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商品|英美股市市值變化對壯大我國資本市場的啟示——美股月報2025年第五期

美股
本期焦點:股市市值變化是國家實力與貨幣體系穩定性的雙重對映。18至19世紀,英國依託工業革命與金本位制崛起,英國股市市值/GDP比例持續上升至一戰前。但隨著兩次世界大戰消耗國力及殖民體系解體,英國股市/GDP比值與全球佔比同步萎縮。英國股市佔比下降的同時,美國借兩次大戰積累資本,伴隨美元取代英鎊成為儲備貨幣,美股佔全球比重持續攀升,“美股一枝獨秀論”實為美元信用擴張的金融投射。基於英美股市的發展歷程,我們提出了未來壯大我國資本市場的三大啟示。
市場回顧:2025年4月,美股在百年難見的關稅政策衝擊下經歷劇烈震盪,走出了驚心動魄的“W”形態。三大股指在月末基本收復了月初的失地。資訊科技、非必需消費、通訊、能源等板塊在2月以來的拋售中受創較嚴重,其他板塊基本已在月底修復至年初水平。11個板塊月度相關性回升至歷史80至90分位數附近,這往往對應美股階段性企穩。
估值盈利:美股估值回落壓力稍霽,但盈利延續回落趨勢。特朗普關稅政策衝擊導致科技股大中華區業務增長失速、供應鏈成本上升等,正削弱企業未來盈利增長預期。美股風險溢價水平回升放緩。
市場情緒:CNN恐懼貪婪指數、RAI指數、CBOE Put/Call Ratio 120天分位數等反映出市場信心有所修復,但牛熊比所提示的標普500指數下跌斜率仍未放緩。全球市場對美股的流入仍較謹慎。
策略表現:事件驅動策略是透過分析重大事件發生前後對投資標的影響不同而進行的套利,主要可分為併購套利、困境反轉、特殊事件等子策略。投資者首先估算事件發生的機率及其對標的資產價格的影響,再提前介入等待事件的發生,然後擇機退出。
本期聚焦:英美股市市值變化對我國資本市場的啟示
1.1 股市市值的變化與國家實力的強弱密切相關
股票市值/GDP比值的變化以及股票市值佔全球股市市值比重的變化,能夠反映經濟體在全球絕對以及相對實力的強弱變化。1784年,第四次英荷戰爭爆發,英國打敗荷蘭,英鎊取代荷蘭盾成為世界儲備貨幣,之後英國及其盟友(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在拿破崙戰爭(1799—1815年)中繼續與拿破崙領導的法國作戰。最後,經過法國大革命(1789年)後約1/4個世紀的頻繁戰爭,英國及其盟友在1815年獲勝。同時在19世紀初,英國憑藉工業革命和殖民體系成為最早的“世界工廠”,並在1816年確立金本位制使英鎊成為首個國際儲備貨幣,自此之後英國股票市值/GDP的比值快速上升,並持續至一戰前夕。到1914年一戰爆發前夕,全球可轉讓證券總額的三分之一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但兩次世界大戰嚴重消耗其黃金儲備和工業基礎,殖民地獨立運動也加速帝國解體,都大大削弱了英國經濟實力,導致自此之後英國股市市值/GDP比值停止了上升程序,同時英國股市市值佔全球股市市值的比例也在一戰、二戰期間急速下降。
在英國國力開始衰退的同時,19世紀末美國工業產值超過英國,透過扮演兩次世界大戰的“兵工廠”角色,大幅積累了資本和黃金儲備,美國股市佔比快速上升,正對應了美元取代英鎊成為主導貨幣的過程。此後美國信用進一步增強,更是促進了“美股一枝獨秀論”的形成。伴隨“石油美元”式微,“科技美元”逐漸成為美國鞏固美元本位幣地位的主要機制。美國科技優勢高度金融化,其股市估值與全球資本流入形成正反饋迴圈;而美國之外科技企業的崛起將分流國際資本對美元資產的配置需求,可能動搖美元體系的重要根基。同時俄烏衝突後,歐盟防務自主意識覺醒,全球多極化程序加速。當前美國的“小院高牆”、加徵關稅等政策事實上正在逆轉傳統的美元環流體系,產生了等效的“需求衝擊”。4月初美國股、債、匯三殺後,美國階段性放緩徵稅程序,美股也大幅反彈。但放緩徵稅並不等於當前逆全球化程序的逆轉,貨幣體系的變化和更迭是緩慢的,意味著對於美股的衝擊也不會一蹴而就。但若特朗普政府繼續在逆全球化的道路上狂奔,牙買加體系的裂痕將進一步加深,最終積重難返,全球貨幣體系面臨重塑,美股中長期也必將因此遭受衝擊。
1.2 貨幣體系的穩定性影響著股市佔GDP的比重
從歷史走勢來看,穩定的貨幣執行體系有助於股市市值/GDP比值的回升,因為貨幣信用穩固會降低資本市場的波動性,推動資金流向股票等風險資產;反之,若貨幣體系陷入動盪或信用危機,股市市值/GDP比值往往承壓下行[1]。美股因其上市公司優質,在全球鮮有替代者而受到追捧。雖然“對等關稅”程序放緩,但當前全球對於以美元為首的牙買加體系產生的質疑已經產生,繼美債遭遇海外機構減持之後,美股一枝獨秀論也正在面臨挑戰。
1.3 對於未來壯大中國資本市場的啟示
英美股市市值/GDP變化對於未來壯大中國資本市場的啟示包括:
請登入興業研究APP檢視完整研報
獲取更多許可權,聯絡文末銷售人員。
點選圖片購買 “興業研究系列叢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