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此文為羅天昊2019年所作,臥病之中讀史,感嘆世間豪傑,胸中無數錦繡才略,可惜天不假年,一生抱負,終歸流水。
時節如流。
疫情之後,萬民疾苦,百業凋敝,民生多艱。
人心惟危。世道艱險,困厄無數志士,更有大批人壯志未酬,令人悲憫。
時代的灰塵,誰可置身塵外?
進退不能自如,成敗不能自知,飄零天地,感慨萬千。
生日之際,窮究天人。
特轉五年前舊文,為所有壯志難酬的豪傑扼腕。
與天下諸君共勉:
或躍在淵,守時待變;河出伏流,必有驚蟄。
——以下為舊作正文——
窗外朗月清風,帷幕殺機暗湧。
大周天子柴榮橫臥在高臺之上,舉目北望,眼神之中,無盡惆悵。
一個月前,他還在幽州城下意氣風發,大軍到處,所向披靡,收取幽雲十六州,統一天下大業隱約可望。
相傳,行軍路上經過一處山坡,柴榮向一老翁探路,老人介紹此處叫病龍臺,當晚柴榮即染病,此後一病不起,只好撤兵。
一場莫名其妙的大病突襲而來,心硬如鐵的柴榮,第一次感到了人生的無力。
柴榮曾有一個宏偉的三十年計劃:“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
第一個十年未到,柴榮就不得不抱憾而終。
柴榮被譽為“五代第一明君”,文武全才,雄姿勃發,其去世是中國歷史的分水嶺,改變了中國的走向。殊為可惜。
柴榮出身望族,少年時家道中落,被過繼到姑母家,其姑父就是歷史上後周的建立者郭威,柴榮穩重且聰明,深得郭威喜歡。當時郭威還沒有顯達,柴榮懂事早,為補貼家用,很早就出門經商。遊歷江南各地,並且習文練武,積累了豐富的閱歷,熟悉了天下大勢,也深知民間疾苦。
後漢三年,因郭威功高震主,引起漢隱帝猜忌,其兒子和侄子均被殺光,導致郭威無後,郭威起兵成功奪取天下後,以養子柴榮為儲君,954年,郭威駕崩,柴榮即位,是為周世宗。
柴榮身世獨特,且經歷豐富坎坷,為其成為一代明主,奠定了基礎。
柴榮面對的,是一個紛亂的世道。
自安史之亂之後,中原板蕩,到處藩鎮割據,之後五代相繼自立,從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到後周。至柴榮之世,已經是第五個朝代。
同時,除後周之外,還有幾個國家並存於世,分別是南唐(南吳禪位)、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後蜀(繼前蜀)、北漢。此外,還有契丹、党項、吐谷渾、吐蕃等少數民族政權,各國之間相互戰亂,百姓流離失所。
後周地處中原腹地,為四戰之地。
柴榮雄才大略,亂世成為了他最好的舞臺。
即位之初,北漢和遼國乘北周新君初立、心不穩之機,聯合進攻,柴榮舉重若輕,御駕親征,在高平與敵軍決戰,最終擊潰強敵。數十年來,中原畏遼如虎,柴榮大振中原信心。
其後,柴榮又征伐後蜀,收取秦成階鳳四州,並且以此震懾西域各方勢力。
此後,柴榮三次親征南唐,攻略江淮之間大片土地,北周幾乎成為中原獨大勢力。
在北周伐唐時,北漢又聯合契丹南下,柴榮再次親征,繞開北漢,直攻契丹,連取寧州,益津關,瓦橋關,莫州,瀛州等。契丹舉國譁然。
也正是在本次征伐契丹的高峰時刻,柴榮突發重病,無奈退兵。
假如沒有這場重病,柴榮也許很快就能收服幽雲十六州,並且提前完成剪滅群雄,結束五代十國,重建大一統王朝的大業。
可惜,天不假年,柴榮半道而亡,留下孤兒寡母,歷史最後把機會留給了趙匡胤。
透過陳橋兵變上臺的趙匡胤,建立了宋朝,摘取了勝利果實。
趙匡胤固然也有雄才大略,但是,不得不承認,柴榮為他開好了路,久經戰爭的精兵強將、對後蜀和南唐、北漢的蠶食等,大大縮短了趙匡胤完成歷史使命的時間。大宋建國僅二十年左右,就削平群雄,基本一統漢人舊疆。
柴榮的遺憾,成為趙匡胤的幸運,歷史就這樣開了一個玩笑。
以柴榮的雄才大略,若是給他三十年,足以建立一個媲美漢唐的大帝國,可惜,他連第一個十年計劃都沒來得及實現。

關於柴榮之死,有一個很不厚道的傳說。
柴榮進軍契丹的最後一站,地名為病龍臺,不祥之兆。
但是這個凶兆,只是天定之名,還有兩大人禍,詛咒了柴榮的命運。
一個是滅佛。
古代寺廟自成體系,不僅擁有土地,免除賦稅,而且大批青壯年勞動力進入寺廟之後,佔用社會民力,由此,每到社會矛盾爆發期,有抱負的統治者,便推動滅佛。
中國歷史上,有幾個著名的滅佛事件,簡稱“三武一宗”滅佛。分別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後周世宗。
前三次滅佛,都比較殘酷。北魏太武帝啟動第一次滅佛,在長安大殺僧人,滅絕境內一切經像。北周武帝時期,毀壞境內一切佛像,寺廟收歸國有,僧人被強令還俗。唐武宗時期,全國也拆寺廟4600餘座,還俗26萬餘人。
至周世宗時期,滅佛運動相對緩和。955年,柴榮下詔,禁止有親人需要侍養的人出家,並強令部分僧侶還俗,同時,還打擊寺廟經濟。共拆寺廟三萬所,僅保留兩千多所,天下寺廟,十去其九。同時,有6萬多人還俗。本次大規模滅佛,不僅使佛教徹底融入中國民間,同時,也保證了後周的稅源和兵源。
弔詭的是,滅佛的三武一宗,都沒得善終。
北魏太武帝被弒殺,北周武帝在36歲時早逝,唐武宗則在32歲時暴斃。柴榮在滅佛五年之後,以37歲的壯年辭世。
但是,他們都為後來者肇造和儲備了一個盛世。尤其是北周武帝,為後世的楊堅重新統一天下,奠定了國力基礎。而柴榮打造了五代十國最強朝代,也為趙匡胤的大宋王朝奠基。
誰都不願意做惡人,但是,在時勢所迫的時候,往往是那些敢於改變的人,承擔了社會改革的成本。被擺上了歷史的祭壇。
滅佛的皇帝在當世都受到了詛咒。一些得道高僧詛咒北周武帝未來將下地獄。柴榮滅佛時,民間的無聲詛咒,也同樣存在。
但是,亂世之治,必是風雷震動,歷史將你推向矛盾的漩渦,身懷宏圖遠略的人,必無可畏,亦無可避。至於命運,只能是天數。
另外一個,是苛待大臣。
史傳柴榮為人苛刻,要求極嚴,登基之初,即在高平大戰之中,陣斬畏敵不前的大將樊愛能,平時治事,多有苛察,被評為“稟性傷於太察,用刑失於太峻”。
同時,柴榮對重臣多有猜忌,曾有傳言“點檢為天子”,柴榮懷疑當時的殿前都檢點兼妹夫張永德,最後罷免了張永德,換上心腹趙匡胤。
沒有想到的是,最後謀朝篡位的恰好是趙匡胤。而柴榮對臣下的猜忌,也使趙匡胤很輕易地收買人心。
僧人階層,官僚階層,兩個既得利益階層,柴榮都動了,兩大階層中,不少人詛咒他。
他並沒選擇做一個老好人。也沒收穫善終。
對天下有利,不一定對既得利益階層有利。
沒有體制的保駕護航,以一人對抗既得利益,終究是悲劇。
柴榮的三個十年大計未能如願,多少雄才偉略,終究沒能施展,空餘浩嘆。
向天再借十年,蒼天把你玩殘。
天地從來不仁,萬物皆為芻狗。
何曾憐惜過誰?任你英雄蓋世,也會突然將你從繁華舞臺中拽回。

遙記一個月之前,落葉滿京華,筆者漫步暮秋的街頭,到處歌舞歡騰,有一首名為《誰》的網路歌曲,在廣場舞中頗流行。原唱雪十郎,作詞張世東,節錄部分歌詞,詞雲:
誰是我 我是誰?
時光變成了盜賊
驚擾少年英雄夢
掠走天真和無畏
愛過誰 恨過誰
我們錯過誰和誰
歲月猶如東流水
鮮衣怒馬追不回
歌聲滄桑,不勝惆悵。
遙望西山,拔劍茫然。今人古人,興亡皆苦。英雄起落,如浮雲聚散。
近現代以來,全球強國均以制度和文明立國,豪傑賢能,此起彼伏,不斷成就。新年將至,惟願吾國吾民,也能以制度長久立世。
舊日輓歌,來日召喚,在天幕下交織。
民心澎湃,今夕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