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資文 編輯袁暢
吳顯玲退休了,這個訊息讓人意外之餘也覺惋惜。
根據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的最新公告,公司原董事長吳顯玲因退休原因離任,劉峻新任公司董事長。吳顯玲卸任日期為2025年3月20日。
吳顯玲公開露面極少,但作為如今公募從業時間最長的高管之一,她一手參與了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的籌辦、成立、發展,協助這家公司從艨艟小船成長為權益投資品牌鮮明、投研文化長期包容的公募合資“範例”,期間苦勞和功勞都不可沒。
尤其在她出任國海富蘭克林基金董事長的十多年期間,國海富蘭克林的產品規模和業績均穩健向上,多名基金經理奪得從晨星到金牛各類獎項。國富多位基金經理過往受訪談及投研文化時,亦屢屢談及這和她在公司內部力推市場化、專業化、長期化的經營文化密不可分。
這或許是吳顯玲的離任格外引人關注的原因之一。

資深金融人
吳顯玲事業的前半段主要在廣西的金融監管崗位上。
簡歷顯示,她早年曾任職於人行廣西壯族自治區金融管理處,擔任主任科員。之後歷任廣西證券交易中心副總經理(主持全面工作)、廣西證券登記有限責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兼總經理等。
此後她還出任過廣西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國海證券前身)副總裁等重要職務。
2002年,她開始參與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的籌辦,2006年正式踏入公募基金行業。

23年公募經歷
公募基金行業誕生迄今26年,吳顯玲就參與了23年,她幾乎經歷了中國公募行業的全部發展時期。
身為地方券商,國海證券在申報基金籌備時並不佔優勢,但有兩件“事”大大加速了程序。
其一是,國海證券在籌備時堅持用專業、市場化的人才來主導基金籌備工作,工作進展非常迅速(相比其他同行而言)。日後,這批籌備的人才多數在國海富蘭克林紮下了根,打下了團隊相容幷蓄、專業為先的基因。
其二是,當年海外的知名資管機構富蘭克林坦伯頓,本已於另一家國內大型券商達成設立中外合資基金的協議,但兩家關於公司治理、業務的觀點想法差異實在太大,久久達不成一致。最終機制靈活、尊重市場的國海證券從中“截胡”,和富蘭克林坦伯頓“牽手”成功。
2004年11月,兩家共同發起的國海富蘭克林基金成立。

磨合出成績
公募基金行業在整個中國金融業中是特別注重公司治理結構的。從各項法規到監管機構與行業協會的積極作為,再到行業逐步摸索出的治理經驗,這些積累也是基金行業成立27年來沒有發生過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重要原因。
但即便如此,當年的探索過程也相當艱苦——尤其是對於中外合資的基金公司來說。
股東該不該介入公司的具體業務?非投研的高管該不該介入一線的投研工作?該選拔怎樣的基金經理?基金經理遇到業績低谷如何處理?
這些如今行業內已有公論的答案,但當初恰恰是行業迷茫、分歧、探索的焦點。
國海富蘭克林基金也經歷了這些探索的過程,從2004年到2008年,4年多時間內,國富換了3任總經理,從外方到中方到外方,大家輪流推薦。高層動盪之下,內部團隊穩定性更顯不足,業績波動很大。
2010年吳顯玲上任國海富蘭克林董事長後,公司的長期投資文化開始沉澱、內部人事動盪明顯減少。此後,國富陸續湧現出了張曉東、徐荔蓉、趙曉東、徐成等一批明星基金經理,也得到了過2022年晨星獎(國富中國收益基金)等難度很大的基金獎項。
外界認為,這與吳顯玲善於協調各方利益,放手讓經營層自主運作,支援公司建立長期、專業、自主的投研文化建設等幾個關鍵作為很有關係。

未來向何處去?
如今的國海富蘭克林基金,已形成了他獨特的公司文化和長期穩定的團隊。
以基金業最重要的投研文化為例,國海富蘭克林內部已經形成高度尊重基金經理獨立決策許可權的文化,公司主要透過完善的投研機制、科學的決策流程來做風控。
同時,國海富蘭克林基金長期落實的股權結構清晰,市場化導向的機制,由此帶來了超長穩定的管理與投研團隊,這為公司執行長期戰略助力很多。
根據統計,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的經營管理團隊、以及包括投研團隊在內的各業務條線骨幹人員持續保持高穩定狀態。截至2024年末,該公司高階管理人員平均司齡超過15.9年,公募基金經理平均司齡11.7年,行業內處於領先水平。
但參與締造這個文化的吳顯玲已經轉身離去,未來這個擦亮文化的“接力棒”交到了新董事長劉峻手裡。
劉峻擁有較豐富的從業履歷,也是曾經歷任過廣西南寧康邁商業有限公司會計、主管會計;證券監管部門廣西局的科員、副主任科員、主任科員;國海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辦公室副主任、主任,證券事務代表,董事會秘書等職務的公司高管,對實業和證券頗有研究,但對公募業務似乎還未見親身經歷。對於他的下一步作為,市場也在拭目以待。
⭐星標華爾街見聞,好內容不錯過
⭐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不代表平臺觀點,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