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言媽,本文來源:公眾號“言仔好忙”
…………………………………
我來說件最近挺令人唏噓的事。
前些天看到一條熱搜新聞,說的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心理衛生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學院聯合設立的‘空間與數學學習困難門診’”,將於10月8日首次開放,每週二開診。“

門診適用範圍很廣,不僅數學不好可以診治,物理、化學學得不好,也可以去做診斷。

目前門診預約火爆,儘管掛號需要300多元,但可見的3個預約時段均已約滿,貌似十一長假之後很多家長要帶著娃蜂擁而入。
只能說,中年人面對孩子不理想的學習成績,在上補課班和上香之間,選擇了上醫院……

要說這新聞,單拆開每個字我都認識,組合在一起看怎麼感覺很炸裂!
一邊看,我的心中緩緩升起好多個問號:
學習困難科已經細分到這種程度了?
數理化不好算病可以治了?
推開診室大門,裡面坐的是具有教師資格的醫生還是具有醫師執業資格的教師?
治療費用進醫保了麼?
……
當然,後面幾條純屬我的聯想,大家權當看熱鬧。
不過這條新聞到是引發了我的很多思考。
難道教育的盡頭,是醫院麼?
01
去年九月,我寫過一篇關於“學習困難科”的文章,當時還掀起了一波閱讀量的小高潮。

各種“學習困難診室”的誕生,背後都有著科學理論依據。
心理學、神經醫學等領域的研究表明,生理因素的確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
比如有些娃有“閱讀障礙”,認字和記字困難,學過就忘,讀書跳字、丟字,錯別字連篇。
我有個小姐妹,常年看見文字就頭疼,遇到新生詞,90%的機率會在第一次認讀的時候讀反。
上學時總被家裡人批評,成年後也沒見好轉,最後在醫院被診斷為“閱讀障礙”,這才解了困擾自己一生的心結。
還有些娃患有“失算症”,也就是計算障礙,這樣的娃對於計算和數學符號的應用有障礙,我們看起來具有意義的符號在他們看來與天書無異。

更別提很多孩子因為好動,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ADHD,導致專注力不足而引起學習成績不好。這時候也別怪孩子,他們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所謂的各種“學習困難門診”,其實是透過正規的醫學檢測手段和訓練、治療,去改善孩子生理方面的問題,而且很多家長都反應,越早開始干預效果越好。
話說回來,我仔細查閱了“空間與數學學習困難門診”,發現背後還是有著非常強大且正規的團隊背書。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是我國發育行為兒科最高水平中心之一,絕不是什麼不靠譜的醫院。
而執業的醫生更是行業專家。
而這次開設的“數學學習困難門診”,也包括對物理化學學習力不足的診治,根本上也是要解決孩子空間思維力不足、無法建立邏輯思維等問題。

盲猜一把,如果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的門診真能幫助很多孩子進行改善,那麼預計將會在全國更多城市進行推廣和普及。
以後,學得好的上學,學不好的就去上醫院……
雖說醫學是科學範疇,但真正令門診爆火背後不是所謂的療效,而是家長們心中的“焦慮”。
就像我之前寫過的,每年九、十月份,都是各種“學習困難門診”一號難求的時段。
新學期,新問題,特別是很多一年級和初一的家長,都會經歷一段“至暗歲月”,看娃學習哪哪都不正常,哪哪都不好,心中無數次懷疑——這孩子是不是哪出了問題。
我一位曾經帶娃看過“學習困難門診”的朋友說,在孩子的面診過程中,候診等待區的家長普遍呈現出一種焦灼的狀態,聊天的話題往往是孩子哪裡出了問題,成績如何不堪,而自己又是怎樣的付出。
當時還有一個小插曲。
有一位媽媽因為等待時間過長,在面對醫生髮來的小十頁必填表格時,大發雷霆,表示自己根本沒法看懂這些內容,也不需要填寫,最後帶著孩子憤然離去。

緊張的母親和不明就裡的娃,給朋友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後來醫生告訴朋友,前來問診的孩子,真正出現生理問題的佔比並不高,絕大多數孩子都很正常。相反,在這些孩子背後,家庭環境問題顯而易見。
緊張的親子關係、夫妻關係,壓抑的家庭氛圍,可能才是孩子無法專注學習的主要因素。
所以除少數孩子需要訓練、服藥之外,大部分病例需要心理醫生介入對家庭整體進行輔導。
就像這次“數學學習困難門診”,還未開診便已經爆火,背後可能的原因是家長們對數理化成績無法提升的“焦慮”。
我理解這樣的心情,不過依舊擔心,擔心家長們會隨著診室的誕生而跑偏——與其探求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根源問題,倒不如將其歸因為“疾病”來得簡單粗暴。
如果前去診治的孩子真被貼上了“生理問題”的標籤,那麼未來的學習之路是不是就會好走一些?
當然,也許會變得更難。
其實,各種“學習困難門診”“拒絕上學門診”的出現並不奇怪,而“數學學習困難門診”更是一次細分領域的嘗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