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華商基金公告稱旗下頂流基金經理,權益投資總監周海棟因個人原因離職,並清倉式卸任了6只基金的基金經理職務。
在行業“去明星化”趨勢的當下,華商基金作為千億級券商系公募,在一哥周海棟離任後的考驗或才剛剛開始。
頂樑柱走了
近年來,明星基金經理的光環效應雖在消退,但頂流的離任對基金公司的影響仍然存在。
前有工銀瑞信袁芳、後有中庚基金丘棟榮,本次周海棟的出走再次廣受市場關注。
周海棟是從業長達17年的行業老將,早在2008年便入職中金從事行研工作,2010年加入華商基金,歷任研究發展部行業研究員、機構投資部投資經理、基金經理助理,2014年正式開啟了基金經理的職業生涯。
從業績來看,周海棟不僅是長跑型選手,中短期收益也頗為亮眼。據Wind資料顯示,包括華商新趨勢優選、華商優勢行業和華商甄選回報A三隻招牌基金的任期回報位居同類前5,華商新趨勢優選更是摘得榜首,自2015年管理以來年化回報達到了17%。

與此同時,其所管理的華商甄選回報A自2021年上任以來經歷了市場的低迷期,年化回報也超過了10%,在1507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位列第5。
在中短期維度上週海棟也明顯跑贏了滬深300。截至4月14日,近3年三隻基金的收益率均在10%以上,華商甄選回報A更是達到了29.50%。且今年以來在股票市場波動加大的情況下也均錄得正收益。
基於不俗的淨值表現,周海棟成為了華商基金絕對的權益一哥。2024年華商基金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規模之和為494.86億,而周海棟管理的293.47億規模佔比接近6成。管理級別已經與景順長城劉彥春、興全基金謝治宇等同。
此外,在此前的行業低迷期周海棟對華商基金權益類規模的支撐作用很大。2021年底華商基金混合類基金在公募行業中排在第42位,到了2024年則上升至21名,而2024年公司總規模為1363.97億,在公募行業排名第51。
頂流基金經理對基金公司的發展重要性不言而喻,周海棟離任後對華商基金權益產品的影響或將逐步顯現。
繼任者能力仍待驗證
關於周海棟離職的訊息此前也有傳聞,就在2024年第四季度股票市場回暖之際,其所管理的基金規模卻逆勢下滑,由上一季度的342.34億下降至293.47億,反映了投資者對其離任的擔憂。
而投資者信心動搖也不無道理。近年來儘管周海棟的淨值表現突出,但華商基金的混合類產品卻跑輸市場。
據Wind資料顯示,截至4月14日,近3年華商基金混合類基金的收益率為-10.34%,跑輸-9.07%的同類平均水平。
同時,2022年後由於股票市場逐漸陷入低迷,華商基金旗下產品也陷入到虧損狀態,直到2024年才有所好轉。自2022年至2024年的全部在管基金淨利潤分別為-60.16億、-52.76億及30.80億,3年合計依然虧損了82.12億。
而同期周海棟管理的三隻主力基金華商新趨勢優選、華商優勢行業和華商甄選回報A的淨利潤合計分別為7.34億、5.34億和11.24億,共計23.92億。
對比之下更能凸顯出周海棟的資管能力。在基金行業,買基金就是買基金經理是一個被廣泛認可的信條。為提振信心,華商基金還自掏2000萬購買了曾經周海棟管理的4只產品。
周海棟卸任後,所管產品的繼任者備受關注。根據公告,刨除以往與周海棟聯合管理的孫蔚和崔志鵬外,分別增添了童立、餘懿、張明昕、王毅文、張曉、張文龍6位中生代基金經理。
從繼任基金經理的經驗來看,雖然大多數從業年限較長,但管理的規模並不大。就比如現任研究總監童立的從業年限最長,擁有近14年的證券從業和9年的投資經歷,2024年管理規模為34.16億。其他從業超9年的餘懿、張明昕和王毅文管理規模分別為15.21億、3億和11.34億。
接管周海棟產品後幾位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分佈較為均衡,70億以上共有5位,沒有出現對某一基金經理過於依賴的情況,也顯示出華商基金強烈的培養意味。

值得一提的是,童立在接手了公司規模最大的權益產品華商新趨勢優選後管理規模迅速增加至132.03億,僅次於固收類基金經理杜磊和股債雙修的胡中原,成為了華商基金新的權益一哥。
從風格和業績上看,周海棟更偏向於週期價值型選手,以週期為主兼具成長,聚焦行業龍頭,持倉分散且倉位不高,整體風格較為穩健。而繼任者風格差異性較大,目前還沒有與周海棟能力相匹配的繼任者。
其中,孫蔚和崔志鵬均屬於基金經理新人,此前與周海棟共同管理基金,但參與的時間較晚,管理年限分別為2年和1年。
而孫蔚的管理規模僅此於童立,在接手華商盛世成長和華商甄選回報A之前尚不足4億,崔志鵬在接手華商甄選回報A前管理規模僅0.2億。在基金經理生涯初期便操盤規模較大的基金,也是市場擔憂的地方。
其他基金經理以童立為例,其主要以科技成長風格為主,近年來淨值波動較大且換手率高,中長期業績表現平平。就以他招牌的華商新銳產業來說,截至4月14日,近3年收益率為-8.86%,自上任至今年化回報僅4.43%。
同時,華商新銳產業的換手率自2020年以來均在500%以上,2021年甚至超過了1000%,說明童立的操作較為頻繁,在市場低迷時期容易加大虧損機率。

再比如華商基金重點培養的餘懿,自2022年才加入招商基金,此前在招商信諾擔任研究總監兼投資經理,基金經理任職年限不足3年,配置上更傾向於均衡。主要管理的華商樂享互聯A和華商遠見價值A年化回報分別為8.22%和-14.33%,並不算出色,長期業績也有待驗證。
當下來看,接力周海棟的幾位基金經理所操盤的業績穩定性和長期淨值收益率方面均不如周海棟,且由基金經理新人肩扛大任或反映出人才斷檔的窘境。
後頂流時代的人才難題
在基金行業,人才管理始終是一項重要的課題。
華商基金作為一家成立近20年的券商系公募,處於行業腰部佇列,大股東是位於甘肅的地方券商華龍證券,在業內屬於中小券商梯隊。
在早期華商基金十分重視權益類產品管理,真正的成名戰在2010年,其組建了以王峰、孫建波、莊濤、田聖明、梁永強為班底的“華商五虎將”權益團隊,當年管理的華商盛世成長以超35%的年度收益率力壓王亞偉管理的華夏大盤奪得冠軍。
正因如此,2010年華商基金的混基規模達254.64億,排名也上升至第8,這也是華商混基發展史上的最高排名。
此後在經歷了2014-2015年的股票市場牛市後,華商基金的混基規模達到了513.12億的階段高峰。但隨著五虎將陸續離任和投研團隊的縮減,華商基金也走向了下坡路。
到2018年底,華商基金五虎將最後一位也是時任總經理的梁永強選擇離去。在經歷了人事動盪疊加市場的低迷走勢後,混基規模大幅回落,最低降至186.13億,相較於此前峰值下降了63.75%,公司總規模也由2015年中高峰時的763.44億下降至186.13億。

2019年後在周海棟、高兵、胡中原等新一代經理不斷髮力下,權益類規模才逐漸回升,尤其是周海棟貢獻最大。再加上非權益類基金的崛起,才使得總規模突破千億大關。
不只是周海棟離開,2023年以來還有多位知名基金基金出現變動。包括與周海棟同期進入華商基金的李雙全、何奇峰,以及中生代基金經理吳昊多因淨值表現不佳而離任。
對於周海棟的離任官方雖宣稱是個人原因,但沒有具體細說,按照其過往優秀的業績和頂流的市場地位來看,華商基金作為腰部梯隊很難說能夠留住這樣的人才。
在激勵手段上,華商基金的上升通道也較窄,重要職位均為大股東華龍證券委派。就比如總經理王小剛、主管權益和固收的副總經理吳林謙、陳杰均出自華龍證券。周海棟此前作為權益投資總監再次晉升的空間已然較小。
在周海棟卸任後,加快人才培養成為華商基金的當務之急。華商基金歷來注重打造投研平臺和人才培養機制,並採取“傳幫帶”的培養模式,包括早期的莊濤梁永強,2019年後中生代的周海棟胡中原以及當下童立孫蔚等主力基金經理都是華商基金自身培養。
但基金行業素來以淨值和排名論英雄,華商基金在頂流出走後正處於接力過渡的檢驗期,面臨挑戰或難以避免。




華商韜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葛雨辰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圖蟲創意、東方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絡




華商韜略旗下公眾號,歡迎關注

◆◆◆

“點贊”是喜歡,“在看分享”是真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