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失敗的家庭教育:裝死寡言的父親,悶悶不樂的母親,養出自卑焦慮的孩子

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每天學點親子|婚姻|個人成長,每天成長·進步·幸福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父母就是孩子最大的命運,父親多陪伴不缺席,母親少抱怨多笑容,家庭才會其樂融融,孩子的內心也會種滿陽光。
——薩姐
者:Seven
來源:洞見(DJ00123987)
長篇小說《滄浪之水》裡,描述了這樣一個窒息的家庭。
男主人池大為整日忙於工作,面對家庭瑣事,不是不聞不問,就是設法逃避。
女主人董柳自從生了孩子,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
她平常在家總是喋喋不休,要麼指責丈夫軟弱無能,抱怨生活不順,要麼訓斥孩子不夠聽話,總是一副愁眉苦臉的模樣。
兒子在父母兩人的影響下,慢慢變得敏感自閉,不願與人溝通。
池大為這一家,恰恰是很多中國式家庭的縮影:
裝死寡言的父親,悶悶不樂的母親,養出自卑焦慮的孩子。
這樣的家庭不像是一個溫暖的庇護所,更像是一個壓抑的“精神病院”。
有些中國式家庭最失敗的教育,莫過於此。
01
裝死寡言的父親,催生了悶悶不樂的母親
聽過這樣一句話:父親,是家庭的頂樑柱,更是孩子人生不可或缺的導師。
然而,在家庭中越來越多的父親卻變得沉默寡言,走向失聲。
前不久,凌晨3點,福建某地的天橋上,有位媽媽喝了點酒,打算輕生。
她對著趕來救援的民警,喊出了壓抑已久的委屈:
“我老公什麼都不管,什麼事都要我管,他也不理解我,打電話也不接;
我沒有社交圈,沒有朋友,我什麼都沒有;
我每天都很煩惱,很壓抑,有時候真的很想跳下去算了……”
作為3個孩子的媽媽,她每天像陀螺一樣,為這個家庭轉個不停。
而她老公呢,整天不管不顧、冷漠寡言,在家裡活得像個隱形人。
她的全部付出不被看見,辛苦也不被理解。
時間長了,媽媽們怎麼能不抑鬱崩潰?
每個悶悶不樂的母親背後,總有個裝死寡言的父親。
電影《坡道上的家》中,水穗為了孩子放棄工作,成了一名全職媽媽。 
可自從生了孩子後,丈夫經常不在家,理由是被孩子整夜整夜的哭聲吵得無法入眠,影響工作。
婆婆動不動就責罵水穗不會帶孩子,還將孩子的事情全推給水穗,甚至還讓兒子去酒店睡覺,避免孩子哭鬧吵到他。 
而水穗丈夫不僅不反對,還樂在其中,從未替妻子說過一句話。
就這樣,在身心的雙重壓力下,水穗患上了抑鬱症,經常精神恍惚。
為什麼在家庭生活中,媽媽們總是活得那麼壓抑、不開心?
歸根到底,就是一個人承擔了太多,她們的需求、情緒,不被別人所看見。
本應由爸爸承擔的責任和情感需求,都被媽媽一個人獨自嚥下,最後情緒向內攻擊,壓抑成傷。
02
病態的家庭模式,造就了自卑焦慮的孩子
綜藝節目《金牌調解》裡,有一期來了一個瀕臨崩潰的家庭。
爸爸平時工作繁忙,只有週末才回家,很少參與到教育兒子的事情上。
兒子的生活起居、教育任務全落在媽媽一人頭上,媽媽因為疲憊,情緒也總是起起伏伏,動輒對孩子指責、批評。
日子一久,進入青春期的兒子開始叛逆,還伴隨著厭學、自閉。
這個時候,媽媽求助爸爸,希望他能拿出父親的威嚴來管管兒子。
可爸爸擔心被兒子記恨,不願意當這個壞人,始終保持沉默,冷眼旁觀。
後來兒子最後變得愈發焦慮,情緒暴躁,只要媽媽一說他,他就揪頭髮、哭鬧、發瘋。
結果,媽媽在糟糕的親子關係下變得身心俱疲,差點抑鬱。
當一個家庭有了“裝死寡言的父親+悶悶不樂的母親”,就會進入到一種病態的家庭模式中。
不作為的爸爸,負能量的媽媽,導致整個家庭籠罩在一種灰暗、壓抑的氛圍下。
然而,在家庭單元裡,孩子往往是那個最底層的受害者。
因為父母的不良情緒會由金字塔頂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最弱小的孩子就會成為無處發洩的受害者。
長期處於這種病態的家庭關係下,最終影響最大的還是孩子。
知乎網友@小A曾感嘆:
“每天只要一回家,我就覺得身體被掏空了,心情也沉到了谷底。”
她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一年到頭也回不來幾次。
而媽媽就像一個“幽怨的婦人”,每天不是在指責她不讓人省心,不好好學習,就是在埋怨丈夫不著家,不管事。
在這樣烏雲密佈的環境下,小A不管做什麼都是錯的,不管說什麼都會被媽媽罵。
所以,她從不敢惹事,不敢任性,只能努力學習,討媽媽開心。
日積月累下,她逐漸變得自卑又懦弱,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活著也是累贅。
嚴重時,還想過自殺。
一個家庭最可怕的地方莫過於此。
當丈夫長期“隱形”,母親則會慢慢地把注意力從丈夫身上抽離出來,寄託在孩子身上,把過度的關注和怨氣投射在孩子身上。
孩子吸收了來自母親的負能量,很容易走向失控——
變得焦慮、自卑、自制力差,最後失去幸福的能力。
03
好的家庭教育從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而是一場愛的合謀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過:
孩子成長沒有偏方,有的只是負責的父母,提供的穩定而健康的土壤。
這片健康的土壤裡,有媽媽的陪伴,更有爸爸的身影。有媽媽傾灑的愛與呵護,更要有爸爸播種的責任和耐心。
著名作家劉墉不僅出版了多本暢銷書,在繪畫、教育、演講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建樹。
然而,他最成功的身份卻是“父親”。
哪怕工作再忙,劉墉也會抽出時間來陪伴一雙兒女。
為了培養兒子的獨立性,他帶兒子到野外遊玩,一起挖蟲子、種野菜,讓他做體力活。
平常還會經常帶兒子玩跳遠、跑步、投球等體育專案,規定輸了不許哭、生氣。
在他的陪伴下,兒子從小就很獨立、堅韌,交際能力也很強。
在陪伴女兒時,劉墉則顯得格外溫柔。
他會給女兒化妝,陪她一起玩過家家;女兒練小提琴,他就舉著樂譜當樂譜架;為了培養女兒學習的興趣,他帶女兒一起做科學實驗……
在父親的陪伴下,兩個孩子不僅從小養成了獨立、樂觀、自信的性格,還都出落得特別優秀。
兒子劉軒是哈佛大學博士,女兒劉倚帆14歲就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系。
家庭教育從來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而是一場愛的合謀。
一個和諧穩定的家庭,需要夫妻雙方共同的付出和努力。
前段時間,有網友偶遇了撒貝南一家四口在加拿大出遊。
撒貝南這次應該是陪妻子李白回孃家探親,只見他滿臉笑容地陪一雙兒女玩耍,偶爾還蹲下來給孩子拍照片。
一家人的氛圍其樂融融。
要知道,曾經的撒貝南可以說是個工作狂。
可自從當了爸爸之後,他的重心就放到了孩子身上。
孩子還小時,他就開始跟著妻子學換尿布、哄睡,夜裡與妻子輪流起床照顧孩子。
等孩子大一些,他就陪著孩子玩耍,還和孩子一起在地上打滾。
有次採訪,他甚至表示不工作也行,願意迴歸家庭,陪妻子一起體驗孩子的成長,做一個“全職爸爸”。
他還經常表白妻子,希望她多一點快樂和幸福,不要被孩子牽絆住自己的生活。
平常夫妻兩人經常會一起帶著2個孩子出去遊玩,去博物館、大自然。
如今,妻子李白結婚7年,依舊狀態活力滿滿,臉上寫滿了從容與幸福。
他的一對龍鳳胎今年5歲了,也出落得格外活潑可愛,自信開朗。
特別喜歡這樣一句話:
“如果說父親是家庭中的太陽,光芒萬丈給人指引,那麼母親則是月亮,清輝四灑撫慰人心。”
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父親多陪伴不缺席,母親少抱怨多笑容,家庭才會其樂融融,孩子的內心也會種滿陽光。
《原生家庭》裡有這樣一段話:
“不管我們想不想承認,原生家庭就像是刻在靈魂深處的烙印,先是影響性格,繼而影響生活態度,到最後可能就影響了整個人生。”
父母就是孩子最大的命運。
父母的生活態度、品行舉止,就像是一盞路燈,引導孩子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
各盡其責,共同陪伴,才能託舉孩子成長綻放。
點個在看”,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愛和溫暖中長大,得到歲月的溫柔以待。
-END-
作者:洞見Seven,洞見(DJ00123987)旗下專欄作家。洞見,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2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歡喜

相關文章