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肖飛的負面新聞持續引發熱議。
根據一封網路上流傳的舉報信,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肖飛長期與同科室護士長及腫瘤醫院某規培住院醫師等保持不正當關係,還指出肖飛為維護規培醫師,在 2024 年7 月 5 日手術時,對斥責該醫師的護士大吼,丟下麻醉病人與規培醫師離開手術室長達40 分鐘 。
這場風波中,桃色傳聞、醫學教育制度爭議甚囂塵上,但撥開輿論迷霧,真正值得深思的,是醫療行業職業道德底線的失守。我們需要以理性視角,釐清事件本質,而非被表象或熱點帶偏方向。
胸外科手術,向來是醫療領域風險係數極高的 “生死戰場”。心臟、肺部等重要器官的手術,每一刀都遊走在生死邊緣,任何細微的操作失誤或突發狀況,都可能瞬間將患者推向深淵。
任何走上手術檯的醫生,都應該信守這樣的醫學倫理:醫護人員的第一使命,是確保患者安全、完成手術救治。然而,肖飛卻在手術中途,因與護士發生爭執,竟拋下處於麻醉狀態的患者,帶著涉事規培醫生離場。
有人或許會將焦點放在引發手術爭執的“桃色關係”上,但無論背後誘因是私人情感糾葛,還是其他矛盾,都絕不能成為醫生失職的藉口,手術檯也絕非宣洩個人情緒的場所,患者的生命健康更不應成為個人矛盾的犧牲品。
一個醫生因宣洩個人而離開手術檯的醫生,他拋棄的不只是麻醉中患者,還是患者對醫生的尊重,更是自己作為醫生這個職業的資格。這種對生命的漠視,徹底踐踏了醫學倫理的底線,也讓公眾對醫者的信任搖搖欲墜。
這讓人不禁發問:穿上白大褂時許下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到底有沒有走心?如果醫德缺失,外科醫生的技術再精湛,手裡拿起的也不是救人的手術刀,而是 “達摩克利斯之劍”。

退一步說,假設一個主刀醫生因為自己感情出現波動,覺得無法進行手術,如果強行進行手術反而會對患者帶來風險,那麼他要做的不是拋棄患者,而是緊急尋求其他能夠來替代手術的醫生,也不應該是把涉事的規培醫生也拉離手術室。
這場風波終以涉事醫生被開除收尾,但它留下的思考遠未結束。作為涉事的醫院,不應該是簡單將涉事的醫生開出就了結此事,而是應該對事件相關細節進行說明,讓公眾瞭解舉報信裡這部分內容是否屬實?是否有及時補救的措施?患者的健康是否受到任何傷害?
一個醫生出了問題,雖然是個問題,但不是大問題;如果醫院的管理有漏洞,那才是大問題。
在事件發酵過程中,協和醫院“4+4”培養制度意外被推上輿論風口浪尖。涉事規培醫生的“4+4”身份被曝光後,不少人將矛頭直指這一醫學教育改革模式,質疑其培養的醫生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但這種批判,實則是對事件本質的誤讀。
協和的“4+4” 培養制度改革從2018年開始試點,要求其實非常嚴格,本科有指定的國內學校(基本985)和國外高水平學校,需要有一些必修課程和學分要求。除了協和以外,現在也有其他的頭部醫學院也在做相應改革。
“4+4”制度旨在打破學科壁壘,培養複合型醫學人才。爭議的一個焦點,是本科4年的教育,不需要時醫學院,甚至不需要是理工科專業。這一點爭議,非常拿捏很多吃瓜群眾的心理,但細想之下,其實根本沒有爭議的必要。
首先並不是完成4年非醫學專業的本科之後,“4+4”制度之下的學生就去給患者看病了。他們還要繼續完成4年的醫學教育,後面還要到醫院進行規培。
其次,“4+4”這樣的制度也並非一個忽發奇想造出來的培養制度。放眼國際醫學教育,美國醫學院的招生模式便是類似的制度。美國醫學生本科階段多攻讀生物、化學、人文等非醫學專業,透過 MCAT 考試後進入醫學院接受四年專業訓練,畢業後獲得MD學位。只要透過執業資格考試(board exam),美國醫學界便認可其專業能力,便可到醫院做實習醫師。這說明,醫學人才的培養路徑本就多元,不能以單一標準評判優劣。
還有一個相關的爭議點,是“4+4”的一年規培時間,但這並非 “4+4” 制度的專屬,而應該是針對擁有博士學位的醫學生。將個別事件與制度掛鉤,往小說是犯了混淆概念的邏輯措施,往大說便是利用個別負面事件否定“4+4”制度,等同於因噎廢食,黑化醫學教育的創新發展。
再換一個思路,如果涉事的規培醫生不是“4+4”,主刀醫生就有理由在手術室中與護士發生爭執?還是說不是“4+4”培養的醫生就不會有桃色關係?
肖飛主任應該不是“4+4”,醫術也應該沒得說…
在中日友好醫院肖飛事件引發的輿論浪潮中,桃色新聞與教育制度爭議接連成為焦點,迅速佔據公眾視野。然而,當輿論的喧囂逐漸平息,我們必須迴歸事件的本質 —— 這絕非滿足公眾獵奇心理的八卦談資,而是對醫療行業職業道德底線的一次嚴峻拷問。
醫生的私生活問題,本質上屬於個人道德範疇。雖然醫生作為公眾人物,其私德與職業形象存在一定關聯,但過度渲染個人情感糾葛,將其置於輿論放大鏡下反覆審視,不僅模糊了事件的核心焦點,更偏離了問題的本質。不妨設想,即便剝離所謂的 "桃色劇情",假設涉事醫生私生活無可指摘,但其在手術檯上因爭執拋下患者的行為依舊存在,難道我們就能對這種失職行為視而不見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醫生在手術檯上的任何失職行為,無論背後原因如何,都是對醫療行業職業準則的公然踐踏,更是對公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漠視。這種將個人情緒凌駕於患者安危之上的行為,直接挑戰了社會對醫者"救死扶傷"的基本期待,觸碰了醫療行業的道德紅線。
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此類事件在媒體上的廣泛傳播,對醫療行業的公信力造成了巨大沖擊。在醫患關係本就相對脆弱的當下,一次手術檯上的 "棄患者不顧",可能讓無數醫護人員多年來積累的信任毀於一旦。公眾或許可以理解醫生在私人生活中的選擇,但對醫德失守的行為卻絕無容忍的餘地。畢竟,患者需要的是在關鍵時刻能夠全力以赴守護生命的白衣天使,而非漠視患者安危的"問題醫生"。
面對這場輿論風波,我們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被八卦資訊和片面觀點所誤導。唯有聚焦醫德建設、完善行業監管,才能逐步重塑公眾對醫療行業的信任,讓醫者真正成為生命的可靠守護者。
肖飛事件不應僅僅淪為一場輿論狂歡。我們必須跳出八卦與偏見的侷限,將關注點轉向醫德建設與行業監管的核心議題。透過完善制度設計、強化職業道德教育、建立透明監督體系,確保醫者始終將患者利益置於首位,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唯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推動醫療行業實現健康、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