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發現銀行卡少錢了,一查記錄破防了….

文|黛西
前段時間收到一個姐妹兒的求助。
她說最近突然發現,卡里少錢了
一查消費記錄破防了,居然是不到9歲的女兒,近兩三個月來不斷偷刷她的八達通(香港一種便捷支付卡,可以免密直接刷)。
小到十幾塊的糖果飲料,大到兩百多的筆袋文具,這些東西之前拿回家,女兒謊稱是同學送的,她一直沒起疑心。
發現真相後,她和女兒語重心長談了一次話,讓女兒寫檢查。
女兒表面上好像有悔過之意,但一個週末加週一過去了,一個字沒寫,不僅沒寫還趁她晚上去健身離開,偷看了一個小時影片。
她跟我說,真是不知道該怎麼辦了,說重了擔心傷害親子關係,但又不敢輕視,因為這個事的性質很嚴重,“相當於偷錢+撒謊”(她的原話)。
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聊5毛錢我的看法吧。
順便說一句,如果你也想給我遞小紙條留作業,可以把小夥伴當樹洞(前提是加了小夥伴👇),所有樹洞訊息小夥伴都會轉給我的,沒準兒就可以收到3000字的回覆呢。

1. 行為的背後是需求
快9歲的孩子,偷刷大人的卡買東西、撒謊,看上去確實“性質很嚴重”。
但如果用“偷錢+撒謊”去理解,可能就錯過了問題的本質
本質是啥呢?
之前我經常在文章裡說,孩子每個“問題行為”的背後,都藏著被忽視的需求。
這個年紀的孩子,肯定知道擅自刷媽媽卡是不對的,但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背後被忽視的需求是什麼?
是她需要更多“自由支配”的權利。
她長大了,開始對物質有渴望和需求了,這太正常了。
她不想每一次買糖果飲料文具袋,都要先請求你的同意、盤問、拉扯,她想要掌控自己的“經濟自由”。
但是我猜測,她還沒有渠道去實現這種掌控感,比如口袋裡的零花錢不夠,或者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零花錢。
一方面沒有足夠的“資源”,另一方面又很難抵抗漂亮文具、糖果飲料的誘惑,所以用了這種方式,心想反正媽媽不一定會發現,先買了再說。
這個年齡孩子的“道德感”,還遠遠沒有發展到成年人期待的程度。
4-9歲處在“前習俗道德階段”,他們遵守規則是為了避免懲罰,而不是從“道德”和“對錯”角度出發。
女兒考慮的主要是,“如果不被媽媽發現,我就能得到想要的東西”,但她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個行為背後可能帶來的道德後果。

到了10-12歲,他們的思維和行為才會開始被“道德”約束,而不僅僅是擔心被你發現了捱罵。
也就是說,她不是“道德敗壞”,只是還處在一個更在乎“後果”的年齡,不需要上升到“道德”層面批評她。

2. 自由支配的小金庫
孩子是沒法透過“道理”學到東西的,他們只能透過“體驗”學習。
體驗什麼呢?
體驗一件事的自然後果。
未經同意拿別人的卡去刷,自然後果是“欠債還錢”。
可以讓她用自己的零花錢來補缺口,這不是“罰款”,而是讓她明白,要對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任。
這比你讓她寫一萬字的深刻檢討,來得更深刻。
不過我猜測,她手裡可能沒有足夠的零花錢去補缺口。
假設她從四五歲開始,每週得到5-10塊零花錢,過年過生日還能額外收到一兩百的“鉅款”,並且她對自己的零花錢有支配權,且有一定計劃性,幾年下來攢個幾百上千塊不難的,那麼她也犯不著偷偷刷你的卡,去買那十來塊的糖果飲料。
▼ 後來追問到了一些細節,也證實了這個猜測
這就更好理解她的行為了,沒有掌控和支配零花錢的體驗,對金錢的概念會比較模糊。
再加上現在都是刷卡掃碼支付,很多孩子覺得手機裡卡里有用不完的錢,不清楚刷一下背後的真實成本是什麼。
這也是我為什麼支援,讓孩子從小有自己的小金庫。
不同年齡段具體給多少零花錢,給零花錢的基本原則,可以參考這篇文章:《零花錢給多了,對娃沒好處
看完別忘回來!
餅餅從4歲多開始,我每週給她1歐(約等於7-8元),過年和生日還會有額外“大票”入賬。
幾年下來已經存了幾百歐,存錢是會上癮的,過一陣就盤一遍她的資金。😂
那些她想要但我覺得可買可不買的東西,我都會讓她用自己的零花錢買。
我給她買,她也會覺得錢是大風颳來的,但一旦要動用自己的零花錢買,她就會特別謹慎。
她會重新認真思考,我到底有沒有那麼想要這個東西,家裡是不是已經有很多類似的了,甚至會問我,在其他地方買會不會便宜一些
所以這些年,她喜歡的東西沒少買一點兒,但仍然存下來了不少錢。
7歲開始,我經常引導她,規劃和管理自己的錢,把錢放在不同的“口袋”裡,每個口袋各有自己的用處。
透過支配自己的零花錢,他們會慢慢明白,錢是有限的,不是想買啥就能買啥,要在有限的資源中做取捨,這就是規劃,“自由支配”並不等於“無節制地花”。
每一筆開銷都代表著一種選擇,學會掌控這些選擇,也會讓他們在未來,更理智地面對自己的決定和行為。

3. 不是拖延,
是“被動對抗”捍衛尊嚴
最後再說說,為啥她逃避寫檢查。
我一直覺得,“寫檢討”是一個特別幼稚的教育方式。
好像讓孩子把自己的“罪過”落在紙面上,保證不會再犯了,就起到了教育目的。
如果這樣真好使,還要勞動改幹啥,整那些麻煩呢!寫個檢討,保證以後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不就行了!
你說一個週末加週一過去了,她一個字也沒寫,不僅沒寫,還趁你去健身離開,偷看了足足一小時影片,說明她的內心其實有很多微妙的反應。
她不是不準備改正錯誤,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抗議你這種“幼稚的懲罰”。
你已經抓住了她的錯誤,語重心長說了她,還要她再寫檢查,對她來說就像是被“重複懲罰”了。
她已經懊悔做錯了事,很有負罪感了,寫檢查更像是一種“羞辱”,讓她產生抗拒情緒,所以她用拖延來避免這種不適。
而且這個年紀的孩子,經常有逆反心理,你想讓我低頭,我偏不!
在她的世界裡,反抗權威、捍衛自己,這是“長大”的表現。
你越是用“家長權威”要求強迫她做什麼,她越會想我偏不!看你怎麼辦!
這是一種“權利較量”,她希望透過這種方式重新掌控局面,儘管她內心已經知道自己錯了,但不願意在這種強制的氛圍中低頭。
如果你都感覺到了,她其實是有悔改之意的,說明她只是在用這種“被動對抗”來捍衛自己的尊嚴。
寫檢查是被你“命令”做的事,而她更願意用自己的方式,去處理內心的羞愧和懊悔。

4. 突如其來的結尾
自從開放了小夥伴的“樹洞”入口,收到了好多好多私信。
謝謝你們這麼信任我,願意跟我傾訴,雖然沒法給每個人都寫3000字,但我覺得很多“問題行為”背後的本質是差不多的,都有一些被忽視的需求。
我們要做的就是,看到孩子內心的複雜性,而不只是從表面行為來判斷,覺得他們在越界、迴避、挑戰你底線。
孩子不是聖人,和我們一樣都是俗人,會有各種不完美的地方,會犯各種各樣的錯。
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錯了可以改,錯了也依然值得被愛。
黛西

📍📖 你可能還喜歡讀
📍🛒 黛西好物推薦,即將截團
📍📹 你可能還喜歡看
來影片號圍觀真人黛西
謝謝你們點的小紅心❤️
不開打賞,喜歡請多多轉發&點紅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