非常慘,動不動就要殺全家,殺得雞犬不留。
大部分文章都說朝鮮人愛內鬥遠勝其他國家,是儒家文化造成的。
我強烈反對這種觀點,我說過很多次,任何事情的邏輯,經濟是起因,文化是結果,用文化找理由,那是倒果為因。
朝鮮人瘋狂內鬥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資源太貧瘠。
朝鮮半島是一片多山地、少平原的苦寒半島,出生在這裡,自古以來日子本來就很苦。

朝鮮半島山地佔比70%,但山並不高,平均海拔440米,只有北部的蓋馬高原高一些,平均海拔1400米,由於山川多分佈在東部,所以朝鮮半島的河流,都是由東向西流入黃海。
山多地少使朝鮮半島可耕作的農田較少,零星分佈在西部沿海。
半島屬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1000-1200毫米,夏季雨水尤其多,山多水多容易發生大洪災,常常沖垮西部農田。
我在《如何理解東北》裡介紹過,當年朝鮮族進入中國東北,就是因為遇到了大洪災,被迫向北邊逃命,最後才落腳到吉林延吉。
朝鮮半島到冬季還很冷,特別特別冷。
半島南部的韓國區域還算好,這裡一半領土受亞熱帶季風影響,到冬天沒那麼冷,半島北部的北朝鮮,屬溫帶季風氣候,西伯利亞冷空氣會殺到這裡,一到冬天冷死個人。
我們熟知的長津湖,就在朝鮮半島北部蓋馬高原上面,最冷的時候能冷到零下40度,志願軍在這裡與美軍交戰時,美軍有風雨大衣、羊毛衫、雙層氈底高筒靴,以及充足的高熱量食物供應,就這樣美陸戰一師還是有7313人凍傷凍死,可見當時有多冷。
也可見我們的志願軍戰士,能在這種極端的環境下打贏美國人,是多麼不容易。
朝鮮半島這種多洪水、多嚴寒的環境,使他們的農業產出極低,許多朝鮮人只能靠採集和狩獵為生,低劣的農業環境,使朝鮮在8世紀時僅僅只有200多萬人口。
古代中國放棄直接統治朝鮮半島的重要原因,一是征服朝鮮半島,需要經過當時滿是爛泥沼澤的遼河平原,大軍會陷入泥淖無法移動。
二是進攻朝鮮半島,只有農曆五至九月這幾個月合適,一旦拖到九月後就會遇到嚴寒,後面大軍會因為糧草跟不上凍死在朝鮮半島。而朝鮮兵又非常擅長利用多山地形,在沼澤密林佈置陷阱、發動遊擊襲擾中原軍隊,常常將中原軍隊拖到臨近寒冬,逼他們撤兵。
朝鮮人只要將戰爭拖到九月以後,勝率就會大大增加,不需要正面硬扛中原大軍,李世民打遍天下無敵手,在朝鮮半島還是被這招給逼退的。
三是中國東北方向,遊牧與漁獵民族時不時突然崛起,遼寧這一塊在這些人手裡,中原軍隊別說打朝鮮了,打這些北方野人都夠嗆。
四是真有能力全面征服朝鮮,想要讓半島的收益高於管理成本,至少把駐軍和行政成本收回來,就要對半島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進行開發,還要在當地長期搞教育,有這閒功夫還不如開發湖南湖北呢,至少收益遠大於半島,投資半島常常虧損,撈不著好。
所以古中國自漢朝後就想通了,不再追求征服朝鮮,統一讓他們做附屬國,但也不允許他國侵犯朝鮮,以防把朝鮮當作進攻中國的跳板,誰入侵朝鮮咱們就打他,連美國都要打。
這是中國曆代王朝和無數先人,摸索出來的收益最大、成本最低的方式。
說來說去,就是因為朝鮮半島太窮了,沒必要下重本。
朝鮮人自古都過著貧寒交迫的生活,平時主要吃粗糧雜糧配幾片醃製的蔬菜,為了對付寒冷漫長的冬天,他們才發明了泡菜。
直到七世紀中期,新羅王朝派500人的使團去大唐學習,才提高了廚藝和農業水平,獲得了改良的水稻品種和種植技術,開始把稻米作為主食。
以前朝鮮人只能吃泡菜加明太魚,有了唐朝扶貧,他們才有了米糕、紫菜包飯、清酒。
我在《食色日本》同樣介紹過日本人古代的飲食,因為地理環境太差,朝鮮和日本在古代是非常非常清苦的,吃的喝的都是廉價版中原飲食,日子過得真的慘。
就是因為朝鮮產出的資源太少,他們那就跟印度一樣,在古代搞出一套種姓制度。
第一種姓就是前面介紹的兩班,是貴族、官員、士大夫群體,第二種姓叫中人,是兩班掉下去的低階官員和吏胥,第三種姓叫良人,就是普通的農民、工匠、商人,第四種姓叫賤人,是社會最底層的奴婢和罪犯。
現在我們叫別人“賤人”那是罵人,在古代朝鮮那是正常身份。
我們都知道,韓國人說話有很多很多敬語,那不是啥儒家文化造成的,那是種姓制度造成的,必須強調人和人的尊卑有別,要讓下等人自覺去謹小慎微。
朝鮮半島和日本一樣,因為資源太少,需要穩定的社會架構分配資源,權貴階層要將最好的資源先吞下去,還要保證平民和賤民不眼紅,就像蟻群分工那樣,需要鮮明的社會等級。
權貴階級渴望壟斷那少得可憐的優質資源,不僅壓迫中人、良人、賤人,內部還為了分配資源激鬥,才有了上千年的兩班內鬥。
以前的頂級資源,是人參、貂皮、鹿茸、權力、新羅婢、軍隊、地位等等,現在的頂級資源,是鐵礦、石墨、半導體、菱鎂礦、女團、財團控制權、政治控制權等等。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為了有限的頂級資源,大家不死不休。
朝鮮人在日本兩次侵略他們時還在內鬥,李舜臣擊敗日本海軍後,他們都能內鬥到把李舜臣馬上送進監獄。
我第一次讀到朝鮮這段歷史時,真是驚駭他們的神奇操作,後來習慣了他們的內鬥史,也就見怪不怪了。
而且朝鮮半島那個國君,這麼長時間,真的就完全鎮不住內鬥。
他們能一直長期存在國君,其實跟中國也有很大關係,中國這邊希望朝鮮政治穩定,不希望他們搞事情,整體框架不能出問題,所以這個虛弱的君主,是各方妥協的結果。
朝鮮半島一直把自己當成中華文明的嫡長子,還把日本當作中華文明的逆子,對中央王朝相當順從,可以作為歸順中華文明的案例,這也是中央王朝不攻朝鮮的重要原因。
插一句,跟朝鮮人不同,越南人把自己當中華文明的二弟,不肯做嫡次子,他們自認是優秀的東亞人,中國人只要把越南人當東南亞人,他們就要跳起來罵娘。
朝鮮國君反正管不住,乾脆就躺平,自己君主的位置有中國罩著,只要威脅不到自己,也樂於看到下面的人鬥,朝鮮內鬥便從此不休。
世上哪個國家、哪個大企業不內鬥?為啥大家內鬥就沒朝鮮半島這麼變態?
道理很簡單:資源越緊張、大環境越穩定、內鬥越兇狠。
因為除了內鬥,沒有其他爭奪資源的渠道。
如果一個國家的王朝常常被推翻,那就不叫內鬥了,叫造反。
我個人還有個遞進理論,一個國家只有足夠的資源,才能完成中央集權,只有完成中央集權,才可以儘量控制內鬥、自然災害、賦稅、豪強、資源分配這些。
中央集權很容易被汙名化,其實中央集權是高階文明才會出現的事物,高度的中央集權,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
朝鮮平民搞不定兩班制度,“打不過就加入”,利用反抗日本侵略和交錢入仕等方式加入兩班,往兩班制度裡摻水,到19世紀時,兩班人口比例佔全國60-70%,把兩班制度徹底搞廢了,朝鮮半島的兩班制和種姓制度才逐漸消失。
朝鮮半島資源貧瘠,時刻反映在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去韓國搞調研報告十天,回國時居然瘦了五斤,那是因為他們街頭大部分餐飲店,都是不放油的湯泡飯加泡菜,還賣到65元人民幣一份,我在韓國大部分時間就只能吃這個。
韓國人吃飯少油,是因為他們土地太少,為了活命要多種小麥水稻,沒有餘力種油菜,最後形成了沒油水的飲食文化。
這就是半島資源貧瘠的具體表現之一。
地理決定經濟,經濟反饋政治。
激烈的內鬥惡習一直存在,還是來源於他們惡劣的生存環境,韓國曆代總統不得好死,現在尹錫悅跟在野黨殺紅了眼,都是兩班惡鬥的延續,只不過現在夾雜了美國和日本的因素,變得更為複雜了些而已。
他們為什麼瘋狂內鬥?
人處在這樣的環境,就會有相應的行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邏輯,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的宿命。
——————————————-
↓往年精選文章合集,點選選購↓
——————————————–

從19年至今,我們的知識星球已經累計2500+篇優質文章,累計輸出文字400萬+,花一年的錢看五六年的全部文章,而且好評也是源源不斷。
現在加入我的星球,工作日幾乎每天更新一篇時政深度點評,瞭解我們對各類新聞熱點的見解,和我們一起進步。
如今,已有40000+讀者加入我的星球,和我們一起重新開始認識世界的底層邏輯和本質規律。
有任何問題或者看更多文章可以聯絡助理:lukewen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