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頂流基金經理離任,那個“熊市逆襲者”也走了

作者佳爾 編輯袁暢
一直有著辭職傳聞的周海棟,還是離開了華商基金。
那個正面照“神似”梁文鋒的年輕人,在華商基金工作了十四年後,終於告別了這家公司。
周海棟的投研人生不算特別順遂,起點不高,但後程加速特別猛。他在華商基金任職的後半程,管理的幾隻基金業績排名始終靠前。尤其是在2022年,多數基金經理業績黯淡之時,周海棟管理的幾個產品反而衝入了行業最前列,由此得名“熊市超車典範”。
在離任前,周海棟手頭管理著近300億的偏股基金,佔公司偏股基金總規模的六成。他的離開,牽動了很多人的眼球。

而這只是近年頂流基金經理紛紛離任的一個縮影。歷數過去一年裡離職的投資名將:範妍、王鵬、丘棟榮、周智碩……..每一個都曾經是公司的頂樑柱之一。
悄然之間,一個繁星點點的時代正在離去。

業績“長跑能人”

周海棟的業績是那種初看“不打眼”、仔細看看“興趣大增”,再回頭琢磨下讓人“直拍大腿”的型別。也正因為此,這樣的辭任格外令人惋惜。
以他管理時間最長的基金,華商新趨勢優選基金為例,從2017年到2024年都在同時期的同類基金前1/2 (下圖,來源:choice)。
其中有兩個轉換很難得。
一個是2017年和2018年,兩個年份一上一下,一個慢牛、一個快熊,熱點迥異,領漲板塊大起大落。
這樣的年份,通常基金經理很難同時業績排在前1/2位置,但周海棟做到了。
另一個轉換是2020年到2022年,這三年,基本上是指數從大漲到持平到大幅調整的三年。
三個年份的熱點也切換的厲害,從茅指數到新能源又到舊能源。
但周海棟也穩住了,而且業績"越戰越勇",2022年旗下基金衝進了行業前十。

“週期大法”選股

仔細看看,周海棟其實用了一種“另類”的方法,在超越市場。
他在幾輪大牛市中都很少追漲熱門股,比如2017年的新能源, 2020年的茅指數股,2022年的新能源汽車等。
相反,他一直是透過長期持有、輪替一些被市場低估的週期股,來實現淨值的爬坡和防禦。
比如2017年,他重倉多隻航空股,這批公司在前一年被高油價打的“丟盔卸甲”,卻在2017年因“匯率修復+供需改善+政策催化”而穩步上漲。周海棟抓住了這波航空股的估值修復行情。
2020年,周海棟把“週期大法”,運用更加熟練。在同行熱捧各行業的龍頭股時,他默默的把一批礦業公司(新能源的上游企業)和金融股拿到組合裡。同時,透過波段操作來熨平組合回撤。
這個持股思路,他一直延續到2021年中。
2021年下半年,他開始在行業內較早的佈局煤炭和有色,出手既快也重,這個佈局讓他賺到了不少收益。

選牛股熬過“熊市”

另外,周海棟還有幾隻心頭的“愛股”,長期持有,作為他的“下金蛋的母雞”,也是他“熊市超車”的依傍。
典型的股票是紫金礦業,該股自2020年3季度開始出現在周海棟的組合(以華商新趨勢為例)裡,直至2024年4季度仍在組合中,期間紫金礦業最高上漲300%以上。

另外,諸如吉祥航空、洛陽鉬業、中國國航、東方航空、中國軟體、沃森生物等公司也長期在他組合裡進進出出,為他貢獻盈利。
但總體看,這些股票的貢獻不如紫金礦業突出。

出身“平平”

雖然在週期股上斬獲如此之多,但周海棟的個人經歷上似乎並沒有特別強的週期“履歷”。除了本科修習了化學專業,以及在中金公司做了兩年多的行業研究員。
他早年還在實業工作過兩段,第一段就職於上海慧旭藥物研究所任研究員;隨後是2004年10月至2005年8月,就職於上海拓引數碼技術有限公司。
2008年後,周海棟實現了“鯉魚跳龍門”,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他就職於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任研究員,這幾乎是賣方研究員的頂級崗位了。
2010年5月,周海棟加入華商基金,此時也是華商基金的巔峰時期。當年該公司三位基金經理憑著華商盛世成長的優越表現,成為當年的業績冠軍。
日後這個基金也在2017年交到了周海棟手裡,成為他投研能力發光發熱的一部分。

交接後去向何處

3月12日,華商基金公告,周海棟因“個人原因”離任華商優勢行業基金、華商恆益穩健基金、華商甄選回報基金、華商鑫選回報一年持有基金、華商新趨勢優選基金、華商盛世成長基金的基金經理職務。
公告還稱,周海棟“不轉任本公司其他工作崗位”。
按照通常的措辭含義,周海棟已經正式從華商基金公司辭職。
他也就此交出了手頭294億的公募規模(參考2024年末公告資料)。
同日華商基金公司公告,基於對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信心與華商基金主動管理投資能力的信心,已於2025年3月12日運用固有資金2000萬元申購旗下華商盛世成長基金、華商優勢行業基金、華商新趨勢優選基金、華商甄選回報基金A類基金份額。
此次自購的基金,均為周海棟卸任的產品。管理公司“顯示信心”,與廣大投資者“共進退”的意味相當明顯。
而周海棟則已經踏上“去程”。
作為國內近年湧現的知名基金經理,他大機率不會帶著一身本事離開市場,這也讓人對他後續去向格外好奇。

明星何以紛紛去職?

同樣令人關心的是,明星基金經理何以在近年出現了又一輪離職?
與2015年的牛市氛圍相比,如今的外部創業環境並不誘人,明星基金經理們在此刻“毅然決然”的做出決定,原因何在?
和業界交流的觀點,可能有些出人意料。
首先,大機率的經濟原因並不是主要原因。
從過去一年間離任的幾位基金經理看,都是公司絕對的頂樑柱,從行業執行規律看,公司大機率不會過於“虧待”他們。
而且,作為公募界“成名成家”的投資明星,他們過去幾年的收入也不會低,個人的回報未必會比自己創業低。
其次,也可以排除轉行或退休可能。
股票投資有很大的地域限制和技能上的專業性,但也有很高的就業年齡空間。
這兩點決定了,很多基金經理在離任後,也不會離開市場。相反可能以各種形式繼續參與到這個市場。
尋找一個更適合的平臺?
這個很有可能。從目前已經落定的幾個明星基金“跳槽”案例上看,都從自己的公司跳槽到了規模更大,行業排名更加靠前的公司。
大機率的,在機制上、在文化上,新公司和基金經理有互相“默契”的一些點。這可能推動了基金經理和公司平臺各自做出選擇。
尋找一個更符合個人特點的工作環境?
這點也同樣可能。當淡化了經濟方面的特點後,基金經理自身尋找自己發展環境的可能性也很大。
尤其是當銷售環境、分配機制都在變動的當下,重塑和變化未必就是不應當的。
⭐星標華爾街見聞,好內容不錯過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不代表平臺觀點,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