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有家兒童醫院開設了一個門診,直接炸了家長圈。
門診名稱叫空間與數學學習困難門診,主要面向物件是在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存在困難的學生,每週二出診,一個號316元,且全都顯示約滿。

據醫院介紹這個門診是與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學院聯合設立的,幫助學生提升空間思維與想象能力,改善學習障礙。服務物件不侷限於18歲以下,成年人也會存在空間想象能力困難的問題。別說,科目分得還挺細。

問題是,有幾個成年人會因為數學不好去治療的?忙著掛號的都是學生家長。
在第一期的門診問診中,有6名患兒前來看病,都是因為“數學成績不好”。但經過專家的診斷髮現,只有2位符合“空間與數學學習困難”典型患者,另外4位患兒則不典型,主要問題是“注意力缺陷”“焦慮”等。
專家說,“有人私下聯絡加號,結果孩子才兩歲,還沒到上學年紀。”
別的家長不敢說,準備帶2歲的孩子去看這種門診,有病的肯定不是孩子。
以前的家長覺得數理化不好是智商問題,實在搞不懂就只能讓孩子學文科,可能他們以為文科不需要智商。
現在竟然發現數理化不好是病理問題,智商問題無解,病理問題可醫,如果再配點能迅速提升數理化成績的藥物,那簡直就是家長的最佳拍檔。
成績好不好是一門玄學,充滿了不確定性,有的家長信家教,有的家長信風水,有的家長信醫生……
我沒去掛過號,不過在我看來,這個門診對於數理化成績的提升幾乎為零,它是和心理學院合作的,與其說幫助孩子,不如說是給家長做個心理疏導。
按照門診團隊負責人的說法,如果孩子因為神經發育問題導致學習能力不足,那麼再怎麼雞娃,效果也是有限的。
也就是說,門診不是為了治病,而是為了讓家長從醫學上接受孩子的普通,這個概念從教育工作者嘴裡說出來,家長會覺得你滿口胡言,站著說話不腰疼,阻礙他家孩子成材。
但是從醫生嘴裡說出來,可能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很多人在罵醫院割韭菜,其實換個角度看,沒準醫生還是在變相拯救一小部分孩子於水火,如果沒有醫院的一紙證明,這些孩子也許終生都在與自己並不擅長的數理化搏鬥,被父母按在泥潭中不能自拔。
這幾年,兒童行為醫學的進步讓不少孩子的心理問題得到重視,很多城市的醫院陸續開了“拒絕上學”、“學習困難“科室。


看似有點調侃意味的名字背後,是無數家庭正在面臨的青少年心理問題,拒絕上學只是表象它背後可能是抑鬱焦慮等情緒障礙,也可能是多動症、抽動症等行為障礙,不能想當然的認為孩子就是在叛逆,就是不想上學。
只有正確瞭解和對待這些客觀存在的問題,才能幫助家長和孩子從泥淖中爬出來。
我們這個年紀的家長,小時候所經歷的時代和現在相比完全是兩個時代,資訊的接受度和社會大環境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以前的成長經驗對於孩子而言並沒有多少借鑑意義,現在的孩子所面臨的困境遠比我們那時候多。
所以別再用“打一頓就好了”這種不負責任的話,去輕易評價那些拒絕上學的孩子。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