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過漫長的規培期,護士想去看心理醫生

拿三位數的工資,熬夜幹苦力
今年5月,#全國護士缺口接近400萬#的詞條登頂熱搜,許多人因此才意識到,這個與每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崗位,人員流失如此嚴重。
依據2023年底的資料,目前全國註冊護士總量約563萬人,這意味著每1000個人裡只有4名護士。還處在規培期的李成夏,對當下醫院人手不足的現象深有同感。
還在上大學的時候,學校跟醫院有合作培養的計劃,李成夏實習了近一年,每個月最多休息4天,而且沒有補貼。畢業後成為規培護士,她和正式工一樣,一晚上照顧70個病人,沒有一分鐘休息,卻只能拿到最低的工資。
據她的觀察,同期能順利熬過規培的護士只有不到一半,即使這個規培機會是她們從社招的1000多個競爭者手裡搶來的,也不得不放棄。無處不在的安全隱患、職場上前輩的霸凌,還有頻頻傳來的行業裡同齡人的死訊,種種一切,都讓護士們的心理狀況岌岌可危。
熬過漫長的實習期和規培期後,“李成夏們”依然想逃離醫院。
 活在死亡陰影下的護士們
“那可能是我離死亡最近的一刻。”回憶起那段經歷,李成夏仍心有餘悸。
大三時,李成夏在一家三甲醫院的急診科實習。那天,輪到她值夜班,一個喝得醉醺醺的中年男性闖入醫院,手持菜刀在她面前的桌子亂砍,李成夏嚇得渾身發抖,她轉身躲進配藥室,鎖好門後,迅速抽出電棍、防狼噴霧。
幸運的是,巡邏保安及時趕到,將鬧事者制服,才讓李成夏逃過死劫。
近年來,國內醫鬧事件時有發生,有媒體統計了最高人民檢察院釋出的年度工作報告,2016年至2023年間,我國累計依法起訴傷醫、擾醫、在醫院聚眾滋事等犯罪14271人。
護士長擔心會遇到“特殊情況”,在值班房放了防狼噴霧、電擊棒、長棍、皮拍子,就是為了讓護士們在危機時刻,保自己一命。
原則上,日均門診量5000人次以上或床位1000臺以上的大型醫院,需在入口處配備安檢設施。但李成夏發現,醫院的安檢只在衛健委檢查醫院時,才會重新開啟。
突發的暴力事件,並未讓李成夏離職,畢竟各家醫院情況大致相同,安檢皆形同虛設。
醫院裡人來人往,醫護要面臨的不只有感染的風險 / 圖蟲創意
就在上個月,她現在工作的醫院裡,險些又發生一起傷醫事件。鬧事的是樓上的精神科患者,半夜突然發病,又沒有家屬照顧,在病房裡大吵大鬧。值班的護士想要安撫他服藥,結果那病人聽到以後,奪過來水杯就砸向了護士。
幸好護士躲得及時,才沒有受到實質性的傷害。她那時已經懷孕7個月了,因為受驚血壓升到了158,但也只休息了一天,又回來上班了。
“休假”在護士們眼裡是一個很小眾的詞語,她們的時間被嚴格框定在了值班表的小盒子裡。即使是病假也不能輕易開口,因為一旦請假,就意味著同事要放棄本就不多的休息時間來醫院頂班,這讓生病都成了一件有負罪感的事。
在李成夏實習的那8個月裡,她每個月只有4天輪休,“節假日”的概念,從來都不存在她們的職業裡。
行業裡有個常見的說法,叫“白夜下休”——第一天白班、第二天夜班、第三天下夜班、第四天休息,如此迴圈往復,直到退休;但也有不少醫院因為人力有限或者科室太忙,將下夜班那天視為休班,不給一天充分的休息。
值班意味著,隨時做好準備 / 圖蟲創意
在醫院裡人人自危的安全隱患下,更讓醫護們難以忍受的,就是這種以透支健康為代價換錢的“夜班”。
據李成夏瞭解,有些醫院上白班的護士長,會調監控檢視夜班護士有沒有睡著。一旦發現有人閉眼超過三十秒,將拍下監控畫面,發到護理群上“公開處刑”。
上夜班的護士們,可能只有猝死那刻,才能閉眼。
李成夏所在的醫院夜班分為大小夜,小夜是下午4點上到晚上12點,大夜是晚上12點到次日8點。每次上完大夜班,哪怕正當臘月隆冬,李成夏也會出一身虛汗,頂著早高峰騎車回家的路上,眼睛都快閉上。
有次等紅燈,不過10秒,李成夏雙目緊閉。綠燈一亮,還停留在原地,不耐煩的司機在身後連按幾次喇叭,刺耳的聲音嚇得她條件反射跳起來,差點把車摔倒。
李成夏已經不敢去想,今後的日子裡還會有多少個類似的早晨。回家躺在床上,她睏意十足,卻無法入睡,只聽心臟像打鼓一樣跳動的響聲,震得耳膜隱隱發痛。
饒是如此辛苦,護士們也只能拿到100元的夜班補貼。
《中華醫院管理雜誌》的一份報告中記載,超60%的醫護人員,每月要值4個及以上的夜班,而護士夜班次數在8次及以上的人數佔比,達到了33.74%。
超負荷的夜班隨之帶來,是超速的心率、飆升的血壓、內分泌失調等健康危機。全國144家三級公立醫院中的調查顯示,護士自評“健康”的比例為28.92%,醫生更低,佔比20.30%。
李成夏值班時的心率
醫療體系中的每一環都是平等的,護士是其中的耗材,醫生亦是如此。
去年,急診科一位50多歲的主任醫生,連上2天白班,第3天還留在醫院值夜班。
那天晚上,突然來了一個需要搶救的病人,主任通宵做完手術,好不容易把病人救活,他準備去食堂吃飯,再回宿舍休息。
打飯路上,他暈倒在地,一旁的同僚迅速反應過來,跪在地上,給他做心肺復甦。最終,還是沒搶救過來。從主任下手術檯,到他心臟驟停,全程只過了13分鐘。
主任去世後,醫院把之前患者們送給他的橫幅全部撤下,送還給了遺屬。那一幅幅紅底黃字的“妙手仁心”,曾被醫院和主任視為是“榮譽”的象徵,如今也只會讓同仁們覺得觸目驚心。
《Public Health》的文章中指出,中國2013年到2015年間醫生過勞死的病例中,猝死前,超過一半醫生曾連續工作8到12小時,其中11名醫生連續工作超過24小時。
也許只有適應這套“拿命換錢”法則的醫護人員,才有資格在諾大的醫療體系中,當一顆穩固耐用的“螺絲釘”。
 直面患者的任何情緒
在不少患者及家屬眼裡,護士只是一個任人使喚的“高階丫鬟”,喂、美女、那個誰,都可以成為對護士的代稱。患者和家屬但凡有一點不滿,都把投訴當成對付她們的殺手鐧。
李成夏所在的腫瘤科室,有不少患者處於肺癌的初期或晚期階段,要經常檢查觀察肺部腫瘤蔓延情況,這項工作大多都是由規培護士來承擔。一些年紀大、家境不太好的患者,對醫生的治療方案充滿不信任,不是懷疑醫院在拖延治療,就是覺得醫生想要掏空他們的積蓄。
“怎麼又要抽血,我的血都要被你們抽乾了!”李成夏總要一邊給患者檢查,一邊忍受著這樣的謾罵。無論她怎樣一次次向患者們解釋抽血的原因,但下次抽血時,依然有患者質疑,醫院別有居心,想把他們的血拿去賣錢。
護士用測試儀為糖尿病患者進行指尖採血檢測血糖 / 圖蟲創意
醫院是一個充滿痛苦和悲傷的環境,困在病痛中的患者及其家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往往會直接把怨氣撒在護士身上。
最近,李成夏遇到了自己執業生涯最難纏的患者家屬。對方50多歲,是患者的男朋友,不管李成夏和醫生如何跟他溝通,他總是扯著嗓子大罵:“我要投訴你們,我要去上報,把你們醫院投訴到開不下去,你們這群騙子,我女朋友都快死了,都怪你們!”
患者查出腫瘤後,持續在醫院化療,由於免疫力低下,她反覆發燒感染。一天凌晨,患者燒到睡不著,再次發燒的患者和她的男朋友訴苦,治病治得好痛苦,她要熬不下去了。
患者的男朋友很心疼她,衝進護士站,對著值夜班的李成夏一通辱罵:“你們這群庸醫,是不是想把病人醫死?”
患者的訴求沒解決,護士也不能下班回家休息。等到醫生上班後,李成夏把情況報告給了患者的主治醫生,醫院派來兩個醫生輪番勸導患者的男朋友,他先是把男醫生罵了1小時,女醫生去勸導時,又差點對女醫生動手。直到患者的兒子趕來醫院,這出鬧劇才算是收場。
除了有暴力傾向的患者家屬,李成夏更頭疼的,還有行業裡那些不可言說的人情世故。
值夜班,是醫護行業裡最煎熬的  / 圖蟲創意
護士和醫生一樣看重經驗,因此從業久、資歷深的護士,往往掌握了團隊裡較大的話語權,她們對新人的培養更嚴格,有時也會把工作中的怒火發洩到規培護士身上。
前面那個鬧事的家屬早就不止一次來護士站找茬了。有次李成夏剛下夜班,家屬闖就進護士站來,不由分說就把交接班的前輩罵了一通。李成夏接到電話連忙趕回來,想不到前輩頂著一張氣到豬肝色的臉,劈頭蓋臉又把李成夏罵了一遍。
“她就是不想一上班就領投訴,讓我來承擔她的不快。”李成夏和大學同學鄭英玉吐槽,才知道實習生和規培護士被拉來做“背鍋俠”的情況比比皆是。
鄭英玉的帶教老師在醫院裡工作8年了,有次無意中把其他病人的點滴,落在另一個病人的床上,病人家屬發現後,誤以為護士打錯藥,嚇得大驚失色,連忙找醫院投訴,要負責人給個說法。
接到投訴後,帶教老師一口咬定,是鄭英玉放錯藥,無論她怎麼解釋都沒有用。病房裡沒有監控,她無法自證清白。
患者惹不起,前輩不好惹,新人護士就成了最好惹的“替罪羊”。最終,當著全病房患者、家屬和醫院領導的面,護士長把鄭英玉痛斥一頓,讓她幹不了就滾回學校,別再這裡害人害己。
治病救人的事,容不得一點差錯 / 圖蟲創意
醫院不是一個讓人保持情緒穩定的地方,醫生和護士在承擔超負荷工作量的同時,還要頂住難以想象的精神壓力。如果能遇到脾氣和善的患者,整個護士站都會忍不住為這位患者祈福,只不過在李成夏短暫的從業經歷中,這樣的情況屈指可數。
令她最為惋惜的一個患者,是一個30歲出頭的年輕父親。每次幫他打針,他都會笑呵呵,臉上的肉也隨之抖動,他總會說:“沒關係啊,我的血管不好找,就應該給你們年輕人多練練手。”
他處於肺癌晚期,住了一週院便消瘦許多,但脾氣總是很隨和,喜歡跟護士們聊起自己的女兒。去年離婚後,前妻帶著女兒住在東北,只有他哥來醫院貼身照顧。化療做了三次後,有次抽血化驗,他跟李成夏炫耀,快父親節了,女兒要過來看他了。
“上次見我家大閨女,她還在讀小學二年級,現在都三年級了,不知道長高了多少。”
可惜離父親節還有五天,他在夜裡心臟驟停,搶救無效去世。他心裡最惦記的女兒,終究還是沒來看他。
熬過漫長的規培期
進入醫院工作後,李成夏時常想起以前在學校宣誓的場景。成群穿著白色制服、戴著護士帽的女生手捧蠟燭,目光炯炯地宣誓:“餘謹以至誠宣誓,終身純潔,忠貞職守,盡力提高護理之標準,勿為有損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藥,慎守病人家務及秘密,竭誠協助醫生之診治,務謀病者之福利。”
從小到大灌輸的理念中都告訴她,護士是一門偉大的職業,受人尊敬。可真正進入醫療體系後,李成夏發現,這個職業和她想象的完全相反。
成為正式護士前,護理生需在醫院實習,才能註冊護士資格證。而條件好的三甲醫院,學歷普遍要求在全日制本科以上,畢業後還需要再規培兩年,透過考核後,才能籤正式合同。
護士實習,比較像打雜的助理,主要負責一些跑腿的工作,例如換藥、換病房的床單被套、鋪被子,醫院還會安排他們在各個科室學習。輪到ICU時,李成夏學習使用了許多高精密的儀器,掌握了許多搶救技巧,但熟練這一切後,她發現自己乾的最多的,還是給病人翻身和換紙尿褲。
手術室護士,長期處於高壓工作狀態下  / 圖蟲創意
熬過八個月實習期後,李成夏本想留在實習醫院規培,但師姐們勸她能走就走,“拿最少的錢,幹最多的活。”在這家醫院裡,規培護士們的工資只有800元底薪,外加400元餐補,扣完五險一金,只能拿不到400元的工資。
而這也是醫護專業畢業生們普遍面臨的處境。
畢業後,李成夏陸續參加了幾家省內知名三甲醫院的社招。1000多人搶10個名額的激烈程度,讓剛畢業的李成夏大開眼界。最終她選擇一家知名度較低的三甲醫院,和500多個考生,競爭20個名額。李成夏心裡鬆了口氣,感覺壓力小了許多,最終以前三名的成績考入。
進到醫院後,她發現自己這個規培護士的身份,更像是醫院的“臨時工”。
規培醫生有個人工號,可以登入醫院系統,執行任務、下達醫囑,接著由護士執行醫囑。但規培護士沒有工號。所以經常性的,李成夏在給患者測血糖、登記資訊前,都得讓患者先等一下,她去借個工號。如果正式工忙得腳不沾地,或者擔心借走工號擔責任,那患者就得和她一起等。
醫院工作日時,病患應接不暇,可看病流程卻繁瑣複雜,患者就診耗時隨之增長,無論是規培護士還是正式工,都要無償加2到3小時的班,才能回家。隨著超量的工作、夜班的堆積,護士們的身體狀況岌岌可危。
冬天是肺病的高峰期,醫院病患眾多。有時,李成夏上夜班,要一人管70多個病人,晚上連坐下休息半分鐘的時間都沒有,整晚都在查房、量體溫、監測血糖中度過。
未規培前,李成夏3年左右,才大病一次。而規培期的1年,李成夏大病過5次,但她不敢請假,急忙吞下退燒藥後,她又開始了忙碌的一天。
帶病上班,幾乎是每個護士的必經之路。害怕麻煩同事、患者絡繹不絕,但護士人手永遠不足,一旦有人請假,只會給同僚平添麻煩。
熬不住壓力,放棄規培的也大有人在。和李成夏同期規培的護士,有人跳槽去三級醫院,也有人中途改行轉業,去肯德基當服務員。李成夏並非不想離職,但中途退出拿不到規培證,倘若以後還想重操舊業,在另家醫院就職時,還得重新規培。
這份工作做的越久,李成夏越覺得,所謂的“白衣天使”,其實只是一個方便道德綁架護士無私奉獻的符號,並非榮譽。
每年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 / 圖蟲創意
前段時間,李成夏的大學同學鄭英玉也辭職了,轉行去了一家醫美公司。這是一份帶有銷售性質的工作,她不僅要當護士,還要充當客服,每月月末,醫院會根據護士們的業績進行考核,發放工資。
雖然這份工作也很忙碌,還要面臨績效考核的壓力,但起碼不用再回到醫院裡通宵上班、還要被同事誣陷的日子了,鄭英玉一天也不想再過了。
被帶教老師冤枉後,她果斷辭職回到家鄉,透過社招去一家三甲醫院規培,但她堅持不下來,半年後再次辭職。和李成夏聊天的時候,她提到,當時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同期規培的護士徐佑靈自殺了。
那時,醫院收了30名護士規培,她和徐佑靈分到不同的科室。兩人只是點頭之交,但在她印象中,徐佑靈做事細心,實操上手快,規培期內從未出過差錯。醫院是容錯率極低的地方,這讓徐佑靈備受各個科室的護士長青睞。
那天,鄭英玉如往常一樣,早上七點半到護士站開晨會,護士長在面前高談闊論,總結每日工作的經驗教訓,鄭英玉心不在焉地聽著。
突然,一道影子刷地從窗外略過,沒等她反應過來,樓下傳來一聲巨響。鄭英玉跑到窗邊往下看,只見有人腦袋著地,四肢扭曲,倒在血泊中。
後來她才知道,跳下去的人就是徐佑靈。她死前正值夜班,再過半小時,就能回家睡覺。至今,同期的規培護士都不知道那天發生了什麼,她又為何逼自己走上絕路。
醫院的桂花開了。李成夏最喜歡桂花,但因為工作太忙,她已經快要忘了,現在正是桂花開放的季節
同齡人消逝的生命,宛如巨石壓在李成夏心口,讓她喘不過氣。很多時候,她覺得自己也快要撐不住了。下夜班回家的路上,在十字路口等紅綠燈時,李成夏心裡默唸,要是能突然被車撞死就好了,這樣就可以好好休息了。
她覺得自己有必要去心理科看看了,可是醫生出診那天,總也趕不上她輪休。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參考資料 —————————–

[1] 白劍峰. (2023). 全國註冊護士總量達563萬人. 人民日報
[2] 陳媛媛, 代紫庭, 楊純希 & 張振宇. (2024). 好醫生李晟,在診室加班時遇害. 澎湃人物
[3] 衛生健康委員會等. (2021). 關於推進醫院安全秩序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 (國衛醫發〔2021〕28號). 衛生健康委網站
[4] 王麗萍, 張建國, & 李強. (2019). 醫務人員過勞死的影響因素及預防對策. 中華醫院管理雜誌, 35(9), 712-718.
[5] Shan, H. P., Yang, X. H., Zhan, X. L., Feng, C. C., Li, Y. Q., Guo, L. L., & Jin, H. M. (2017). Overwork is a silent killer of Chinese doctors: A review of Karoshi in China 2013–2015. Public Health, 147, 98-100. 
作者  金月離  |  內容編輯  百憂解  |  微信編輯  梧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