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US慧心慧語
作者:何江慧
養老院的老人(上)
這次回國將近三個月,絕大多數的時間都在養老院,零距離地接觸到了養老院的日常,感覺有很多可以分享的,有計劃的朋友可以做一個參考。
首先十分感謝養老院的主管和護工,工作人員,給我提供了很多方便。瞭解到我的特殊情況,為我了開了很多綠燈。我可以每天去探視,陪伴父母,一直呆到白班的人下班,夜班的人上班。
兩個多月的時間足以讓我認識裡面所有的護工,見識到他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瞭解到很多的“內幕”,看到不為人知的更多面。
寫下自己的見聞並不代表所有的養老院都是這樣,也不是所有的護工都是那樣。每個人的遇見和經歷都是獨特的,我也帶入了自己強烈的個人主觀色彩,但我會盡量去客觀描述。
畢竟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潛規則。
共分為四個部分,大約5——6篇文章
一,養老院的老人(上下)
二,養老院的護工
三,養老院的臨終關懷
四,養老院的內幕
這是一個價格不菲的醫養結合養老院。獨立的整棟樓,每一層是不同年齡段的老人,醫院和康復中心佔了兩層,就醫非常方便。
住在這個養老院的老人來自全國各地,有退休老幹部,勞模,空軍,校長,醫院院長,前政府官員,或者家裡有礦的富二代等等,也有普通的退休工人,相對來說經濟條件都不錯。
父母所在的這一層大多數是高齡,老年痴呆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只是程度不同,最嚴重的就是像父親那樣完全臥床需要全護理。
也有不少四,五十歲的中年人。
到了這裡就會發現,老年病離年輕人其實並不遙遠。
有好幾個五十多歲的中年人,中風後失去語言和行動能力,但腦子還清楚,只是身體動彈不得,沒法說話,坐在輪椅上,勉強能自己吃飯。
脾氣性格全寫在臉上,只能透過眼神和喉嚨發出的聲音來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每天坐在走廊邊,看著周圍的老人和穿梭往來的工作人員,生活就被侷限在這方寸之地。
曾經的意氣風發,呼朋喚友,花天酒地,縱情享樂,熱鬧喧囂,已全部變為浮雲。
養老院已經是醫院盡力治療之後的最後歸宿。
聽為媽媽做按摩的醫護人員說,這種情況三十多歲的人也不少。另一層樓最年輕的有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山西富二代。因為飲食習慣,一次酒後中風導致偏癱,失智,智力退化到四五歲兒童的狀態,一輩子可能只能在這裡度過了。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身體的承受力不同,命數不同。有的人經得起折騰,有的人經不起折騰。
大多數人都會在老年時為自己年輕時的生活方式買單,或者根本等不到年老的終局,草草退場。
父母所在的整個樓層,大部分老人在80歲上下,還有九十多歲,百歲老人。90%的老人都伴隨有不同程度的老年痴呆,俗稱老糊塗了。雖然有共性,但表現出的形式多種多樣。
很多老人在患老年痴呆症的同時,伴有憂鬱症。
有的老人總是呆呆地坐著,一言不發,沒有表情,完全的沉默;
有的則很暴躁,容易發脾氣,甚至會攻擊別人;
有的老人不停地說話,用家鄉話含糊不清地重複敘述著,只能從隻言片語中聽出她在說自己小時候的事,年輕時的事,不斷地重複,每一刻都在說話,除了睡著的時候;
那完全是一種機器一般無意識的行為。
我常常擔心她這樣會損耗完自己的元氣。
有的老人間歇性地大喊大叫,間或一聲,很恐怖的聲音,剛開始聽到會被嚇一大跳;
有的老人總是黑著臉,不停地抱怨,要吃肉,吃好吃的,大聲地叫著子女的名字。我問護工要不要我買些肉給她帶過來,護工說灶上每天都會有肉,老太太這是想娃了,這只是她想孩子的方式;
有的老人看起來還好,但喜怒無常。有一位老太太據說是前空軍醫院婦產科主任,神態威嚴,言談中主任的風範還在。
和人說話前幾分鐘還正常,說著說著就激動起來,語調也隨之激昂,罵著我們聽不懂的話,痛斥著我們看不見的人,上一秒還在笑,下一秒就痛哭起來,就像不同的人附體,有些可怕;
有一次大雨我沒能回去,就在養老院湊合了一晚,結果一晚上都沒有睡著。一位老人徹夜地慘叫,叫聲傳遍整個樓道。聽護工說,他得的病很疼痛但不至於致命,於是白天晚上地慘叫;
這讓我想起《地藏經》裡的叫喚地獄。。。。。。
媽媽同病房的阿姨,時而清醒時而糊塗,不停地整理自己的東西。常常把別人的東西都藏在自己的櫃子裡,還要不回來,說是她自己的。其他人找不見的勺子筷子,小東西,甚至紙尿褲都能在她這裡找到;
有些老人發脾氣,鬧情緒,老要吃東西,或者不好好吃東西,要打電話,偷東西,藏東西,故意搞破壞,把護工氣哭。。。。。。,像極了淘氣的小孩子們。
護工會見怪不怪地說:這是想娃了。
也有不少像父親一樣的老人,完全臥床,連坐起來都不能,人活著所有的事情全部在一張床上完成。殘存著一點本能的意識,生命的火花微弱暗淡到隨時可能熄滅。
平時是看不到這些老人的,一直在房間裡。
每次來養老院,推著媽媽在樓道里散步,走過長長的走廊,看到一個個坐在輪椅上的老人,一雙雙空洞無神的眼睛,沒有希望,沒有生氣,充滿無助。
空氣中瀰漫著衰老,腐朽和死亡的氣息。
一個人其實並不是隨著年齡增長慢慢老去。
衰老的過程並不是一條曲線,而是臺階式的變化(這一點和孩子的長大過程正好相反)。
在幾個重要的年齡段,會出現跳躍式的變化。如五十多歲會明顯感到體力下降,疼痛出現, 七十多歲後會感到身體各方面機能下降。據護工們的經驗,大多數老人75歲之後,會出現斷崖式的衰老,就是突然一下子老了,各種問題暴露出來了,再也不能到處跑了。
回想起父母也差不多是這個年紀開始有了明顯的變化,他們的身體變得很糟糕也就這七,八年的時間。
所以,退休要趁早,旅遊要趁早,實現夢想要趁早。五十多歲到八十歲之前,是一段相對來說能為自己活的幸福日子。
隨後,大多數人的生活的地圖會越來越小,直至一張床。
人到了養老院,便“復歸於嬰兒”,尿墊,紙尿褲,輪椅,成人圍嘴,成為日常必需品。再加上寬鬆舒適的衣服和鞋,吃飯的碗和水杯,一些活下去必需的東西,除此之外,什麼都是多餘的了,包括錢。
送父親來養老院的時候,他所有的東西就兩個袋子,他一輩子所惦念的一切終究是放手了。
不用等走的那一天,在養老院和醫院,便能深切地感受到什麼是身外之物,來去無牽掛。
吃喝拉撒成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最完全的事,也是唯一的事。
一日三餐和兩次加餐,一天吃五次。從早上6點起床,7點左右吃第一頓早餐,到下午5點多最後一頓,6點多上床睡覺。
一天又一天,週而復始。
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老人們不是在吃飯,就是在等待吃飯的過程中。
護工們不是在打飯,就是在給老人餵飯。
最常看到的場景便是:老人們神情木然,安靜地排排坐在餐廳的餐桌旁,等護工把飯端到面前或餵給他們吃;護工們忙碌著打飯,給自己照顧的老人餵飯,或者把飯打成糊狀,鼻飼給不能吞嚥的老人。這樣每個人忙完六七個老人,就到了午休時間了。
長長的午休起床後,又到了喝奶加餐時間了。
老人們的娛樂活動時間一般會被安排在下午。天氣好的時候,可以被推到樓頂上曬曬太陽,活動一下。大多數的時間,他們會坐在餐廳做一些遊戲,護工們會跟隨電視上的勁爆音樂跳舞,帶動能動的老人一起活動。
養老院也設計了很多手指操,益智遊戲,簡單的活動,讓老人們坐著也能得到一些鍛鍊。
大多數老人會喜歡這個環節,被歡快熱鬧的氛圍所感染。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大多數老人喜歡別人稱呼自己健康時候的職務。比如楊醫生,王局長,姚主任,李校長等等。比起叫他們的名字,稱呼曾經的職務會讓他們更有反應。
每次叫媽媽的時候,連叫幾聲“媽”沒反應,但叫“李校長”或者“李老師”,頭一下子就轉過來了。
回來那段時間,同學朋友要見我,地點經常會選擇在養老院。每來一個人,我就會說:李老師,這是你的學生,叫某某,媽媽的眼睛一下子就有了光,拉著人家的手不放,急切地想說話,問人家細節。
愛學生勝過愛子女的又一鐵證。
年輕時留給人的印記太過深刻,以至於老年痴呆之後能記住的往往是年輕時候的事。
有一位老太太,時而清醒時而糊塗。但牢牢記住自己當過北京新城區的勞模。常常談起自己當勞模的日子,怎麼上臺領獎,都見過誰,在單位幹什麼,什麼職務,工資多少。。。。。。
我每天推著媽媽去看爸爸的時候,總是會和爸爸聊他當年常說起的經歷:喀喇崑崙山九死一生的執行任務;在中蘇邊境參加和蘇聯的秘密戰役;當年《解放軍報》關於他的報道;塔里木河美味無比一人高的大魚;支援巴基斯坦時結下的友誼;被司令員的女兒追求但誓不做陳世美。。。。。。
當提到新疆,並反覆播放他最喜歡聽的歌——《我們新疆好地方》時,他會嬰兒學語般地啊啊回應,已經茫然無神的眼睛會在手機畫面上定住。
我從內心深深地感激他,為我們的家庭所做出的貢獻;我更為他曾經作為軍人,為這個國家的奉獻感到驕傲。
如今衰老贏弱,但他依然是我心中的英雄。

我常常想,這些老人們,他們都曾年輕過,達到過人生的頂峰,有過一生中最輝煌的階段;他們也曾生兒育女,養家餬口,是家裡離不開的頂樑柱;他們也曾那麼重要,是別人最需要的人。。。。。。如今,完成自己的使命,一生即將在這裡落下帷幕。
所有的財富,權利和容貌,到頭來都敵不了衰老。
衰老真是這世間最公平的事情了。

您可能還錯過了這些文章:
👉【熱門文章】
小黑屋變豪宅 | 翻房裝修心得 – 一步步經驗總結
👉【矽谷公私校盤點】
矽谷公立好學區盤點:
👉【育兒相關】
👉【矽谷本地生活】
注意!!歡迎大家關注我們的同名小紅書賬號 <養娃在矽谷>
免得錯過精彩的不同內容和線下活動哦!
關鍵詞
老人
老人們
時候
在養老院
老年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